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状况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生存情况,以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成功率。方法对17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分期、是否合并低钠血症、初治化疗周期数、是否行二线化疗,以及是否进行联合放化疗、预防性脑照射进行分组;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进行Log-rank非参数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分期、是否合并低钠血症、初治化疗周期数、是否行二线化疗以及是否进行联合放化疗、预防性脑照射与患者的预后相关,Cox回归分析则显示≥4周期的初始化疗、二线化疗为独立保护性因素,而低钠血症是独立危险性因素。结论与患者治疗前的一般状况相比,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仍为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基本模式,足够的化疗周期是治疗的根本,低钠血症是治疗中需要关注的并发症。

  • 标签: 预后因素 小细胞肺癌 回顾性分析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的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在患者生存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原发性肺癌患者2 267例,患者均行一次肺癌手术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选取性别、年龄、职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治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计算每例患者的PI值。根据PI值的不同范围,划分低、中、高危预后组,对各组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性别(RR=0.684,P=0.001)、年龄(RR=0.591,P<0.01)、职业(RR=1.439,P=0.001)、病理类型(RR=3.694,P<0.01)、手术路径(RR=0.734,P=0.001)、肿瘤分期(RR=0.352,P=0.007)为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65岁、胸腔镜手术、肿瘤分期Ⅰ期为预后保护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降低31.6%、40.9%、26.6%、64.8%;农民、腺鳞癌为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43.9%、269.4%。PI方程为:∑βixi=-0.380 X1-0.526 X2+0.364 X31+1.307 X55-0.309 X6-1.045 X81(X1代表性别,X2代表年龄,X31代表职业为农民,X55代表病理类型为腺鳞癌,X6代表手术路径,X81代表肿瘤分期Ⅰ期)。PI<-1为低危组,PI≥-1且≤-0.5为中危组,PI>-0.5为高危组。1、3、5年生存率低危组分别为96.8%、87.0%、77.9%,中危组分别为91.8%、82.2%、61.7%,高危组分别为86.5%、61.7%、50.3%,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可切除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率,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及制订后续治疗方案。

  • 标签: 肺肿瘤 胸外科手术 预后 模型,统计学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舒适护理对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对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并发症及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轻度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明显改善股骨干骨折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舒适护理 预后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至2012年3月87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统计,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利用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因素。结果87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年、2年、4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6.2%和2.8%,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KPS评分、TNM分期、靶向治疗、治疗方式对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治疗方式是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KPS≥70分、能够耐受综合治疗老年患者应当积极治疗,这些患者的生存期较长,是潜在的治疗获益者。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生存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影响老年结直肠癌术后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中2004年登记注册诊断为(CRC)术后(年龄≥60岁)的病例,有随访10年以上存活记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肿瘤部位和大小,临床分期,TNM分期,淋巴结清除范围等对生存死亡的预后风险。结果共选出15 775例患者包括男性7 828例(49.6%)和女性7 947例(50.4%)。超过80岁年龄患者的10年总生存期(OS)显著低于60岁患者(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10年OS优于男性(P=0.000),单因素分析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7),黑种人10年OS显著低于白种人(P=0.000)。与已婚患者相比,单身或未婚和丧偶的患者显示较差的10年OS(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盲肠阑尾肿瘤患者的10年OS最差(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各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超过5 cm 10年OS显著降低,进展期患者(T3-T4,N1-N2和M1)10年OS显著降低(P=0.000)。结论年龄越大,黑种人,单身或未婚和丧偶的婚姻状况,肿瘤超过5 cm,进展期(T3-T4,N1-N2和M1)是CRC术后长期生存的负预测因子,这些因素可用于今后CRC的教育和改进临床治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与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自2003年至2014年间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并有完整临床资料,可进行评估及生存随访的病例30例。收集治疗前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0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进行相关抗体的标记。结果30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4例(80.0%),T细胞淋巴瘤3例(10.0%),Burkitt淋巴瘤1例(3.3%),分型不确切2例(6.6%)。I期和II期的患者25例(83.3%),III期和IV期的患者5例(25.2%)。单因素身存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240U/L(p=0.000),AnnArbor临床分期≥III期(p=0.020),IPI指数≥2(p=0.020)及初次治疗未达CR(p=0.000)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初次治疗达C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主要组织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手术切除后行以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1例(伽玛刀治疗)和对照组(奥希替尼治疗)33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放疗的毒副反应、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复发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伽玛刀治疗 肺癌脑转移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多方位护理干预应用在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护理期后对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就8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开展研究,均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多方位护理干预);就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心理状态等指标的评价,确定多方位护理干预的实践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较高,主要体现在生活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功能、躯体功能等多个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方位护理干预 泌尿系统 肿瘤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239例老年血液透析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病人一般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生存预后将其分为生存预后组和非生存预后组,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构建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的诊断效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发生率为22.5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是否跌倒、是否锻炼、脑卒中病史、抑郁情况、透析时间、Charlson合并疾病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清除效率、体质指数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存预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跌倒、不锻炼、抑郁、透析时间长、Charlson合并疾病指数大及较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发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基于年龄、糖尿病、血管通路、NLR、血清白蛋白五个变量构建在线动态列线图,可较准确预测MHD患者1~3年生存率。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生存预后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MHD治疗的186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14例、女性72例、年龄18~85岁,将入组前及随访期间连续3个月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他汀组(48例),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非他汀组(13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随访截止至2020年6月30日,记录患者临床结局。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他汀组比较,他汀组患者透析前收缩压(SBP)高、透析年份短、每周促红细胞生成剂使用剂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大、白蛋白(Alb)水平高、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均P<0.05);与非他汀组比较,他汀组患者病死率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比例低、3年和5年存活率高(均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透析前SBP、透析年份、透析时间、心胸比率、LVEF、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Alb、甲状旁腺素(PTH)、尿素氮(BUN)、肌酐(Cr)、TC、TG、CRP及磷结合剂、碳酸钙、碳酸镧、司维拉姆、西那卡塞、维生素D、他汀类药物使用为MHD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校正其他因素对MHD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用可显著降低MHD患者死亡风险(HR:0.56,95%CI:0.51~0.59;P=0.017)。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降低每周促红细胞生成剂使用剂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可显著提高MHD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降低死亡风险,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终末期肾病 生存分析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内科护肝、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思美泰等)等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BMSCs移植治疗,5d为1个疗程.测定并观察2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PT、APTT、TNF-α及IL-1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移植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生存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患者中miR-181b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64例胃癌患者、146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和160例健康志愿者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胃癌组男94例,女70例;平均年龄(49±10)岁。胃癌肝转移组男83例,女63例;年龄(50±9)岁。健康组男103例,女57例;年龄(49±10)岁。采用qRT-PCR检测血清和胃癌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81b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价值。3组miR-181b相对表达量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胃癌肝转移组患者血清miR-181b相对表达量为2.3±0.9,明显高于胃癌组的1.8±0.1和健康组的1.2±0.1(LSD-t=3.94,82.33;P<0.05)。胃癌肝转移组患者胃癌组织中miR-181b相对表达量为2.6±0.2,明显高于胃癌组的2.0±0.2(t=31.87,P<0.05)。胃癌肝转移组患者胃癌组织中miR-181b表达与肝转移肿瘤直径、肿瘤分化、胃内浸润深度相关(t=-6.79,8.99,-10.82;P<0.05)。生存分析显示,miR-181b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miR-181b低表达组(χ2=48.49,P<0.05)。结论miR-181b在胃癌肝转移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明显升高,miR-181b与胃癌肝转移和生存预后相关,可能成为诊断和预测预后的新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转移 微RNAs miR-181b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截瘫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情况。方法回顾观察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4例骨科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状况。结果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生存质量评分上,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分上,观察组各项评分护理后降低幅度显著多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截瘫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整体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 标签: 骨科截瘫 综合护理干预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截瘫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情况。方法:回顾观察 2017年 2月至 2018年 11月期间收治的 114例骨科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57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状况。结果: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生存质量评分上,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分上,观察组各项评分护理后降低幅度显著多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截瘫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整体恢复情况更为理想。

  • 标签: [ ]骨科截瘫 综合护理干预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7例肝细胞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术后早期复发因素及生存预后情况研究。结果:研究证实,117例患者中,有85例出现肿瘤复发情况,复发率72.60%,其中,早期复发59例,占比50.40%,晚期复发26例,占比22.20%。且研究证实,患者肿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中,与AFP/V、肿瘤数目、血管侵犯及肝硬化程度有直接相关性,统计结果差异表现为(P<0.05),同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提高所起的所用。方法:择选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期间接收的132名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参考组,前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方法,后者则为常规护理方法,各66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情况等进行评分。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分数,可见探究组的评分高于参考组。结论:优质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恢复、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提高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出血 预后 生存质量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提高所起的所用。方法:择选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期间接收的132名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参考组,前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方法,后者则为常规护理方法,各66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情况等进行评分。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分数,可见探究组的评分高于参考组。结论:优质护理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恢复、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提高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出血 预后 生存质量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梗阻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普外科的结直肠癌患者1574例,其中194例发生术前肠梗阻。首先对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描述,然后对1574例结直肠癌队列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术前梗阻是否为总生存期短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梗阻和非梗阻病例进行匹配,匹配可能同时影响梗阻和预后的混杂因素,然后分析总生存期差异。结果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位于左半和右半分别为60.3%(117例)和37.1%(72例),55.7%(112例)的患者肿瘤直径大于5 cm,中位生存时间39.7月,95%CI为(28.3,60.4)。多因素COX分析,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发现术前是否梗阻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1,95%CI:1.01~1.97)。经过倾向评分匹配梗阻组和非梗阻组分别纳入140例和560例患者,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4、116.3个月(P<0.001),梗阻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差于非梗阻患者。结论术前梗阻是结直肠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难度大、根治率低所致。

  • 标签: 肠梗阻 结直肠肿瘤 预后 回顾性研究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8月重庆市恶性肿瘤特病办理系统中3 106例有特殊病种医保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 559例,女547例;年龄为(60±13)岁,年龄范围为19~95岁。观察指标:(1)人口学特征。(2)临床治疗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及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电话、门诊或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确诊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剔除随访缺失数据后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剔除随访缺失数据、病理学类型缺失数据、TNM分期缺失数据后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人口学特征:3 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性别(男、女),年龄(<30岁、30~44岁、45~59岁、60~74岁、≥75岁),民族(汉族、其他民族),婚姻状况(已婚、其他),职业[企业单位和(或)工人、事业单位和(或)公务员、自由职业和(或)个体户、无业人员、公司职员、其他职业]分别为2 559、547例,35、362、1 131、1 163、415例,3 053、53例,2 896、210例,880、342、130、101、124、1 529例。(2)临床治疗与病理学检查情况:3 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住院治疗时间(<10 d、10~19 d、20~29 d、≥30 d),手术治疗(无、有),病理学类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及其他),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771、1 312、661、362例,915、2 191例,836、63、24例,29、28、90、624例。3 106例患者中,病理学类型数据缺失2 183例,TNM分期数据缺失2 335例。(3)随访及生存情况:3 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2 5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9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6个月。2 561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1.0~96.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4.7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2%、42.3%、29.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住院治疗时间、手术治疗、病理学类型、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χ2=31.820,6.752,39.100,120.889,226.700,10.452,48.60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住院治疗时间≥30 d,手术治疗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1.463,0.572,0.575,95%可信区间为1.044~2.049,0.413~0.793,0.438~0.755,P<0.05),TNM分期Ⅲ期、Ⅳ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941,5.036,95%可信区间为1.687~9.211,2.237~11.335,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较差;已婚,住院治疗时间≥30 d,手术治疗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TNM分期Ⅲ期、Ⅳ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人口学调查 随访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在姑息化疗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姑息性化疗的肺癌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PNI值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8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研究期间死亡,87例患者完成全部数据收集,其中高PNI组56例,低PNI组31例。高PNI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分(72.44±6.49)分,低PNI组患者(68.82±6.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5)。高PNI组和低PNI组患者半年生存率分别是87.50%、82.14%,1年生存率分别为81.02%、64.28%,2年生存率分别为57.73%、39.2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Log-Rank=4.293,P<0.05)。结论低PNI的姑息化疗肺癌患者整体生存质量低于高PNI患者,PNI可以作为姑息化疗肺癌患者预后评估指标。

  • 标签: 肺肿瘤 预后营养指数 姑息化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