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糖蛋白(HQGP)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给药时间的关系、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对双向混合淋巴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MTT法测定在不同时间给予一定浓度HQGP、给予相同浓度HQGP和不同浓度ConA刺激,双向混合淋巴反应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QGP在不同时间对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但培养12h给药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作用与T细胞的活化程度无相关性;能明显抑制双向混合淋巴反应,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在体外实验中,HQG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且与活化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黄芪糖蛋白 淋巴细胞转化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膳对涉核特勤疗养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在我中心疗养的324例涉核特勤疗养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饮食组(n=157)和药膳组(n=167),分别在入院前和出院时检测2组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双氧水氧化损伤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2组涉核特勤疗养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药膳干预的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在出院时高于常规饮食组疗养员(P<0.01)。在体外应用氧化剂的情况下,药膳组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同样高于常规饮食组(P<0.05)。结论在常规营养餐的基础上加用药膳可提高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 标签: 特勤疗养员 药膳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药膳对涉核特勤疗养员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0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疗养的涉核特勤疗养员52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疗养,研究组实施常规疗养+药膳疗养,对比两组涉核特勤疗养员干预前后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干预前,两组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的疗养干预后,研究组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膳能够提高涉核特勤疗养员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改善涉核特勤疗养员身体受损的情况,提高涉核特勤疗养员的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肉苁蓉多糖(CDPS)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环磷酰胺(Cy)复制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模型,分别测定正常及免疫低下动物脾脏、胸腺指数。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结果CDPS对丝裂原(ConA及LPS)活化淋巴细胞及未活化正常细胞均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并促进淋巴细胞IL-2的分泌。腹腔给药显示CDPS具明显提高正常及免疫低下小鼠的脾指数,对因Cy所致胸腺指数的降低也有显著的对抗作用。结论CDPS可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该作用可能与其促IL-2分泌有关。

  • 标签: 肉苁蓉多糖 脾指数 胸腺指数 淋巴细胞增殖 白细胞介素-2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是一种潜在的致瘤病毒,约95%的健康人感染并终生携带该病毒。EBV可以诱导宿主细胞克隆转化,约2%的肿瘤和EBV感染相关。近年来围绕EBV诱导淋巴细胞克隆转化、EBV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标签: 疱疹病毒4型,人 淋巴瘤 转化 免疫治疗 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PS),是一组组织细胞增生活化伴有吞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类综合征,该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为了解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状态,明确在HPS发生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及活化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29例HP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面标记和T细胞活化后表面分子的表达进行分析,并以健康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PS患者CD4+细胞活化不明显,CD8+细胞明显活化。存活患者CD4+HLA-DR+表达较死亡患者明显偏低,CD8+CD25+细胞比例高。结论HPS患者CD8+T细胞异常升高、活化,CD4+T细胞增生程度减低免疫反应失控在HP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状态有助于了解HPS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 标签: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T淋巴细胞 活化
  • 简介:为初步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ate,PFOS)的细胞免疫毒性,采用每天1次经口灌胃染毒的方法,研究了PFOS经口重复剂量染毒对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5、10、20mg·kg-1(bw),对照组给予2%Tween-80.每天1次经口灌胃染毒7d后,制备脾脏T淋巴细胞悬液,以刀豆蛋白A(ConA)和大肠杆菌脂多糖(LPS)作为刺激源,采用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10mg·kg-1和20mg·kg-1PFOS染毒组小鼠体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各PFOS染毒组小鼠肝脏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FOS各染毒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mg·kg-1和20mg·kg-1PFOS染毒组小鼠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显示,PFOS暴露可降低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NK细胞活性,表明PFOS具有免疫抑制效应.

  • 标签: 全氟辛烷磺酸 淋巴细胞增殖 NK细胞活性
  • 简介:目的研究红景天多糖对体外正常人T淋巴细胞活性和对体外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和体外细胞培养计数法。结果红景天多糖对体外PHA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性促进作用(P〈0.05);红景天多糖对体外人胃癌细胞增殖有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且红景天多糖作用强于香菇多糖(P〈0.05)。结论红景天多糖可能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对胃癌可能有一定防治作用。

  • 标签: 红景天多糖 T淋巴细胞 胃癌 增殖 促进 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淋巴细胞,灭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8h后,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相对细胞数,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加入MSCs组OD值明显低于未加MSCs的对照组(p〈0.05)。Hoechst33258染色显示MSCs组淋巴细胞有核回缩及凋亡小体出现。结论: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HA、PMA、IL-2对PBMC和全血不同培养体系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增殖的影响,为不同的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培养体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收集健康受试者(n=6)静脉血肝素钠抗凝样本(10ml/样本),每个样本取300μl全血并直接裂解红细胞经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400μl全血接种淋巴细胞自体血浆培养液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刺激剂,37℃、5%CO2培养箱中培养60h;2ml全血分离PBMC,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刺激剂,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60h。培养物经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分离的PBMC经PHA刺激后淋巴细胞主要表达CD4^-CD8^-CD3^+淋巴细胞;PMA刺激后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19^+B淋巴细胞比例下降(P<0.01,P<0.05);IL-2刺激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全血自体血浆经PHA刺激后转化为CD4^+CD3^+T淋巴细胞和CD8^+CD3^+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未见表达;PMA刺激后转化为CD8^+CD3^+T淋巴细胞和CD4^-CD8^-T淋巴细胞,B/NK细胞用表面标志物无法区分;IL-2刺激后NK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PMA刺激增殖作用最快,IL-2对淋巴细胞亚群增殖前后比例影响最小,PHA刺激淋巴细胞分裂代数更多。

  • 标签: PHA PMA IL-2 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 简介:大鼠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百分比,表2中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胸腺和脾脏细胞的凋亡率,减少胸腺细胞凋亡[10]

  • 标签: 凋亡大鼠 功能影响 大鼠脾脏
  • 简介:目的研究链脲菌素(STZ)处理新生期大鼠后诱发成年发病糖尿病的量效关系及其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STZ分别以20、40、60及100mg/kg,ip,给予Wistar新生期大鼠,于注射STZ后第3天、第7天、第17天、第42天观察体重、血糖、血浆胰岛素及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100mg/kg剂量组可于第42天形成慢性糖尿病模型,血糖值(16.8±4.6)mmol/Lvs(5.8±1.6)mmol/L,P<0.001;血浆胰岛素水平(5.2±1.2)mIU/Lvs(8.4±1.6)mIU/L,P<0.01),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呈现升高、受抑制再恢复的变化过程.其他各剂量组,特别是40mg/kg虽无明显高血糖形成,但可使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结论STZ(100mg/kg,ip)处理新生期大鼠诱发糖尿病的最适剂量为100mg/kg,诱发时间为42d.诱发过程中伴有胸腺增殖活性的变化.

  • 标签: 链脲菌素 大鼠 糖尿病 实验性 胸腺 淋巴细胞增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sin,TS)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研究TS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形态学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FACS分析方法研究TS对小鼠胸腺细胞自发凋亡及地塞米松诱导脾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50、150、500mg@L-1T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小鼠胸腺细胞体外培养20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典型的DNAladder,FACS图上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50、150、500mg@L-1TS作用后,随药物剂量增加DNAladder减弱,凋亡峰减小,细胞凋亡率从19.87%分别减为12.14%、9.49%、6.71%.但不同浓度TS对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聚酯型儿茶素可明显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可抑制小鼠胸腺细胞自发凋亡,两者总的效应是一致的.

  • 标签: 聚酯型儿茶素 凋亡 胸腺细胞 脾细胞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ACK基因表达下调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感染Jurkat细胞,使NACK基因表达下调,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检测NACK基因的沉默效率;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NACK下调后对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otch1信号传导通路下游相关蛋白Hes1、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NACK-短发夹RNA(shRNA)通过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Jurkat细胞后,NACK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CCK-8法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7.27±4.48)%、(4.25±2.10)%和(2.43±1.40)%](F=132.640,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38±3.03)%、(6.07±2.61)%和(3.40±1.98)%](F=90.534,P<0.05);Western blot结果证实Notch1通路相关蛋白Hes1、c-Myc的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沉默NACK可下调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导致Jurkat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多,从而发挥其抗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

  • 标签: Notch活化复合酶 Notch1信号通路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 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如下实验。(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8只野生型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原代培养DETC,并于培养即刻及培养15、30 d行DETC形态学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野生型小鼠、5只TCR δ-/-小鼠,分别设为野生型对照组、TCR δ-/-组,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伤后即刻及伤后2、4、6、8、10 d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新生上皮长度。(4)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评估表皮细胞增殖情况。(5)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的表皮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取40只TCR δ-/-小鼠,同前行实验(2)~(5)检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R δ-/-对照组和TCR δ-/-+DETC组,每个实验每组5只小鼠。其中小鼠背部同前造成全层皮肤缺损,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即刻于创缘多点注射1×105个DETC(溶解于100 μL磷酸盐缓冲液,纯度超过90%),TCR δ-/-对照组小鼠同法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ETC树突状突起的数量逐渐增多。培养即刻,4.67%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这部分T淋巴细胞中94.10%为DETC。培养15 d时DETC纯度达18.50%,培养30 d时DETC纯度达98.70%。(2)伤后即刻,TCR δ-/-组、野生型对照组小鼠的创面情况相似;TCR δ-/-组小鼠伤后2~10 d的创面愈合速度慢于野生型对照组。与野生型对照组小鼠比较,TCR δ-/-组小鼠伤后2、4、6、8、10 d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升高(t=3.492、4.425、4.170、4.780、7.318, P<0.01)。(3)TCR δ-/-组小鼠伤后3 d创缘新生上皮长度为(359±15)μm,明显短于野生型对照组的(462±26)μm(t=3.462,P<0.01)。(4)TCR δ-/-对照组小鼠伤后即刻的创面情况与TCR δ-/-+DETC组相似;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2~10 d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TCR δ-/-对照组。与TCR δ-/-对照组比较,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2、4、6、8、10 d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t=2.308、3.725、2.698、3.707、6.093, P<0.05或P<0.01)。(5)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3 d创缘新生上皮长度为(465±31)μm,明显长于TCR δ-/-对照组的(375±21)μm(t=2.390,P<0.05)。(6)伤后3 d,TCR δ-/-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PCNA表达量为1.25±0.04,明显低于野生型对照组的2.01±0.09(t=7.415,P<0.01)。(7)伤后3 d,TCR δ-/-+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PCNA表达量为1.62±0.08,明显高于TCR δ-/-对照组的1.05±0.14(t=3.561,P<0.05)。(8)伤后3 d,TCR δ-/-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凋亡率为(16.1±1.4)%,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组的(8.1±0.6)%(t=5.363,P<0.01)。(9)伤后3 d,TCR δ-/-+DETC组小鼠创缘的表皮细胞凋亡率为(11.4±1.0)%,明显低于TCR δ-/-对照组的(15.4±1.4)%(t=2.377,P<0.05)。结论DETC可通过促进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参与创面愈合过程。

  • 标签: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表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孕症病患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临床特征。方法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我院所收治患有不孕症的240例病患为对象其中包括126例继发性的不孕症、114例原发性的不孕症。同期接受早期的健康妊娠120例女性,同期健康的非妊娠120例女性;采用流式细胞学的检测方法,对不孕症病患、早期的健康妊娠与健康的非妊娠女性,外周血NK细胞、B细胞、T细胞的亚群特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原发性不孕症组与继发性不孕症组,在外周血的CD8+T细胞、B细胞的水平状况上,均明显比健康的非妊娠及早期的健康妊娠女性较低,差异统计意义存在,P<0.05;CD4+T/CD8+T比值高于健康非妊娠及早期健康妊娠女性,差异统计意义存在,P<0.05;原发性不孕症组与继发性不孕症组,在CD3T细胞的水平方面,明显比健康的非妊娠及早期的健康妊娠女性较低,差异统计意义存在,P<0.05;各组间NK细胞的水平、CD4+T差异统计意义不存在,P>0.05;原发性的不孕症组与继发性的不孕症组,在NK与B细胞的水平、T细胞的亚群等方面,差异统计意义不存在,P>0.05。健康的非妊娠及早期的健康妊娠女性,在NK与B细胞水平、T细胞的亚群等方面,差异统计意义不存在,P>0.05。结论不孕症病患B细胞、T细胞的亚群比例失调所引发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提升及体液免疫的应答紊乱现象,针对免疫性的不孕症发病机制当中起着关键作用。

  • 标签: 不孕症 外周血 T淋巴 细胞亚群 B淋巴细胞 NK细胞 特征
  • 简介:目的:观察麻子仁丸对便秘型小鼠模型通便功能、胃蛋白酶活性和对淋巴细胞增值的实验研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组,每组24只,其中模型组和观察组建立便秘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不采取任何干预,观察组10丸/d麻子仁丸溶水灌胃。1次/d,疗程7d。通过墨汁推进法计算肠道推进率观察小鼠通便功能;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肠道病理学情况;检测胃蛋白酶活性,并通过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增殖表达情况。结果:1)观察组和模型组的粪便粒数、粪便重量、粒粪便重量和肠道推进率均较空表组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中的通便功能明显改善(P〈0.05)。2)与空白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细胞浸涧,肌层变薄,经过药物治疗后,炎性反应有所改善,肌层有所增厚。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观察组2h胃液量和胃蛋白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中的2h胃液量和胃蛋白酶活性明显提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观察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数和CD4~+/CD8~+比例均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中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数和CD4~+/CD8~+比例均身高(P〈0.05)。结论:麻子仁丸能有效改善便秘型小鼠通便功能,提高小鼠胃液蛋白酶活性,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提高了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数和CD4~+/CD8~+比例有关。

  • 标签: 麻子仁丸 便秘型小鼠 通便功能 胃蛋白酶活性 淋巴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18例,女860例;中位年龄81(75,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728例,股骨颈骨折550例。绘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得到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根据最佳截断点分别将NLR、MLR、PLR分成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髋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NLR、MLR、PLR中位数分别为5.43(3.87, 7.88)、0.40(0.29, 0.54)、158.40(118.00, 222.50)。术后共153例(12.0%)患者发生谵妄,利用ROC曲线研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13(57.5%、77.1%、0.726)、0.512(52.3%、74.0%、0.663)、201.125(68.6%、73.3%、0.751)。其中NLR升高(OR=2.046,95% CI:1.322~3.166,P<0.001)、MLR升高(OR=1.568,95% CI:1.039~2.367,P=0.032)、PLR升高(OR=3.489,95% CI:2.290~5.317,P<0.001)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NLR≥7.613、MLR≥0.512和PLR≥201.12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NLR、MLR和PLR对术后谵妄预测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 谵妄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41,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01,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33,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 标签: 超声微泡介导破裂 E3泛素连接酶 基因沉默 T细胞 免疫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