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简介:赋家们从经学文学观出发,在魏晋的抒情赋中,三、缘情制礼的经学思想与抒情辞赋的创作

  • 标签: 时期经学 汉末魏晋 经学辞赋
  • 简介:颍川陈氏是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化士族,其家族文化渊深厚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孝友持家,德化一方;二、慎密为政,应时权变;三、以儒为宗,由文渐武。

  • 标签: 颍川陈氏 家族文化 士族
  • 简介:清商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种集艺术性、审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形态,在魏晋时期发展并流行,为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及隋唐歌舞大曲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将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对清商乐于魏晋时期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 标签: 清商乐 汉末魏晋时期 音乐社会学 流行
  • 简介:魏晋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繁荣期,玄学、道教以及文学在这个时期都有着精彩的展现。尽管不同的社会思潮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时代变迁的不同感受,但都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展现,只有将它们视作发展变化的统一整体才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样一种思想上的发展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连续推进,并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总体而言,到东晋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动乱到局部和平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思想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宗教到理性再到经验的推进过程,思想的追求逐渐从形上世界向形下世界推移。

  • 标签: 汉末魏晋 玄学 变迁 整体
  • 简介:东汉,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神童”,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子第20代孙孔融。孔融(150—208年),其父孔宙官至泰山都尉。孔融在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因此后世把它称之为孔北海。

  • 标签: 东汉 文学家 孔融 人物传记
  • 简介:三国时期,由于持续不断的军事斗争的需要,中郎将等武官官号,开始被各个势力大量的授予臣下,各种中郎将频繁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史籍之中。中郎将的大量授予,使得其自身逐渐发生分化,一部分虚化为散阶,成为了当时武散官阶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则因其职责的特殊性而游离于武散官阶之外。三国后期由于各种将军号的大量授予,除了个别职责特殊的中郎将之外,大部分名号中郎将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 标签: 中郎将 武散官阶 三国
  • 简介:东汉党锢之祸前后慷慨尚气的士风,既包含着对皇权的疏离意识,也集中暴露了好为苟难和求名邀誉的心态.于是,对慷慨尚气的士风的检讨,也便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的反省而趋于自适任情;二是对名节与礼法的反省而趋于重情求真.它们共同的意义在于引发个性的自由发展.

  • 标签: 嫜直 东汉 疏离意识 皇权 政治斗争 狂狷精神
  • 简介:东汉的'同岁'与科举时代的'同年'关系相类:同年察举的孝廉们结为'同岁'关系,编制'同岁名'一类名录,并从而承担起相互关照的义务,包括为'同岁'服丧、立碑及顾恤其家族等等。这一现象,可供了解东汉官僚政治的发展程度和特点。它首先说明,官僚政治是当时最强大发达的社会实体,它超越了'乡里'而为士人跨州跨郡的交结提供了条件和场所;同时'同岁'关系的非理性、私人性方面,也显示其时官僚政治仍较粗糙原始,这与'故吏'、'门生'等关系的社会影响,构成了平行的观照。

  • 标签: 同岁汉末 孝廉同岁 汉末选官
  • 简介:文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书写"是记录文字传播语言的最主要方式。文字产生之后,"书写"活动便逐渐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日常书写"这一文字使用的书写活动,并使文字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功能得以发挥。古代的"日常书写"活动遗留下来的大量墨迹资料。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书写 墨迹 文字使用 写本 民间
  • 简介:东汉时期对羌族关系的处理不当,造成了持续近七十年的羌战争,促使了东汉政权的衰亡,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后汉书·西羌传》言“惜哉寇敌略定矣,而祚亦衰焉。”前辈时贤对羌战争的起因、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战争的影响论述较少,笔者不揣谫陋,愿就此问题作一浅析。

  • 标签: 战争 汉末 东汉时期 后汉书
  • 简介:三国时期由于武官散阶化,武散官序列逐步形成。在史料中,四征、四镇将军的相互位次,以及与前后左右将军在武散官阶中位次,出现很多矛盾的表述。这是由于都督制在曹魏确立后,作为都督军号的四征、四镇将军随着都督地位的上升而提高,曹魏形成了有异于之前以及其他两国的武散官序列。

  • 标签: 四征将军 四镇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武散官 都督制
  • 简介:<正>在私有制时代,缔结婚姻的双方家族,必须门当户对。统治阶级通婚的主要目的,是生育继承财产、爵位的儿子,巩固、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婚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政治性婚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表现形式就是门第几乎被当作通婚的先决条件。

  • 标签: 门第婚姻 隋唐时期 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现形式 山东士族
  • 简介:魏晋贵族精神是在庄园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内在特征通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精英——士族的言、行、性和心体现出来。放荡不羁的外在行为下掩盖的是士族名士们痛苦的灵魂,而魏晋贵族精神的实质则指向人的主体生命意识。

  • 标签: 贵族精神 士族 主体 生命意识
  • 简介:中国佛教源于印度。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后。佛教传人中国。凉州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佛教传人中国较早且发展迅速的地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贾、僧人等驻足其间。推动了凉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的发展。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玄奘等一批中外高僧曾在这里弘扬佛法、翻译佛经。凉州本土也造就了许多佛教高僧,如竺佛念、释智严、释宝云等,他们东来西去,

  • 标签: 中国佛教 凉州 高僧 魏晋时期 中西交通 丝绸之路
  • 简介: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个时代,各种书体完全走向成熟,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的重要历史意义。出现了很多卓越的书法家和一些经典的书法艺术珍品,其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

  • 标签: 书法艺术 魏晋时期 书体演变 中国书法史 中国艺术史 历史阶段
  • 简介:如所周知,我国封建社会分期存在多说,其中,魏晋封建说颇受学界关注。魏晋封建说能够立足学界,人身依附关系亦即所谓“身份制”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秦汉时期的被统治阶级,主要为

  • 标签: 身份 魏晋时期 封建社会 存在 依附关系 分期
  • 简介:摘要老蚌生珠的这一成语,现多指老年得子,这一词语最初之意却是比喻老年有贤子。而这句出自于孔融的典故,是从韦氏父子处得来,但韦氏父子事迹散见于史料之中,只言片语,不成体例,本文特从各处将韦氏父子事迹辑合,以梳理其人其事,并对京兆韦氏这一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汉唐,对于后世影响较大的世家大族的起源进行探讨。

  • 标签: 老蚌生珠 韦康 韦诞 京兆韦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7
  • 简介:领官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任官形式,发源于汉代。领官原为一种以他官兼领别职兼理其事的任官形式。至三国时期发生了性质变化,成为诸侯方伯兼任地方长官的主要形式。其本官也由有明确秩禄等级的官员演变为大部分无明确秩禄等级的杂号将军、中郎将。在三国鼎立之时,又出现了虚授其职的"遥领"制度。这些变化的出现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发展的大方向。

  • 标签: 领官 任官形式 汉末 三国 政治制度
  • 简介:《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 标签: 三国 空城计 诸葛亮 曹操 赵云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