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株洲市二医院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予以牙龈切除 +根向复位瓣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期间 9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龈下刮治 +根面平整)与综合治疗组(牙龈切除 +根向复位瓣术),各 45例。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相关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附着水平与角化龈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综合治疗组垂直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为 6.67%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 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牙龈切除 +根向复位瓣术在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治疗中可显著降低垂直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Ⅲ度根分叉病变 牙龈切除术 根向复位瓣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予以牙龈切除+根向复位瓣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9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龈下刮治+根面平整)与综合治疗组(牙龈切除+根向复位瓣术),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相关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附着水平与角化龈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垂直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龈切除+根向复位瓣术在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治疗中可显著降低垂直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Ⅲ度根分叉病变 牙龈切除术 根向复位瓣术 并发症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根向复位瓣术的临床与微生物作用。1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了包括洁治和根面平整的基础治疗(initialpreparationIP),3个月后对牙周袋深度>4mm的位点行根向复位瓣术。受试者在基线、基础治疗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监测。每个牙6个位点检查菌斑堆积、牙龈充血、溢脓、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水平。取每个牙的近中位点龈下菌斑,用棋盘式DNA-DNA杂交法检测40种龈下微生物的有无和水平。在单纯IP位点和IP加手术位点中,平均袋深、牙龈充血和探诊出血位点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组位点的平均附着水平均显著增加,但在手术治疗位点增加较多。2组治疗位点的总DNA探针计数均明显降低。手术位点的40种微生物中有19种在治疗后明显降低,而在单纯IP组有16种逐渐明显减少。虽然该组位点IP后微生物平均计数有所降低,但降低主要出现在患者接受手术后,尽管单纯IP位点并未接受手术。手术后袋深降低及伴随而来的牙周致病菌储库的减少可能是获得长期牙周稳定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根向复位瓣术 临床指标 龈下微生物 慢性牙周炎 菌斑堆积 牙龈充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观察单纯 冠向复位( Coronally positioned flap, CPF) 在 牙龈退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以 20 18年 1月 -20 19年 1月为受试对象纳选时间,将该时间段纳选的 牙龈退缩 80 例随机划分至 GTR 组( 40 例,放置可吸收性膜)及 CPF 组( 40 例,不放置可吸收性膜)内,评价对比组间患者的 牙龈退缩深度( RD )、探诊深度( PD )、附着水平( CAL )及 牙龈退缩宽度( RW )水平。结果:接受干预前组间的 RD 、 PD 、 CAL 及 RW 无明显的数据差异( p>0.06 );干预后 3 个月、 6 个月各指标于干预前对比均有所改善,且 CPF 组取得的结果明显更佳,组间数据经 SPSS23 .0检验 p<0.05 。结论:为 牙龈退缩患者施以 冠向复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 牙龈退缩症状,干预效果理想。

  • 标签: 冠向复位瓣术 牙龈退缩 效果观察
  • 简介:冠向复位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5年的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的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区牙齿的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的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的方法。

  • 标签: 组织移植术 牙龈退缩 后牙区 治疗 复位 多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手术方法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30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18例,微型钢板固定12例临床手术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8例27处,治疗结果优7例,良12例,差8例,优良率70.37%。微型钢板治疗12例27处,治疗结果优10例,良14例,差6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对于多发性掌骨骨折行切开复位,用克氏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有利于解剖复位,微型钢板固定牢靠,不易移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掌骨骨折 克氏针内固定 微型钢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婴幼儿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我科自2005年8月20日,诊断收治小儿肠套叠300例,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温生理盐水加压灌肠复位,专业的护理在小儿肠套叠盐水加压灌肠复位术后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套叠 超声引导 温生理盐水灌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门诊70例76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采用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结果术后植片一期愈合70例,无植片坏死脱落,无肉芽增生及睑球粘连发生,随访半年-2年,复发3例,复发率约3.9%。结论采用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供体方便,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翼状胬肉 显微镜 自体结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二治疗腭裂时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90例二整复腭裂的资料。结果二修复腭裂1090例,裂隙愈合1024列。术后并发症138例,其中腭瘘92例,术后出血18例,复裂4例,牙胚损伤22例。中腭肌束撕裂534例,肌肉、粘膜缝合对位不良240例,黏骨膜撕裂或穿通166例黏膜与骨膜分离62例,恒牙胚损伤22例,腭前血管神经束撕裂2例。结论使用二修复腭裂从腭部注射麻醉药到切开、分离、缝合、伤口压迫等每一步均应注重手术技巧,使用精细手术器具。

  • 标签: 二瓣术 腭裂
  • 作者: 张妍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2-03
  • 出处:《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年2期
  • 机构:解放军第二〇五医院烧伤整形科
  • 简介:摘要:带蒂移植的皮肤称为皮。皮是指包括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层等所组成的组织块。在皮形成与转移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个或两个蒂部相连接。此相连的部位称为蒂,皮的血运与营养在早期完全依赖此蒂供应,故名带蒂移植。被移植的部分称为,故亦称皮移植。皮内包含着足以供应整个皮血运的动脉及其回流静脉,以保证在移植时不致因血运障碍而发生坏死。待皮移植后 3周左右,可从受区获得血运,在 逐渐建立新的血液循环系统后,即可将蒂切断,结束皮的移植过程。有时,根据缺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可在缺损紧邻的部位设计皮,这时仅需一次手术就可以达到修复目的。本文探讨皮移植的围期护理。

  • 标签: 皮瓣移植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部骨折切开复位与内固定。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腕前方入路适用于新鲜的腕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囊性变或近极出现缺血性坏死等的植内内固定。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又称为Bennett骨折脱位。如整复位置不理想,或外固定不能雍持整复位置,应尽早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免造成第一腕掌关节持久性疼痛和僵直。

  • 标签: 手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游离皮移植手术的护理新进展。方法 对于18例游离皮移植的患者,术前给予心理评估及相应护理,中做好优质的手术护理配合,术后做好皮的护理及观察、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回访3-6个月,皮存活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总结 游离皮移植围期对医疗及护理要求较高,优质的护理可以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护理,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经导管二尖置换被公认是治疗高龄高危主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国产J-Valve瓣膜,应用技术成功救治2例二尖生物衰败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二尖反流消失,未见周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缩小,三尖反流量显著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二尖生物衰败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中,采用国产J-Valve瓣膜行技术,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其长期效果尚需要大宗的病例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年龄≥65岁约为2.0%,年龄≥85岁约为4.0%,成为排名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也是心脏瓣膜置换最常见的原因。在治疗方式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术后如何护理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点。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二尖、主动脉、三尖和肺动脉置换的护理提供参考建议。

  • 标签: 主动脉瓣 二尖瓣 肺动脉瓣 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旨在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5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术 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LASEK)中去除与保留角膜上皮矫治近视的临床效果。研究对象LASEK手术患者30例(60眼)。方法对接受LASEK手术的30例(60眼)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选择15例(30眼)行去上皮LASEK(去组);选择15例(30眼)行常规保留上皮LASEK(留组)。术后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术后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结果去上皮LASEK眼术后(第1天)疼痛较轻、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短、角膜上皮状态好、并发症少。结论去LASEK较留LASEK角膜愈合快,患者疼痛轻,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Haze形成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角膜上皮瓣 保留 去除
  • 简介:摘要股骨远端骨折类型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是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随着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创新,应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股骨髁周围有关节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组织结构附着,股骨远端骨折后这些周围结构的牵拉常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移位畸形。另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多合并其他损伤也增加了复位骨折断端的难度。目前在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中采用不同方法辅助复位骨折端以减少手术再损伤的理念开始得到认可和普及。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和内固定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手术难度,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股骨远端骨折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辅助复位方法进行回顾。除徒手复位外,钢板作为一种内固定方式自身便可实现辅助复位,但对部分复杂类型骨折不适用。骨牵引床使用较为广泛,但有多种并发症的风险而受到限制。AO牵开器与下肢轴向牵开器等通过反向牵引实现骨折牵开复位,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血管及神经损伤等风险。者应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复位技术以提高复位效率,降低风险。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