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患者不同脑区(丘脑、海马、壳核)代谢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38例PI患者(P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组丘脑、海马区、壳核区的氮-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和肌酸(creatine,Cr)浓度,并计算NAA/Cr和Cho/Cr。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技术监测客观睡眠参数;采用神经心理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定所有受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定受试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结果(1)代谢物浓度比较:与HC组对比,PI组左侧丘脑Cr、Cho浓度升高(P=0.040,P=0.007),右侧丘脑Cho浓度升高(P=0.039),双侧海马和壳核区的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all>0.05)。(2)相关性:PI患者左侧丘脑NAA值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r=-0.384,P=0.017),左侧丘脑NAA/Cr值与REM%呈负相关(r=-0.387,P=0.016);右侧丘脑Cho/Cr值与SL%呈正相关(r=0.380,P=0.019),丘脑NAA、Cr、Cho、NAA/Cr、Cho/Cr值与各量表评分未见明显相关。PI患者左侧海马Cho值与ArI呈正相关(r=0.348,P=0.044);右侧海马Cho值(r=-0.334,P=0.047)、Cr值(r=-0.445,P=0.007)与BDI评分呈负相关。PI患者左侧壳核NAA值与N3%呈正相关(r=0.340,P=0.037);左侧壳核Cr值与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呈正相关(r=0.447,P=0.005);左侧壳核NAA/Cr值与N1% (r=-0.344,P=0.047)、TAI评分(r=-0.521,P=0.001)、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评分(r=-0.400,P=0.013)呈负相关;左侧壳核Cho/Cr与TAI评分(r=-0.527,P=0.001)、SAI评分(r=-0.434,P=0.007)呈负相关。组间差异的参数与各量表评分及PSG参数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I患者丘脑Cho及Cr代谢紊乱;客观睡眠影响丘脑区域代谢,而患者情绪障碍与海马和壳核区域的代谢有关。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代谢 丘脑 海马 壳核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康复速度及日常生活。磁共振波谱(MRS)可对PSD患者的脑代谢物水平进行无创分析,完善PSD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并为PSD的发病机制等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文现围绕MRS在PSD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评估急性脑梗死代谢物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核磁共振(MRI)及1HMRS扫描,梗死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与对侧相应正常脑区代谢产物比值(rNAA、rCr、rCho)及同侧乳酸/胆碱值(Lac/Cho),比较不同部位各代谢产物

  • 标签: 初步研究 急性期脑梗死 成像初步
  • 简介:摘要:目的:虽然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交通的便捷,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人口老龄化问题,却都是引发国民发生疾病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颅脑各类疾病每年发生率持续上升,想要确定病情给予有效的治疗,临床检验工作十分关键,本次针对颅脑病症的临床诊断方面进行了探究。方法:为了获得真实的研究数据,从科室筛选病理学确定诊断是颅内占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有31例,获取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颅脑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扫描后波普质量方面进行了整体的比较,针对造成检查不合格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质量的对策。结果:给此次所有的患者进行了颅脑磁共振波谱检测,其中配合完成检查项目的患者有27例,颅脑磁共振波谱技术定位非常精确。谱线基线稳定性突出,化合物位置精确。检查结果显示谱线无规律,不能判定的患者有3例,有显著的噪声显像,形态不佳,不能分辨的患者有1例,有比较性(P<0.05)。结论:针对颅脑病症患者,实行颅脑磁共振波谱检测在实际操作时,应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相关要求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尤其颅脑磁共振波谱技术有效保证了操作成效,保证显像质量和成效。

  • 标签: 颅脑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 质量控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磁共振波谱(MRS)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前列腺癌及4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分别采用MRS、DCEMRI、MRS+DCEMRI进行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与前列腺增生诊断相比,MRS及DCE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P<0.05);MRS+DCEMRI联合诊断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40/40),对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结论MRS与DCEMRI均是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联合检查可减少临床漏诊、误诊现象,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癌 磁共振波谱分析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尽管我们对失眠的性质、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病理生理学模型。现如今,最为广泛接受的假说认为PI是一种过度觉醒状态的表现。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方法来测量大脑中各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的含量,新兴的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甚至可以区别测量左右脑特定脑区域的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浓度,这为PI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以磁共振波谱为手段,研究原发性失眠各个脑区域不同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的各项研究结果及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P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磁共振波谱 神经递质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磁共振波谱在肝硬化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肝硬化患者60例的基本资料,将其作为A组,然后收集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作为B组,两组人员都进行磁共振波谱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复合物峰值和ho峰值明显低于B组人员。A组患者的脂质波峰值明显高于B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波谱在肝硬化诊断及分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 肝硬化诊断 分期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后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¹H-MRS)对颅内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49例颅内常见肿瘤及非肿瘤患者行增强后多体素¹H-MRS检查,其中胶质瘤16例,单发转移瘤13例,脑膜瘤14例,炎症6例。测量计算3种肿瘤及非肿瘤病变强化区、强化边缘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代谢物比值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NAA/Cho)、胆碱/对侧正常脑组织肌酸(Cho/Cr-n)和胆碱/对侧正常脑组织胆碱(rCho),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肿瘤NA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脑外肿瘤低于脑内肿瘤,高级别(Ⅲ~Ⅳ)胶质瘤较低级者(Ⅰ~Ⅱ)下降明显。Cho/Cr升高,高级胶质瘤比低级胶质瘤高(P(0.05),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瘤体瘤周水肿区Cho/Cr有显著性差异。部分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可检测到Lac、Lip峰。部分脑膜瘤(4/14)可检测到Ala峰。结论¹H-MRS从微观水平分析脑肿瘤代谢信息的无创性方法,对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术后复发、组织上分级有重要帮助。增强后多体素1H-MRS对颅脑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肿瘤强化区 强化边缘区 磁共振波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障碍患者尾状核及丘脑神经生化代谢产物水平及其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定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1月门诊未治疗的强迫障碍患者25例,并招募性别、年龄、学历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0例纳入研究。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采集患者及正常对照的神经生化代谢物图谱,以双侧尾状核及丘脑作为感兴趣脑区,经LCModel软件拟合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的相对浓度,同时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强迫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不同神经生化代谢物浓度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生化代谢物浓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强迫障碍患者左侧丘脑的Glu浓度(3.97±0.41)高于对照组(3.66±0.55)(t=-2.11,P<0.05),而NAA浓度(4.87±0.47)低于对照组(5.15±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右侧尾状核GABA浓度(0.50±0.18)和右侧丘脑GABA浓度(0.80±0.19)低于对照组[(0.63±0.23),(0.96±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2.36,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强迫障碍患者左侧尾状核Glu浓度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46,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右侧尾状核的Glu浓度与强迫障碍患者的HAMA总分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强迫障碍患者尾状核和丘脑的NAA、Glu、GABA代谢异常,且Glu浓度与强迫症状、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强迫障碍 磁共振波谱成像 尾状核 丘脑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N-乙酰天门冬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磁共振波谱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平扫和磁共振波谱检查,观察枸橼酸盐(Cit)、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Cr)水平,比较联合诊断及磁共振平扫单一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联合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远高于单一检查;前列腺癌患者Cit峰值明显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Cho峰值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平扫和磁共振波谱检查联合诊断可显著提升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且可对代谢产物进行观察,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出率。

  • 标签: 磁共振 成像 前列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T磁共振双源发射技术对海马波谱产生的效果。方法30例志愿者分别利用传统单源发射和双源发射进行左右两侧海马T2WI横断位成像和扫描,对比分析图像中海马平均信号强度。结果所有海马T2WI能够将海马形态和大小显现出来,从而满足画感兴趣区和定位MRS的实际需要。单源发射左侧高于右侧,差异十分显著(P<0.05);双源发射左右两侧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双源发射技术能够将两侧海马区域平均信号强度差异消除,对波谱至关重要,对海马区域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双源发射技术 海马波谱成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血清PSA≥4ng/ml前列腺疾病患者120例,接受MRS,根据PSA水平将患者分为PSA高危组(>20ng/ml)、PSA中危组(10~20ng/ml)、PSA低危组(4~10ng/ml),收集并计算PSAD、fPSA/tPSA、(Cho+Cre)/Cit值,分析MRS对不同血清PSA组PCa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PCa的60例,前列腺增生(BPH)60例;MRS诊断为PCa64例,BPH56例,MRS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PCa与BPH的(Cho+Cre)/Cit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的(Cho+Cre)/Cit与T-PSA(负相关)、F-PSA(负相关)、PSAD(正相关)、F-PSA/T-PSA(负相关)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A低危、中危、高危组诊断PCa的准确性分别为64.44%、80.00%、93.33%,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S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同PSA水平组间MRS诊断效能不同。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波谱(MRS)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血清PSA异常40例男性患者行前列腺MRS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再分析MRS联合不同水平PSA(低危组4ng/ml

  • 标签: 磁共振波谱成像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波谱(MRS)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永嘉县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33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62例,均给予DWI和MRS扫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b值600 s/mm2、1 000 s/mm2、2 000 s/mm2和3 000 s/mm2下,前列腺癌组织DWI信号强度值均明显高于前列腺良性病变(均P<0.05);随着b值升高,DW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升高,b值在3 000 s/mm2下,DW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88%(29/33)、82.26%(51/62)和84.21%(80/95);MRS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69.70%(23/33)、79.03%(49/62)和75.79%(72/95);前列腺癌(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为(2.50±0.94),明显高于前列腺良性病变的(0.93±0.23)(t=12.519,P<0.05);b值在3 000 s/mm2下DWI联合MRS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6.97%(32/33)、88.71%(55/62)和91.58%(87/95)。结论DWI联合MRS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弥散 磁共振波谱学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痫患者难治性NAA、Cr和Cho代谢物质的变化及探讨这些变化在癫痫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难治性癫痫患者25例,健康体检者22例为正常对照组,行1H-MRS检查。结果难治性癫痫组NAA/Cr+Cho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NAA、Cho、Cr等代谢产物信号发生改变,NAA强度下降,Cho、Cr升高,这有助于癫痫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质子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小儿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MB的患儿及年龄匹配健康对照组1H-MRS和DTI检查,分别观察MRS波谱图各代谢物信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变化。分别分析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健康对照组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肌酸(creatine,Cr)、胆碱(choline,Cho)及Cho/Cr、NAA/Cr、Cho/NAA、ADC值、FA值的差异。结果21例MB肿瘤发生在小脑蚓部(11/21)、第四脑室内(7/21)及右侧小脑半球(3/21);男/女(13/8),男患儿发病年龄小,平均(28.20±22.24)个月,女患儿发病年龄平均(37.37±21.86)个月;男患儿肿瘤平均体积小(75.30±52.42) cm3,女患儿肿瘤平均体积(86.72±49.41) cm3。1H-MRS显示肿瘤中心Cho波峰抬高,NAA峰下降,NAA/Cr下降、Cho/Cr升高;DTI数据中肿瘤中心ADC值低,FA值高,DTT上纤维束纤细紊乱,并且肿瘤区纤维束局部连续性中断、推移。结论1H-MRS联合DTI对MB显示有一致性,不同原理给出一致性结果,在不同的细胞及分子水平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病变范围及为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 标签: 小儿 髓母细胞瘤 氢质子波谱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比较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和特发性震颤(ET)患者在不同脑区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NAA/胆碱复合物(Cho)和Cho/Cr值的差异,为PD的分型诊断及与ET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断的PD(92例)和ET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分为4组:(1)TD组:震颤为主型PD患者45例;(2)PIGD组:姿势异常步态障碍为主型PD患者47例;(3)ET组44例;(4)对照组4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对各组双侧基底核和小脑皮质区进行1H-MRS检测,比较各组基底核及小脑皮质区代谢物NAA/Cr、NAA/Cho及Cho/Cr值的差异。结果TD组、PIGD组患者基底核区NAA/Cr为(1.65±0.19)、(1.48±0.11),NAA/Cho为(1.55±0.20)、(1.46±0.17),低于对照组和ET组的(1.92±0.28)、(2.08±0.34)和(2.10±0.16)、(2.2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o/Cr值(1.07±0.25)和(1.02±0.13)高于对照组(0.92±0.27)及ET组患者(0.91±0.21),均P<0.05;基底核区NAA/Cr值PIGD组低于TD组患者(P<0.05);ET组患者基底核区NAA/Cr、NAA/Cho及Cho/C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T组小脑皮质区NAA/Cr(0.72±0.16)和NAA/Cho(0.78±0.14)值低于对照组(0.92±0.20)和(1.12±0.17)、TD组(0.90±0.14)和(1.10±0.13)及PIGD组(0.89±0.25)和(1.08±0.17),Cho/Cr值高于对照组、TD及PIGD组,(0.94±0.13)比(0.81±0.20)、(0.82±0.13)、(0.82±0.25),均P<0.05;TD组、PIGD组及对照组小脑皮质区NAA/Cr、NAA/Cho及Cho/C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H-MRS可检测脑部的代谢改变,PD患者基底核区和ET患者小脑皮质区神经元的损伤或丢失,有望为PD早期诊断、分型及与ET鉴别诊断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
  • 简介:目的展现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应用情况的研究现状,并描绘研究趋势。方法使用关键词及主题词在PubMed、EMBASE及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2018年1月10日前发表的英文文献,通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Excel2016、Bicomb2.0及VOSviewer1.6.6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并对热点词汇进行聚类分析及知识图谱绘制。结果共纳入文献66篇,提取高频关键词27个。结果显示,1H-MRS在HIE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和科研两个方面的4个方向中。临床应用中,1H-MRS作为HIE的临床检查手段及预后判断工具被广泛关注;在科研中,则主要应用于动物实验及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研究中。结论1H-MRS作为磁共振成像的辅助手段,可在探究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优化现有治疗手段及判断患儿预后方面发挥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