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椎动脉变异1例李彦,李晓林,陈维佩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椎动脉是脑部血供两条重要来源之一,它一般起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穿出,经寰椎侧块后方的椎动脉沟转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腔。由于椎动脉要穿行横突孔这一特点,所以颈椎病,骨质增生...

  • 标签: 椎动脉变异 尸检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发现在对一具成年男性标本进行头颅解剖时,发现左、右椎动脉直径明显不对称,存在管径变异。方法用直尺、解剖用圆规、定位针、量角器及游标卡尺(0.02mm)对椎动脉及其分支的外径及长度进行测量。结果左、右椎动脉管径相差较大,右椎动脉与左椎动脉汇合处,两者的压扁外径分别是1.35mm和6.52mm,左椎动脉与左小脑下后动脉汇合处,两者的压扁外径分别是6.43mm和1.53mm。讨论右侧椎动脉直径与正常值相似,而左椎动脉直径明显增粗,这可能是与一侧椎动脉长时间血流不畅,造成另一侧椎动脉代偿性的增粗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椎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供应脑后部、小脑及脑干。当椎动脉发生病损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器官的缺血,即椎动脉供血系统出现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并产生一系列身体症状。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椎动脉解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 标签: 椎动脉 变异 解剖学 进展
  • 简介:摘要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损伤的重要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案较多,无论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均存在一定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既往关于椎动脉变异的报道较少,椎动脉变异是导致术中椎动脉损伤的重要因素,术前详细了解椎动脉的解剖情况,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笔者成功救治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现结合本例患者探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骨折 颈椎 椎动脉
  • 简介:患者男,31岁,因左手无力1周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20/80mmHg,神智清楚,言语流利,左上肢远端肌力4级。头颅MRI示右侧顶叶散在多发亚急性脑梗死,考虑脑梗死。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为此次脑血管事件责任血管;另外发现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PICA)起源于椎动脉颅外段,平C2水平(图1);左侧椎动脉在C1下方平面分成两支,其中1支向上穿越横突孔,另1支行向后上方绕过C1横突,于C1上方平面前后两条血管合并为1条椎动脉上行入颅(图2)。因此,此例患者存在一种少见的小脑后下动脉起源变异伴对侧椎动脉窗式变异

  • 标签: 椎动脉窗式变异 小脑后下动脉 脑血管造影检查 硬膜外 急性脑梗死 ARTERY
  • 简介:摘要目的对160根所检出的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行颈部血管超声对所检出的160根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与180根椎动脉颈段走行正常的椎动脉进行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阻力指数、博动指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160根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的患者中,其中有8例是双侧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因此患者是156例,156例患者中,头晕头痛患者135例(其中32例合并有高血压)。变异椎动脉第三段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自身一、二段及对照组三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内45岁以上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与45岁以下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阻力指数、博动指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在颅外段走行过程中变异种类较多,本文主要就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来讨论,颈段走行变异一方面可影响到椎动脉血流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头晕头痛的症状,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异椎动脉当转颈时由于各种原因,椎动脉受压明显,可加重椎动脉供血不足,使得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加明显。

  • 标签: 椎动脉 颈段走行变异 超声测量值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期间确诊的椎动脉变异的患者148例,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变异情况,了解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及其变异的诊断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的临床诊断的意义,为临床确诊椎动脉变异提供有效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椎动脉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 标签: 椎动脉 变异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椎动脉椎间段走行变异椎动脉未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入颅)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为眩晕组,同期选择56例健康体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眩晕症状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走行变异类型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分析走行变异对颅内、外椎动脉PSV的影响以及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结果:①眩晕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3%(45/54)和21%(12/56),P=0.001。②两组共5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双侧变异者比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P=0.021);椎动脉走行高、低位变异(第3颈椎水平以上为高位变异)与眩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③走行变异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和颅内段的PSV分别为(56±10)和(53±10)cm/s,走行正常者分别为(59±12)和(56±11)cm/s,两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PSV比较,两者颅内段的P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走行变异椎动脉颅内段流速低于椎间隙段,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CDFI与TCD联合检测可客观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该变异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变异 椎动脉 眩晕
  • 简介: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杭州市311400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0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1例作为对象,常规行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7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完成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检查,最终确诊68例,诊断符合率为95.77%(P>0.05)。结论:椎动脉双体位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能获得较好的检出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动脉双体位 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 椎动脉型颈椎病 应用效果
  • 简介:一般认为,当颈椎退行性变累及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向大脑后循环供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然而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较为混乱,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清楚,一些病因学学说尚待进一步论证。

  • 标签: 颈椎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综述文献
  • 简介:大约1/4的缺血性卒中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椎动脉狭窄可发生在颅外段或颅内段,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在一项47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造影研究中,18%的患者右侧、22.3%的患者左侧存在椎动脉颅外段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又处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2个常见的狭窄部位。采用血管内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 标签: 动脉 治疗 诊断 循环 患者 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椎动脉不同阶段的血流参数值,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血液动力学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方法对临床126例拟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多普勒椎动脉探查,同时对126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参数异常,主要为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较健康人减慢(峰值流速<30cm/s),并由近心端到远心端呈峰值流速递减通常表现在进入第4横突孔之后,少数表现在进入第5横突孔之后,颈5-6段及颈外段峰值流速基本正常。RI与P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受取样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单一选区一个取样位置很难客观反映椎动脉血流的动力整体情况。2、126例患者X线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变直、棘突连线不一致、钩椎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颈椎改变,但其影响程度不成正相关。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 不同阶段 峰值流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椎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确诊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和同期参加体检8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对比ACI组和健康组,颈动脉椎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血管内径、收缩期血流速度(systolic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velocity,Vd)。结果与健康组相比ACI组动脉血管内径、血管压力指数较高,血流速度较慢(p<0.05);与非进展性ACI相比进展性ACI患者颈内动脉IMT、左颈总动脉Vs、左颈总动脉RI较高,右椎动脉Vs较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超声检查常表现为血管内径增厚、血流速度减慢、IMT厚度增加,IMT增厚可能提示疾病危险程度增加。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 椎动脉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采用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各项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帮助患者改善头晕、头痛、颈椎痛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推拿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镇痛活络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银杏蜜环口服液;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颈部外用镇痛活络酊。观察两组患者椎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镇痛活络酊可以有效增加椎动脉血流量,从而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标签: 眩晕 颈椎病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97例患者中女性63例,男性34例.年龄34~79岁,平均50.78岁.分别进行椎动脉MRA及TCD检查.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结果97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61例(占62.88%),TCD异常83例(占85.56%).结论椎动脉本身退变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MRA表现 诊断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依托CTA对患者肝动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临床治疗意义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10例患者肝动脉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类研究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各型变异发生率和变异分部情况。结果本组210例患者中正常型174例,变异型36例,与MICHEL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肝癌病例64例,其中正常型40例,变异型24例,与所有病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变异情况多样,通过CAT分析可清晰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对后期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肝动脉 变异 CAT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