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迅速、极具侵袭性,容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尽管SCLC对一线化疗敏感,但容易短时间内复发。在过去的5年间,免疫治疗在SCLC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方面,SCLC治疗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文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SCLC中的探索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迅速、极具侵袭性,容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尽管SCLC对一线化疗敏感,但容易短时间内复发。在过去的5年间,免疫治疗在SCLC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方面,SCLC治疗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文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SCLC中的探索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脾多肽联合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免疫功能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n=20)及干预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干预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脾多肽,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相关指标及外周血PD-1/PD-L1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1及PD-L1蛋白的表达。体外培养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多肽作用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脾多肽作用后对细胞PD-1及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多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化疗后T细胞总数低于化疗前(59.93±3.43比65.28±3.29,t=-4.45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化疗后CD4+T细胞(41.47±3.67比34.69±3.61,t=5.783,P<0.05)及T细胞总数(69.33±3.59比63.25±3.29,t=3.686,P<0.05)高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化疗后外周血PD-1(5.74±0.52比4.81±0.35,t=3.325,P<0.05)/PD-L1(5.14±0.29比4.30±0.21,t=4.453,P<0.05)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1(11比2,χ2=7.440,P<0.05)及PD-L1(17比4,χ2=10.912,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有关(8比3,χ2=4.713,P<0.05),PD-L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11比6,χ2=5.96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多肽干预后,MDA-MB-231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F=5.998,P<0.05),S期比例增高(F=10.375,P<0.05),PD-1(F=32.123,P<0.05)及PD-L1(F=37.550,P<0.05)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多肽可改善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下调患者外周血及细胞株中PD-1/PD-L1的表达。

  • 标签: 乳腺癌 多肽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调控树突状细胞(DC)对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分析PD-1/PD-L1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区的脓毒症患者中采用随机数表法抽选25例,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0例)和死亡组(15例);同时随机抽取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脓毒症患者于确诊后24 h内、健康对照组于入组时取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4+T、CD8+T细胞比值,T细胞亚群比值(CD4/CD8),CD4+T、CD8+T细胞PD-1的表达,DC表面PD-L1、CD86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D11c+PD-L1与CD4+PD-1、CD8+PD-1、TNF-α、DC、CD11c+CD86、T细胞亚群比值、CD4+T细胞、CD8+T细胞、IL-10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SOFA评分(分):15.1±4.1比10.7±2.7,APACHEⅡ评分(分):27.0±7.3比17.0±3.9,均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T细胞亚群比值均<1,且死亡组CD4/CD8明显低于存活组(0.54±0.15比0.79±0.09,P<0.05);健康对照组T细胞亚群比值>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CD4+T细胞、CD8+T细胞、CD11c+DC、CD11c+CD86、IL-10、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CD4+PD-1、CD8+PD-1、CD11c+PD-L1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死亡组上述指标的变化较存活组更显著〔CD4+T细胞:0.14±0.07比0.22±0.08,CD8+T细胞:0.24±0.07比0.28±0.10,CD11c+DC:0.84±0.14比0.93±0.03,CD11c+CD86:(58.83±20.77)%比(78.24± 9.39)%,IL-10(ng/L):34.22±13.98比18.49±5.55,TNF-α(ng/L):95.30±29.33比67.00±20.16,CD4+PD-1:(39.58±10.08)%比(27.03±6.35)%,CD8+PD-1:(38.77±11.91)%比(29.15±8.37)%,CD11c+PD-L1:(21.13±11.54)%比(12.11±8.34)%,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D11c+PD-L1与CD4+PD-1、CD8+PD-1、IL-10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8、0.713、0.898,均P<0.05),与DC、CD11c+CD86、T细胞亚群比值、CD4+T细胞、CD8+T细胞、TNF-α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87、-0.906、-0.840、-0.706、-0.513、-0.820,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PD-1是影响脓素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1.463,95%可信区间(95%CI)为1.032~2.074,P=0.033〕;ROC曲线分析显示,CD4+PD-1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857,95%CI为0.709~1.000,P<0.01〕;当最佳预测值为34.48%时,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0.0%,准确度85.7%。结论外周血PD-1/PD-L1的上调会抑制DC的活化及增殖,影响T细胞活化,诱导脓毒症患者进入免疫抑制状态;PD-1/PD-L1可反映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状况,其中,CD4+TPD-1对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3月2日),收集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与安慰剂或其他抗肿瘤药物(对照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9项为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1项为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研究,共包括5 29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022例,对照组2 269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RCT中4项为高偏倚风险,6项为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3%(34/3 022)比0.22%(5/2 269),相对危险度=2.38,95%置信区间:1.19~4.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1/PD-L1抑制剂有导致心脏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应警惕。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学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心脏毒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表达,介导免疫抑制的重要免疫检查点受体,抑制PD-1与其特异性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相互作用,即阻断PD-1/PD-L1通路抑制活化T细胞凋亡的免疫治疗,在治疗恶性肿瘤、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大多数甲状腺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早期治疗预后良好,但晚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其中甲状腺未分化癌更是甲状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证实在甲状腺肿瘤中PD-1/PD-L1的表达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因此,现就PD-1/PD-L1表达预测甲状腺癌复发、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价值,对甲状腺癌免疫治疗作用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预测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 简介:今年2月4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病危回国。次日约旦政府宣布他已处于“脑死亡”(braindeath)状态,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国外有传媒称他已“临床死亡”(clinicaldeath)。两天后,约旦政府正式宣布侯赛因于当天上午逝世。读了这些报道,...

  • 标签: 脑死亡 临床死亡 “植物人” 医疗器械 生物学死亡 器官移植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分子,与配体PD-L1或PD-L2相互作用,负向调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PD-1在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上调,高水平表达的PD-1不仅影响病毒对靶细胞的易感性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还影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体外阻断PD-1/PD-L通路可改善宿主细胞对HIV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已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抗病毒治疗和HIV疫苗的研究中。本文概述了PD-1在HIV感染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00例初治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直肠癌组织中PD-L1表达,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PD-L1阳性表达率为24%(48/200)。淋巴结转移及高NLR(≥3.5)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PD-L1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为42%,PD-L1阴性组为59%,两组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3.456,95% CI 2.148~5.556,P<0.01)、NLR≥3.5(HR=1.871,95% CI 1.169~2.996,P=0.009)、PD-L1阳性表达(HR=2.187,95% CI 1.373~3.484,P=0.001)是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不良总生存相关。

  • 标签: 直肠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免疫疗法 总生存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导致的垂体炎病例的诊治及23个月的随访情况,提示进行PD-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钠血症等情况,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价和长期随访。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垂体炎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及其配体(sPD-L1)在不同性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首次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84例的胸腔积液和胸膜活检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胸腔积液上清液中sPD-1和sPD-L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胸膜组织sPD-1和sPD-L1的表达。结果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和胸膜组织的sPD-1和sPD-L1水平不同,其中炎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较低,而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较高,与炎性胸腔积液相比都有差异(P<0.05);恶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相比有差异(P<0.05);炎性胸膜组织sPD-1mRNA和sPD-L1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核性胸膜组织和恶性胸膜组织表达结果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sPD-1和sPD-L1有助于区分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尤其是在结核性还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上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肿瘤免疫治疗开启了新时代。然而,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应答率低,寻找限制其应答率的关键因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PD-L2)是继PD-L1后发现的能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结合的第2个重要配体,编码的蛋白可与PD-1结合,进而发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文章就PD-L2的生物学特性、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PD-L2在变应性鼻炎(AR)中的表达及其对AR免疫偏移的调控作用。方法收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因鼻腔高反应症状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或因鼻中隔偏曲住院行鼻中隔矫正手术的82例患者,男42例,女40例,年龄14~38岁。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下鼻甲黏膜标本。根据临床表现、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变应原筛查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R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中PD-1及配体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1+CD4+T细胞、PD-L1+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PD-L2+mDCs及Th2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总IgE、PD-1及配体分泌型(sPD-1、sPD-L1、sPD-L2)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或经Ln转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R组鼻黏膜中免疫细胞表面PD-1及其配体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AR组外周血中PD-1+CD4+T细胞、PD-L1+mDCs、Th2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24±6.45)%比(8.71±5.33)%,(8.79±2.01)%比(5.74±2.90)%,(7.89±1.95)%比(2.52±1.34)%,P值均<0.05],两组PD-L2+mDCs比例无明显差异。PD-1+CD4+T细胞比例与AR病情总体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总IgE、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1、0.541、0.608,P值均<0.05),PD-L1+mDCs比例与AR病情总体VAS评分、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4、0.563,P值均<0.05),Th2细胞比例与PD-L1+mDCs、PD-1+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8、0.623,P值均<0.05)。AR组sPD-1、sPD-L1及总IgE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40±1.01) pg/ml比(3.79±1.21) pg/ml、(3.88±0.25) pg/ml比(3.57±0.23) pg/ml、(6.34±1.38) ng/ml比(4.89±1.10) ng/ml,P值均<0.05],sPD-L2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sPD-L1与总IgE、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0.45,P值均<0.05)。结论AR患者外周血及鼻黏膜组织中免疫细胞表面均高表达PD-1及PD-L1,AR患者外周血中sPD-1及sPD-L1表达水平升高,PD-1/PD-L1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促进AR炎性反应。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近年来学者鉴定出一种新型辅助性T细胞亚群,被命名为外周辅助性T(Tph)细胞,其表型被定义为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hiCXCR5-CD4+ T,该细胞可促进B细胞分化成熟、分泌抗体,功能上类似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与Tfh细胞不同的是,Tph细胞以高表达PD-1,不表达CXCR5和Bcl-6为表型特征。目前研究发现Tph细胞在RA、SLE、SS、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等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该细胞的发现、生物学功能、诱导增殖机制以及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自身免疫疾病 T淋巴细胞,辅助性 B淋巴细胞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霍奇金淋巴瘤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疗效。多个PD-1抑制剂单药已被批准用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较晚期的挽救治疗,其与其他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活性药物或细胞毒性药物等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较传统方案的安全性更好,也被尝试用于复发难治患者及一线治疗。另外,9P24.1扩增、PD-1配体表达、循环肿瘤DNA水平等可能是预测PD-1抑制剂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疗法,联合 分子靶向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于2011年2月14日发表了乳腺癌国际研究组BIG1-98研究的最新结果:与他莫昔芬相比,来曲唑辅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显著降低死亡、疾病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复发风险 激素受体 绝经后 来曲唑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651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9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D-L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D-L1在切片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和(或)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阳性表达率≥1%为该患者表达阳性,<1%为阴性。结果PD-L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0%(306/651),其中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9.3%(68/98)。PD-L1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高、肿瘤体积大、脉管侵犯、病理分期晚、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p53阳性、CK5/6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Ki-67值高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D-L1蛋白在WHO分级高、神经受侵、Ki-67值高、CK5/6阳性、EGFR阳性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WHO分级(HR=1.511,95% CI 1.139~2.003,P=0.004)、Ki-67值(HR=1.847,95% CI 1.259~2.709,P=0.002)、p53表达(HR=2.083,95% CI 1.487~2.916,P<0.01)、EGFR表达(HR=3.490,95% CI 2.002~6.086,P<0.01)是PD-L1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其可能成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癌,导管,乳腺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诱导性表达于T、B细胞表面,在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通过募集磷酸化的SHP2减弱下游如PI3K/Akt和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免疫应答,参与大量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1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参与眼科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以外,也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神经损伤、视神经脊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因而阻断PD-1及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肿瘤、炎症、免疫性、退变性疾病的潜在的靶点。本文就PD-1及其配体PD-L1在眼部疾病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眼部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9月—2019年5月6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流式细胞术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细胞表面PD-1表达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脓毒症患者64例,生存者32例,死亡者32例。第1、2、3、5、7天死亡者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生存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与降钙素原呈正相关(r=0.313, P=0.015;r=0.375, P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天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是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D-1+/CD3+T细胞百分比为3.63%,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96.43%,特异度 59.38%。PD-1+/CD4+T细胞百分比为4.65%,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96.43%,特异度 62.50%。PD-1+/CD8+T细胞百分比为3.91%,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64.29%,特异度81.25%。结论脓毒症死亡者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更高,T细胞表面PD-1表达增加是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联合使用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进一步提高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脓毒症 共抑制分子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