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选取河南省郑州未成管教所新入所未成为考察对象,主要从入所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精神健康、压力应对、改造状况五个方面采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从整体看,未成压力问题突出,多项问题指数高于常模;从来源地看,来自农村的未成数量多,问题典型;从成长环境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非独生子女适应能力较弱,且各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从新入所未成的发展需要出发,旨在寻找发现、帮助解决过渡时期出现的显著适应性问题,指引罪犯进入良性的改造轨道。

  • 标签: 未成年罪犯 适应性 入所教育 心理健康
  • 简介:积极心理学的开创性理念及其关于积极性情绪、美德与品格优势、心理韧性与积极幻想等内容的研究恰恰符合了未成刑罚社会化研究的需要,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未成刑罚社会化目标有着很多内在的契合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未成的刑罚社会化之路可以从刑罚机制的优化、社会积极支持的提供、刑罚执行方式的教育化倾向、矫治方式的个性化等方向入手,大力发展各项积极性的社会化措施,最终实现未成的再社会化目标。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刑罚社会化 内在契合性 积极支持
  • 简介:未成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符合制度设计初衷,有利于整合投入未成的有关司法资源,也契合少年司法理念。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未成特别处遇制度可有效助推未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铺开适用。在司法实务中,未成适用认罪认罚制度中应充分把握合法性、自愿性等实证条件,努力克服对未成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负效应,积极发挥制度正面价值。

  • 标签: 未成年犯 认罪认罚 从宽 实证研究
  • 简介: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可将监狱文化体系初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这些文化类别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在x省未成管教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监狱文化体系从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群体以及人与自我互动等角度划分文化的子类型,以上分类直接决定了我们对监狱工作宗旨以及对警囚关系的根本认识。

  • 标签: 监狱 文化体系 分类
  • 简介:未成人意定监护是指在未成人不处于父母照护权之下时,由未成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通过委托或者以遗嘱方式为其设立监护人,并将对未成人的照顾与保护委托给监护人代理行使的制度。它是未成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体现。未成人意定监护具有自身的特征,它体现的是作为法定监护人父母的意思与意愿,意定监护人履行的是类似于父母对未成子女的抚养、教育与保护的义务与责任,保护的是未成子女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为法定监护的补充,我国相关立法规定了委托监护和遗嘱指定监护两种意定监护形式,但从立法本身及其适用效果来看,我国的意定监护还存在着立法体系不统一、内容不够完善和监护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建议由民法典来统一规定意定监护,明确规定意定监护的适用条件、意定监护人选任资格、意定监护人的职责与权利等内容,并建立健全意定监护的监督机制。

  • 标签: 未成年人 意定监护 委托监护 遗嘱指定监护
  • 简介:未成人刑事辩护作为未成人司法保护措施之一没有受到如同未成人刑事检察及审判活动同等的关注与重视。尽管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人指定辩护制度,也未形成关于未成人犯罪辩护这一独特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成熟实践。基于未成人刑事案件特征提炼未成人刑事辩护的特殊需求,对未成人刑事案件辩护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及评析,并对既有理论和相关实践作进一步的反思,旨在引发对未成人刑事辩护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未成年人 刑事辩护 法律援助
  • 简介:当代未成人监护发生了重大变革,儿童保护的观念已经取代传统的父母支配。父母监护仍然是最基本的形式,但应当辅之以社会监护、国家监护作为补充。我国的监护理念和监护制度尚有不足。应当确立建立父母监护与第三人监护的二分结构,进一步廓清监护权的边界,充实监护权的内涵,尤其应明确规定交往权,规范受托照料人的权利义务,完善监护监督并确立对监护权行使过程中常态化的国家支持。

  • 标签: 未成年人 父母监护 第三人监护 监护 监督
  • 简介:当前,服刑人员未成子女数量大,这一特殊群体存在有效监护缺失、受教育情况较差、不良心理问题严重、犯罪率高等问题.重视对服刑人员未成子女的关怀和教育,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制度,不仅关系到服刑人员的良好改造和其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预防和减少未成人犯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 标签: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支持 救助 监护
  • 简介:《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关于毒品再犯的规定能否适用于未成人,这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此,首先应明确《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之性质应属毒品再犯,再结合分析刑法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协调关系、《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之立法目的以及对未成人从宽处理的刑事政策,合理解读《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之内涵,明确未成人不应构成毒品再犯.

  • 标签: 毒品犯罪 毒品再犯 累犯 未成年人
  • 简介:一位年仅12岁的男孩,为营救不慎落水的小伙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男孩的父母想为儿子申报“见义勇为”称号,却遭拒绝。不仅如此,少年因救人溺亡所发生的经济损失不但无人买单,坊间还流传男孩溺亡并非因为救人。饱受失子之痛的父母伤心欲绝,将获救者及其父母和水塘的所有者、管理者一同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孩子系因救人溺亡的事实,还孩子一个公道。不久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法院对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然而,关于如何评价和对待未成人见义勇为行为的讨论,并未就此结束。

  • 标签: “见义勇为” 未成年人 救人 见义勇为行为 经济损失 一审判决
  • 简介:审前羁押措施具有保障功能和预防功能,也具有惩罚性,我国审前羁押的措施仍具有很强的惩罚性.剥夺罪犯的人身自由是传统的刑罚执行手段,因此就认为犯罪导致必然的羁押,这种犯罪和羁押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导致过高的审前羁押率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常采用逮捕这一强制措施来保证诉讼,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羁押率的飙升.

  • 标签: 未成年人羁押 现状 保障方法
  • 简介:我国立法机关以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人为特定的立法对象,根据其特殊的身心特点来调整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维护未成人的最大利益、促进未成人健康成长的未成人专门立法,起始于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同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该地方性法规填补了我国未成人法律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未成人专门立法之先河,在我国未成人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标签: 地方性法规 少年司法制度 青少年犯罪 法律保护 国家立法 地方立法
  • 简介: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18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或有期徒刑11个月。该新闻在网上引起广大网民的点赞和支持。校园欺凌学生被判刑而不再是免于处罚甚至不处罚,具有鲜明的司法示范意义,将给予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现象有力的司法回击,同时校园欺凌学生被判刑也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对于学校、学生及家长都具有以案普法的警示教育意义。

  • 标签: 判刑 未成年人 同学 北京市西城区 有期徒刑 教育意义
  • 简介: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事件频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未成人监护制度存在缺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国家监护制度的缺失。针对我国国情,建议在“未成人利益最大化”的立法指导思想下,完善遗嘱监护制度,增加虐待儿童罪,加大监护案件的司法介入力度,明确未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作为监护组织的作用,加大未成人监护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困难扶助计划,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推行行政补充,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人监护制度。

  • 标签: 未成年人 国家监护 公权力 立法 完善
  • 简介:关于未成人的刑罚方式与手段,我国法律有着特殊规定,从中折射出对未成犯罪人的保护性惩罚手段。但当前的未成人犯罪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当前我国未成人犯罪刑事政策存在问题。对此,应当尽量减少对未成人的刑罚执行措施,并以社会服务、假日生活辅导等非刑罚处遇来代替,以完善我国当前的青少年刑事政策。

  • 标签: 保护主义 刑事政策 未成年犯 刑事责任
  • 简介:未成人保护是社会管理的难题,同时也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近年来,侵害未成人事件频频发生,未成人保护存在突出问题,如立法工作滞后、机构设置不科学、监护监督存在漏洞、教育理念滞后等。对未成人“性侵”应当单独立法,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建立强制举报制度,加大教育投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将这一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 标签: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性侵犯 强制举报
  • 简介:附条件不起诉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形式,属于审前程序处理。2012年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未成人犯罪案件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应当增设或细化以下制度安排:一是赋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环节的启动权;二是增设决定说理制度;三赋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起诉决定救济权。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救济制度 刑诉规则
  • 简介:近年来,海南省未成人犯罪数量以及未成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未成人犯罪多发高发的势头得到根本遏制,预防和控制未成人犯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结合有关情况可预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海南省未成人犯罪控制态势将继续维持"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是,与全国平均值相比,海南省未成人犯罪数量占刑事犯罪总量的比例仍相对较高,还需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提升预防和控制未成人犯罪的成效。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特点 犯罪趋势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