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坤乃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功臣.他是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人,1884年生,字戴乾,曾名祥,又名忠炳.武昌起义时,他亲率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第一枪,随又率敢死队攻占清廷督署;在阳夏战斗中,誓死保卫新生政权.史学家称他是一位忠贞不渝的共和卫士,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制造者,武昌起义的组织发动者,新生政权的英勇捍卫者,高风亮节的民主革命勇士……而湖北的父老乡亲们则口口相传,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辛亥首义元勋"一枪".

  • 标签: 元勋熊秉坤 关爱元勋 周恩来关爱
  • 简介:2010年11月18日,由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承办的"明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暨明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宣部干部局张鑫同志,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显莉以及明夫人陆丙安女士等参加捐赠仪式。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捐赠仪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熊秉明 作品 2010年
  • 简介:暮春海上闲居忽忆散原如山忧患不到处之句因次其韵一鹄悬胸来万矢,嗒然枯坐槐阴底。如山忧患尽推排,翻笑平生钻故纸。

  • 标签: 词选 元诗 忧患
  • 简介:哲学家、诗人、雕塑家明先生于2002年12月14日匆匆地走了,丢下他热爱的书稿、未完成的作品……其骨灰葬于巴黎近郊GRETZ-ARMAINVIL-LIERS公墓。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在西文半个多世纪,带着母文化的泥土,接受阳光雨露而长成参天大树。他走了,带着一代人的探索、追求、思考;他走了,留给我们一个启迪:东两方碰撞交合无疑会产生出伟大的艺术。

  • 标签: 熊秉明 熊先生 孺子 中国文化 雕塑感 罗丹
  • 简介:<正>里尔克的血液提起明先生,很多人一下就想起《看蒙娜丽莎看》。这篇写于1970年的文章,多年来屡屡被选入各种大中学文科教材和文学选本中,产生了无数"看《看蒙娜丽莎看》"。在经历了多次美学趣味"革命"的当代中国,一篇文章光焰长照,是作者之幸,艺术之幸。

  • 标签: 熊秉明 蒙娜丽莎 里尔克 美学趣味 熊先生 伦布朗
  • 简介:明先生远在巴黎,却长久以宏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使我们这些后辈钦之佩之。大约是十年前在先生的同学翻译家罗达仁教授那儿见到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先生大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借回家中,细细阅读,还把书里一些精湛论述作了笔记。后来在《美术史论》、《中国书法》等刊上多次读到先生华彩文章,其中觉得最过瘾的莫过于《张旭与狂草》一文了。当时就想写点什么,但为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今天。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后留学法国巴黎主修哲学,转习雕塑。平素坚持写诗、作画,

  • 标签: 中国书法 熊先生 熊秉明 理论体系 仁教 古典精神
  • 简介:生活于西北河、湟间的纳西先民,他们在秦汉时期因赋予某种军事使命,进入滇西北地区,这是笔者的一个新观点。而能够支持纳西族“军事迁徙”说的佐证,莫过于越析诏的军事历史及其著名的兵器“铎槊”。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关于“铎槊”的解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有感而发,亦想作一番探讨。

  • 标签: 铎槊 兵器 历史资料 名称 形状 出处
  • 简介:1999年,杨振宁先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吴为山雕塑馆后便表示要请他的老友明来南京,他认为明与吴为山之间的“暗合”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认同。2001年经杨振宁先生推介,南京大学聘请明先生出任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1年底经吴为山推介,南京大学邀请明为百年校庆作标志性纪念雕塑《孺子牛》。现选登此间明部分书信,以飨读者。

  • 标签: 熊秉明 吴为山 杨振宁 书信 吴冠中 南京博物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李白游览黄鹤楼而诗兴大发,却见崔颢的《黄鹤楼》在前,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却仍不甘心,将满腹诗情投注在另一佳境凤凰台,于是有了同样才华绝伦的《登金陵凤凰台》。

  • 标签: 《登金陵凤凰台》 《黄鹤楼》 诗情
  • 简介:本文透过文献与画作,致力重构属于"岭南画派"第二代成员、高奇峰"天风楼"一系的叶少生平与艺术。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应祖国的召唤而从香港回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员,为新中国,尤其是广东的美术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标签: 叶少秉 花鸟画 “百花齐放”
  • 作者: 王亮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09-08-18
  • 出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第8期
  • 机构: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旨在说明领导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作用,或者说业务做不好可能和公司主要领导有直接关系!那么如果将是好将,可是他手下的这些兵都是些老弱病残,或者被洗脑了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思维无法自拔而根本不会接受新的想法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嘉宾档案·刘江1937年生。北京市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40年来创作了大量油画、重彩画、素描和壁画作品。曾在日本、美国、法国、土耳其、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举办联展和个展。多幅作品为各国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 标签: 写生 主题创作 作品 西藏 收藏家 委员会
  • 简介:琦大事年谱吴汝祚,汪遵国,郭大顺引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中国当代考古学泰斗...

  • 标签: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体系 考古工作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 考古学文化
  • 简介:衡(1967-),台湾省高雄人。本科、硕士、博士先后分别毕业于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之中国音乐学系、艺术研究所(音乐组)、史学研究所(中国中古史方向)。现任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专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任台北市华冈艺术学校国乐科主任、佛光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台湾艺术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等职。曾获台湾省科技厅“补助延揽特约博士后研究学者延揽人才”、两度获得台湾省科技厅“特殊优秀人才奖”、台湾艺术大学教师“教学卓越绩优奖”等。执行台湾省科协专题研究计划“《台湾文献丛刊》中音乐史料之研究”“南朝与北朝正史乐志之研究”“南北朝正史乐志之乐议研究”及科技厅“钟鼓云乎哉:台湾文庙释奠乐的流变”等课题计划主持人。执行台湾省文化厅专题计划“台湾传统音乐研究回顾暨展览计划”“台湾省国乐团乐动地方文化馆之台湾省现代国乐展览计划”“时光之河:台湾省国乐团30周年团庆文物展览”及台北市“台湾省国乐前辈足迹特展”等,并担任计划主持人与策展人。曾策划举办过“(台湾)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音乐史学建构与宋代音乐史学——第二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融会与启发:中国音乐的多元交流与发展”“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融会与启发:中国音乐‘学’与‘术一’等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受邀至英国剑桥大学、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庆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孔子研究院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发表专题论文。学术领域主要有二胡演奏与理论、中国音乐史学、台湾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正史乐志、音乐文献学等,近年的专题研究主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音乐史学 专题研究计划 艺术研究所 大学教学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