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 标签: 颅脑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炎性细胞 GCS 脑出血量 脑水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因子表达情况与意义。方法2014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血清IL和hs-CRP表达检测与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L-6与hs-CRP含量分别为(122.34±14.24)ng/L和(7.82±2.84)mg/L,而对照组分别为(61.92±10.33)ng/L和(1.29±1.3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14.92±2.19)分,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和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08,0.394,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因子IL和hs-CRP都呈现高表达状况,且与神经缺损功能状况明显相关,可作为评估颅脑损伤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 标签: 颅脑损伤 炎性因子 白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巴胺对变应鼻炎(AR)小鼠嗅觉功能和嗅球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卵清蛋白(OVA)构建AR小鼠模型,通过埋藏食物小球实验将其分为有嗅觉障碍(olfactory dysfunction,OD)组和无OD组。选择OD小鼠,再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鼻给予OVA联合多巴胺(时间分别为第3、6、9、12 d)或OVA联合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相同处理时间)。采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评估小鼠嗅觉功能。HE和PAS染色后观察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嗅黏膜嗅觉标志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OMP)的表达,以及嗅球中多巴胺重要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D11b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嗅球的损伤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R伴OD小鼠鼻黏膜具有AR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AR不伴OD小鼠相比,AR伴OD小鼠嗅黏膜OMP的表达减少(F=26.09,P<0.05),嗅球中GFAP和CD11b的表达增加(F值分别为38.95和71.71,P值均<0.05),嗅球中TH表达减少(F=77.00,P<0.05)。经鼻给予多巴胺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小鼠发现食物小球时间,与对照模型组相比,多巴胺可下调嗅球中GFAP和CD11b的表达(F值分别为6.54和46.11,P值均<0.05),减少嗅球中凋亡细胞数量(F=25.64,P<0.05),但对鼻黏膜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F值分别为36.26和19.38,P值均>0.05),对嗅黏膜OMP的表达亦无显著影响(F=55.27,P>0.05)。结论多巴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R小鼠嗅觉功能,可能原因是抑制嗅球中胶质细胞的激活,减少嗅球细胞的凋亡损伤

  • 标签: 多巴胺 变应性鼻炎 嗅觉障碍 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慢性牙周炎免疫损伤的相关。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中抽选40例作为观察组,其入院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间,抽选同期本院接收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上述患者的牙周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慢性牙周炎发生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慢性牙周炎发生率为65.0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7.95±1.28)mg/L,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为(5.95±0.72)p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25.97±1.18)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X2=11.31,t=24.48、42.59、99.94,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和免疫损伤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卒中 免疫性损伤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急性梗阻化脓胆管损伤控制手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进行的48例急性梗阻化脓胆管损伤控制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本组48例患者均能顺利接受3个阶段的治疗,耐受度良好且全部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损伤控制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度,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降低感染和手术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损伤控制性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米氧化铅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以及脑组织白细胞浸润在纳米氧化铅致神经行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雄性SPF级昆明小鼠按体质量匹配法分为对照组、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5 mg·kg-1、10 mg·kg-1、20 mg·kg-1的纳米氧化铅,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1次/d,持续28 d。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脑微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蛋白表达水平,小鼠血液白细胞中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 (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浸润比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Morris水迷宫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s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组织白细胞比例、TNF-α、IL-1β与神经行为指标的相关。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存在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F= 3.21,P<0.05)。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穿越平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四组小鼠的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0,P<0.01),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小鼠站立总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小鼠海马组织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1,9.89,均P<0.05)。纳米氧化铅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TNF-α[(1.03±0.30),(0.35±0.10)]和IL-1β[(0.50±0.15),(0.32±0.10)]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铅低、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比例分别为[(9.99±1.09)%],[(13.03±0.94)%]和[(16.51±3.89)%]。其中,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白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13±1.29)%](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组织白细胞占比、海马组织TNF-α蛋白水平和IL-1β蛋白水平与行为学指标均呈负相关(r=-0.815,-0.744,-0.578,均P<0.01;r=-0.771, -0.836,-0.704,均P<0.05;r=-0.823, -0.876,-0.695,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四组小鼠脑微血管ICAM-1蛋白和VCAM-1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1,16.19,均P<0.05)。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的小鼠的ICAM-1[(1.07±0.16),(1.21±0.35),(0.59±0.19),均P<0.05]和VCAM-1[(0.68±0.12),(1.92±0.23),(0.23±0.05),均P<0.05]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四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LFA-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80,P<0.01)。纳米氧化铅中、高剂量组的LFA-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0.33±0.06), (0.89±0.23),(0.05±0.01),均P<0.05]。结论纳米氧化铅暴露可导致小鼠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及海马组织因子升高,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中ICAM-1和VCAM-1升高促使白细胞浸润脑组织有关。

  • 标签: 纳米氧化铅 认知功能损伤 白细胞浸润 细胞间黏附因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小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下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各脏器功能损伤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深入研究CPB围术期病理生理改变机制,探讨各脏器功能保护策略是目前麻醉科及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CPB后心、肺功能损伤,而CPB后脑损伤的发生率仍较高。

  • 标签: 体外循环 炎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促因子、抑因子的表达与心肌损伤的相关,以指导后续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评估与治疗方案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完成治疗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据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单纯脓毒症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促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促因子、抑因子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与预测价值。结果80例脓毒症患者中,31例发生心肌损伤,心肌损伤发生率为38.75%。心肌损伤组外周血促因子IL-6、TNF-α水平高于单纯脓毒症组,外周血抑因子IL-4、IL-10水平低于单纯脓毒症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促因子IL-6、TNF-α过表达及抑因子IL-4、IL-10低表达是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外周血促因子IL-6、TNF-α与抑因子IL-4、IL-10单项检测用于脓毒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820、0.844、0.922,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脓毒症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伤风险,患者促因子IL-6、TNF-α过表达及抑因子IL-4、IL-10低表达可能是增加心肌损伤风险的危险因子,早期检测外周血促因子与抑因子,可指导脓毒症患者早期心肌损伤风险的预测。

  • 标签: 脓毒症 心肌损伤 促炎因子 抑炎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周围面神经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12例周围面神经患者,根据损伤程度分成A组和B组。其中48例轻度损伤患者纳入A组,64例重度损伤患者纳入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的周围面神经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轻度损伤患者的治愈率更高。

  • 标签: 针灸 不同损伤程度 周围性面神经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创伤损伤(TBI)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TBI患者在损伤局部发生由免疫炎症瀑布反应导致的继发性损伤,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严重症状,因此在TBI患者的治疗措施中,将损伤修复治疗与抗修复治疗相结合便显得尤其重要。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相关生长因子,曾被认为在参与神经再生、损伤修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GF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发挥相应的抗作用。本文围绕NGF治疗TBI的抗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抗炎作用 信号通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 北京 10260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高龄急性结石梗阻胆囊患者临床治疗中损伤控制理念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 2012年 8月— 2017年 3月期间接收的 40例高龄急性结石梗阻胆囊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相关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PTGD)治疗,顺利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前后平均体温、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CRP)以及 APACHEⅡ评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控制理念在高龄急性结石梗阻胆囊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降低急诊手术和麻醉的风险,是不能耐受急诊手术高龄急性胆囊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损伤控制理念 高龄急性梗阻性胆囊炎 临床治疗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血液净化(CBP)用于狼疮肾炎(IN)伴急性肾损伤(AKI)病患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20年11月-2022年5月行血液净化治疗的70例IN伴AKI病患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将其中35位病患归入IHD组,行IHD治疗(间歇血液净化),另外35位病患归入CBP组,行CBP治疗,分析CBP组和IHD组透析后的肾功能和因子水平改善情况。结果:CBP组肾功能透析后有明显改善,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改善情况均优于IHD组,两组对比,P

  • 标签: IN AKI CBP IHD 炎性因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