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希腊罗马的法律观念及其特点法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其所反映的法理学问题,也多是法律观念问题。古希腊法律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传说的荷马时代,与神话传说密切相连。认为法律就是维护人间的公正与平等。古希腊法律思想的另一来源是自然哲学,把人间的法律看成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为后世自然法学奠定了思想基础。苏格拉底主张法律是人类幸福的标准。在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法理学的成分很少,但其所谓法律的标准是道德,却提出了后来被法理学所探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 标签: 法律观念 变迁 西方 法律思想 古希腊罗马 法理学
  • 简介:法律文本的修改或废止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但如何把握修改或废止的恰当时机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规范穷尽原则”是所有法律文本修改或废止都应当坚守的最重要原则——只有当法律文本已经无法为待决纠纷提供所需规范时,才能被修改或废止,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并不当然地引起法律文本的修改或废止。

  • 标签: 规范 穷尽变迁 解释
  • 简介: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犯罪也允许被害人对加害人进行直接复仇,而犯罪对于被害人权利的侵犯和在罪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媾和,但此时国家权力机关只是处于被动惩罚犯罪而非主动追究犯罪的地位上

  • 标签: 地位变迁 法律地位 被害人法律
  • 简介:人工智能与非国家权力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功能变迁,政治国家中心主义开始衰退。“个人”已经并将继续深入地被“智能利维坦”客体化,“人-人”关系模式转化为“人-技术-人”关系模式,催生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国家与非国家力量、法律与算法、伦理与技术开始同构新秩序。自由和权利的主要威胁将是横向上的非国家力量而不再是纵向上的国家权力。法律场景发生深刻变化,需要重建“善”的维度,以平衡“权利优先”论;需要在法律技术意义上迎回的“义务本位”,以矫正“权利本位”,解决“权利失能”问题。

  • 标签: 人工智能 智能利维坦 场景变迁 权利失能
  • 简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成功移植欧美国家的法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的法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规范化的法律语言功不可没。本文通过对近代以来日本法变迁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法律语言与法律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 标签: 日本法 法律语言变迁 文化移植
  • 简介:文章论证了民事权利能力与法律人格具有等值性,批驳了某些不合理主张;分析了法律人格内涵的抽象性及其变迁,并对我国法律人格立法进行了评判,提出了完善建议,指出应当承认人身权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让与性。

  • 标签: 法律人格 民事权利能力 人身权 让与性
  • 简介:<正>清代喀尔喀蒙古大王们制定、颁布的法律汇集被称为“喀尔喀律令”(Qalq-a(?)),它与清朝政府为统治蒙古所颁行的“蒙古律例”曾并存于喀尔喀地区。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从1728年到1789年大约60年间,喀尔喀法制史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白点,而该空白点正是“喀尔喀律令”的诸法令向清朝蒙古律例转化时期,但是,对这

  • 标签: 蒙古律例 喀尔喀 理藩院 法律条文 清朝政府 律令
  • 简介:<正>在我们生活的地上世界里,如果法律在今天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那么它就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而如果它不能再得到有组织的宗教和家庭的支持的话,那么它就更需要这些方面的支持了。——罗斯科·庞德软法也是法,更多协商、更少强制、更高自由。——罗豪才

  • 标签: 社会控制 罗斯科 社会法学派 通过法律 国家立法 行政过程
  • 简介: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布鲁斯·阿克曼教授将法律的经济学方法描绘为“20世纪法学中最重要的发展”。的确,经济学已经改变了法律问题的性质、对法律规则和制度的一般理解甚至法律实践。一般地,我们能说经济学提供了一个行为理论以预测人们如何对法律的变化作出反应。这一理论胜过直觉,正如科学胜过常识。因此,包括“人力”、“资本”和“利润”等在内的投入成本、产出效率、交易公平、配置资源等就成了经济学切入法律问题的作业面,

  • 标签: 法律经济学 配置资源 社会变迁 清代中叶 解读 法律问题
  • 简介: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农村社会中许多逃避乃至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行为,无论国家与社会还是正式法与民间秩序

  • 标签: 传统变迁 变迁景观 景观法律
  • 简介:法律地位是确定权利义务和职责的前提,女性的法律地位与国家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建国前,我国女性几乎没有权利和自由;建国以后,女性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开始由宪法性权利到法律权利,直至发展到现在的特别法律保护。我国女性法律地位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女性法律地位的不断提升印证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 标签: 法律地位 无权利 宪法性权利 法律权利
  • 简介:“天命初知又如何?未成一事枉蹉跎!曾经负笈朝宫阙,终究遮颜着笠蓑。诸子为邻方进酒,百家立说宜高歌。无聊坐望珠江远,壶里春秋去浊波。”此诗是马作武先生于庚寅年秋于岭南康乐园作,摘自先生在《法律史思辨录》一书中的自序。

  • 标签: 法律史 思辨 变迁
  • 简介:法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尤其是法社会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文章和著作已是汗牛充栋。社会生活对法律影响巨大,社会变迁能引起相应的法律变化,已经成为法学上的普遍共识。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法律对社会变迁能否产生影响,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法律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作用有多大,在这些问题上,各家众说纷纭。本文的讨论范围即在于此——单向度地考察法律之于社会变迁的影响。

  • 标签: 法律影响 社会变迁 计划生育 新中国 法社会学 社会生活
  • 简介:呈现在您面前的是《北大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第18卷第1辑。依循惯例,由主编执笔以“小记”的形式与您分享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的所思与所悟。自1998年创办至今,倏忽间十八载(已有18卷本)岁月已逝,《评论》已到“成人礼”的年纪。见证这十八载岁月的不止是在喧嚣中静默的燕园,更有34辑《评论》及其所收录的543篇文章。

  • 标签: 评论 返本开新 法律 北大 变迁 1998年
  • 简介:权利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变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权利问题研究推动了中国法律文化基调的彻底转化,即从惩罚性法律文化向权利法律文化的转化;另一方面,权利问题研究也促成了部门法学的权利观念模型的构造。

  • 标签: 权利问题 法律文化 权利文化 权利观念模型
  • 简介: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囿于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耗竭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如何对矿产资源进行公平、合理配置,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构成世界各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矿业大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如何用好、管好这一资源,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减少其负面效应,规范人们开发和利用行为,是法律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并做好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对于我国矿产资源法律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刊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特组稿就生态文明视野下矿业权的法律属性问题、煤炭矿业权与煤层气(抽)采权的设置重叠问题、煤炭清洁利用的地方立法问题以及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等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法律属性 制度建设 矿业权 矿产资源勘查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