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的名著《共同与社会》不仅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对变革中我国的思想界应能有广泛的启迪。当然,启迪并不是照搬,而是一种用以创造的资源

  • 标签: 书评 滕尼斯 德国 社会学
  • 简介:文章介绍了香港的法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及香港的律师职业状况,分析了法律共同中的香港法官任职及香港法律共同的特点。指出香港的法律共同为其法治建设、地区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得益于《基本法》的安排,回归后的香港法律共同依然保持了其特色。一是香港的法律共同有较强的封闭性;二是法律共同内部具有流动性与关联性,法官在整个共同中处于崇高地位;三是香港法律共同深受英国等普通法地区的影响,且对其有相当的开放性。

  • 标签: 香港地区 法律共同体 法学教育 特点
  • 简介:法律职业共同作为虚拟概念的'想象共同',其成员具备相近的职业身份、职业技能、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相似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共同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致力于构建可被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依靠其对共同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来维系'共同'的关系。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共同良好社会地位的有效保证,也是构筑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相反的,法律职业伦理的缺失则会直接引起共同的失信危机,法律权威可能受到质疑,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此被打破。法律职业共同所有成员在遵循崇尚正义、信仰法律、保持独立等共同职业伦理外,基于具体角色和分工的不同,其各自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在共识的基础上存在着差异。

  • 标签: 法律职业共同体 职业伦理 伦理规范
  • 简介:  三、西方法律职业共同自治形成的非凡因素,进而对法律职业共同的自治进行探究的,  法律职业共同组织的自治意味着

  • 标签: 共同体自治 法律职业 职业共同体
  • 简介:提高质量是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帕尔默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教学。

  • 标签: 心灵 共同体
  • 简介: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对于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发挥人的潜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淡漠、拜物主义不得不使人们呼唤那种逝去的基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相互关爱、相互奉献爱心、共生共荣的共同精神,但是,这种呼唤不是传统共同共同精神的简单回归和重复,而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社区发展、单位共同的规范作用,通过建立志愿者的“自由人联合体”以及整个“第三域”的建立和企业公民化的路径实现的.

  • 标签: 重建共同体 共同体精神 和谐社会
  • 简介:"虚幻共同"和"真正共同"是马克思的独创话语逻辑。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指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幻共同"实质、"虚幻共同"中特殊和共同利益之间矛盾的存在根源,以及"虚幻共同"下人们异化的生活状态。同时,马克思对"真正共同"是自由人联合体、是按照新的生产方式重建社会关系,及其追求的目标是人的共同富裕展开了构想。而实现这一转变须要满足三个具体条件,即以资本主义时代累积的物质财富作为物质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和紧密联合,以及采取革命的具体手段。

  • 标签: 虚幻共同体 真正共同体 转变 条件
  • 简介:随着法律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基本形成了法律职业阶层,但并未出现一个法律职业共同。即便如此,鉴于法治信仰并未真正被培育,现有法律职业阶层仍然存在被异化为“物化”法律职业利益集团的风险。因此,法治信仰的培育既是法律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法律职业共同的核心元素。

  • 标签: 法律职业化 法律职业阶层 法律职业共同体 法治信仰
  • 简介:近年来,“东亚共同”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会给“东亚共同”的讨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学界朋友加入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东亚共同”成功与否恐怕不是取决于对现实的把握,而是取决于对历史的超越。而重新认知和梳理东亚的历史,或许正是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国际共同体” 构建条件 道德概念 “社会”
  • 简介:摘要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职业共同主要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组成,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法制建设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法律职业共同的发展、壮大与推动。这其中,构建中国法律职业共同统一的伦理规范,对法律职业共同的形成乃至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 标签: 法律职业共同体 伦理规范 法官 检察官 律师
  • 简介:法律职业共同是法治生成、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我国的法律职业共同的构建正在进行,而在其构建的多层面因素中,智识与德性的培养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以实现价值承载的关键。

  • 标签: 法律职业共同体 知识技能 职业伦理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改革进程的发展,法律职业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法律职业及其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推进司法改革、实现法制现代化,已成为法律界的基本共识。法律共同是在对于法律事业团体性的研究中,由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家等组成的法律职业群体。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没有疆域的法律事业共同、解释共同以及协作共同。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同一的法律职业共同,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特征。

  • 标签: 法律职业 法律职业共同体 法治
  • 简介:建立法律职业共同对于我国法治的发展,当代社会法律运行的大厦实质上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一法律职业共同共同支撑起的,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此种模式构建法律职业共同可以使成为法官检察官的人理解律师的业务和工作性质

  • 标签: 共同体构建 我国法律 法律职业
  • 简介:本文讨论了共同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现代的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关系密切的政治共同,分享强烈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容易使人排斥那些不能或无法轻易融入这种认同的人。可是,排斥不仅在道德上值得谴责,也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合法性观念。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人们往往对“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作者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没有哪种方案可以替代营造“共享认同的空间”方案。这意味着,那些想要或必须生活在同一政体下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必须针对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甚至是妥协性的政治认同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 标签: 共同体 民主 认同
  • 简介: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的乡村共同作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结构正经历着一场潜在的变迁,因为城乡之间人口的大量流动,传统共同正逐渐演变为两地社会.剖析两地社会,对下一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好小城镇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立农村社会关怀机制、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等.

  • 标签: 城镇化 乡村共同体 城乡关系
  • 简介: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是马克思的共同思想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命运共同可以看成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思想传承了马克思共同思想的理论逻辑,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思想,而且也提出了共同构建的现实方案,开辟了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崭新途径。

  • 标签: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过渡性共同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所谓法律全球化是指法律的各个领域发生的跨国界、跨区域、跨大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重组原有法律制度、法律秩序、法律理念结构的网络化过程.它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就中国法律共同的形成与发展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对该共同共同法律知识背景、职业训练经历、职业利益、职业精神气质之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法律共同应以昂扬的发展姿态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勃兴,使中国在全球法律网络化过程中早日从边缘进入中心.

  • 标签: 全球化 法律全球化 法律共同体 法治
  • 简介:摘要:公共文化共同是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的交流合作机制。该机制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联盟和联合体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充分借助社会民间力量,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联动,重点打造解决社会治理关键问题、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的公共文化标杆项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 标签: 公共文化共同体 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