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疗效。方法针对疾病的不同表现,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基本痊愈。结论对于炎症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病情的严重程度。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溃疡结肠炎和克罗恩均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炎症是溃疡结肠炎和克罗恩的总称。溃疡结肠炎是指发生于结肠的一种弥漫、连续、表浅、且局限于粘膜层的炎症,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克罗恩是指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跨膜炎症,常见于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节段分布,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很多外表现如发热、营养障碍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炎症(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生物制剂是诱导和维持IBD缓解的重要药物,合适的药物浓度对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IBD治疗中进行药物监测(TDM),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药物使用,更好地指导治疗策略。本文主要综述生物制剂TDM在IBD应用的最新证据,提出TDM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药物监测 药物浓度 抗药抗体
  • 简介:摘要IBD与胰腺疾病之间存在关联,且易被忽视或混淆。综合现有研究结果分析具体发病特点发现,多种胰腺疾病可能是IBD的外表现或由IBD药物诱发;明确此类疾病,需详细询问病史,细致完善相关检查;如明确为IBD药物相关胰腺炎,应立即停药,且需按照诊治规范进行系统综合诊治。临床需关注IBD患者中胰腺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胰腺炎 胰腺病变 药物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对炎症(IB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疾病评估手段的不断发展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竞相问世,IBD的治疗目标从改善症状和临床缓解,逐渐向内镜应答、内镜缓解以及组织学改善方向演变,更有透壁愈合和组织学缓解等更高的治疗目标被提出。2015年由国际炎症组织(IOIBD)发起讨论并投票达成的炎症治疗目标选择(STRIDE)共识明确了IBD的治疗目标,2021年更新的STRIDEⅡ共识提出了更系统更深层次的IBD治疗目标。本文就当前IBD治疗目标的最新定义及其演变和局限性作一论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治疗目标
  • 简介:摘要精准治疗炎症(IBD)的研究热点。现行的各类组学研究成果、数据整合和计算机网络化模型以及新型临床试验,为未来精准治疗奠定基础。本文从IBD精准治疗的必要和可行、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未来方向、实施方案等方面阐述最新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精准医学 精准治疗 组学 疾病生物学网络
  • 简介:炎症(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主要包括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Crohn'sdisease,CD)。近十年来IBD患者逐年增加,尤以CD为甚。其中10%~30%的UC患者和70%的CD患者一生中至少需进行一次手术治疗。UC与CD虽同属IBD范畴,但其病理、病程演变存在诸多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即在于:UC通常是连续性病变,多数情况下为求根治可选择切除全部结直肠,因而认为是可经外科根治的;而CD呈节段、多部位发生,且具有难以避免的术后复发等特点,主流意见倾向于有并发症的CD才需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时要求保留尽可能多的肉眼所见正常段。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 简介:摘要IBD的外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各个系统。呼吸系统受累最常见的是亚临床型肺部损伤,表现为影像学或肺功能检测中偶然发现异常。虽然临床上有意义的IBD相关肺部疾病不常见,但伴有呼吸系统症状的IBD患者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故临床医师需高度警惕。IBD累及呼吸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IBD自身因素相关,亦可能与IBD治疗药物诱发相关,临床上较难区分,若患者停药后呼吸系统症状迅速缓解则提示多由药物诱导所致。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肠外表现 呼吸道 治疗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益生菌治疗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炎症病患者共90例,平均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较为传统的传统的柳氮磺吡啶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用益生菌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生菌治疗具有很好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在该领域推广使用。

  • 标签: 炎性肠病 临床疗效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炎症采用益生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单纯使用榴氮磺胺吡啶治疗的患者组成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益生菌治疗的患者组成益生菌组,对比疗效。结果益生菌组患者的治疗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也比较低,对比后差异显著,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治疗患者炎症效果十分显著,具有较强的安全,应该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益生菌 炎症性肠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炎症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炎症腹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胶囊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腹泻患者采取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降低炎症腹泻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炎症性肠病性 腹泻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儿童炎症(IBD)的临床特征,总结儿童IBD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87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年龄分为4组,0~<2岁组(36例),2~<6岁组(10例),6~<10岁组(12例)10~<18岁组(29例),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理、基因、治疗预后。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结果(1)87例IBD患儿中克罗恩(CD)50例(57%),溃疡结肠炎(UC)25例(29%),未分类炎症(IBD-U)12例(14%)。(2)发热在0~<2岁组2~<6岁组分别占78%(28/36)、8/10;腹痛、肛周病变在0~<2岁组中占6%(2/36)47%(17/36),3种症状在各年龄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40.317、13.130,P均<0.05)。(3)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减低在0~<2岁组中更多见,分别占72%(26/36)、31%(11/36)81%(29/36),各年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9、8.095、11.520,P均<0.05)。(4)0~<2岁组CD患儿病变以累及结肠为主,占85%(17/20),4年龄组患儿病变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20,P<0.01)。≥6岁的CD患儿病变以累及回结肠为主,与<6岁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4/23)比19%(5/27),χ2=9.455,P=0.003]。(5)15例(15/50,30%)CD患儿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11例(11/25,44%)UC患儿可见隐窝脓肿。(6)行高通量基因测序的24例患儿中有12例为单基因突变。(7)25例患儿应用全内营养。25例患儿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其中20例(80%)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19例CD患儿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其中14例在应用IFX第6周时临床缓解,应用IFX第30周的维持缓解比例为12/14。(8)0~<2岁组、2~<6岁组、6~<10岁组、10~<18岁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比例分别为64%(23/36)、8/10、11/12、83%(24/29)。结论本中心CD发病比例高于UC。婴幼儿IBD肛周病变发生率较高,且通常合并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贫血。婴幼儿IBD单基因突变可能。应用IFX治疗CD临床疗效明确。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儿童 Crohn病 结肠炎,溃疡性 基因
  • 简介:【摘要】:炎症临床虽然对其诊断方法比较明确,但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晰,因此想要彻底治愈是比较难的,复发率很高,并且防护不当会有癌变风险,主要患病类型是溃疡结肠炎、克罗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也在积极探索治疗炎症的新方法,其中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是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炎症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时其临床效果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广大患者也逐渐开始接受这类型药物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类药物能够帮助炎症黏膜尽快愈合,减少复发概率,另外这类药物治疗机制也是区别于常规药物,还有预防患病部位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因此本文就目前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治疗炎症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综述研究。

  • 标签: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炎症性肠病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前的分析明确了炎症直接发病机制是免疫学机制,且其处于核心地位,抗原呈递细胞、人类β防御素、感染因素等引起的免疫反应会造成炎症。在进一步分析炎症发病机制的影响下,需要结合各种病人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色选择药物,而深入把握炎症免疫发病机制有利于炎症预防和治疗新领域的拓展。为此,本文阐述了炎症的一些免疫发病机制。

  • 标签: 炎症性 肠病 免疫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