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晚清宪政改革中民众参与的生成既有知识精英的思想准备,又有广泛的阶级支持以及合法性根据。民众参与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化程度较高。通过政治参与,民众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家的改革进程,他们所积累的朴素宪政经验为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能动力。

  • 标签: 晚清 宪政改革 民众参与
  • 简介: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晚清政府出于"内乱可饵,外患渐轻,皇位永固"的现实考虑,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在对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复比较与权衡后,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政治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蓝本,并试图通过立宪,改变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但借助改革索取特权,使得统治者迫于统治危机和社会压力而进行的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的统治秩序进行的重建尝试,非但未能挽救其统治,反而成为王朝覆灭的致命伤。

  • 标签: 宪政改革 宪政模式 晚清宪政改革 集权 分权
  • 简介:“邓小平之问”马国川:去年12月,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4.7%,高出GDP增长率的两倍还要多,更远超过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公众对于税负之重表示不满,可是政府部门以及部分学者却辩解说,中国的税负并不重,在世界上只处于中等水平。作为财政学者,您认为中国的税负水平是轻还是重呢?

  • 标签: 财政部 宪政改革 中国 GDP增长率 税负水平 财政收入
  • 简介:在19世纪上半期加拿大建立责任政府的过程中,自由主义观念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自由主义思想对加拿大殖民地人政治意识觉醒的推动上,更表现在英国社会与政坛对英帝国与移民殖民地关系认识的改变上.由于美国独立的教训,维护帝国统一和防止殖民地与母国分离,曾是英国人心中一个不解的结.因此,旧观念支配下的英国统治集团,几乎一致地拒绝了达勒姆关于授予殖民地责任政府的建议.随着英国自身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和自由贸易的实现,新的自由主义帝国观开始形成,并直接推动了加拿大的宪政改革.

  • 标签: 自由主义 1837年加拿大起义 达勒姆报告 加拿大责任政府
  • 简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选择一种符合国情的、合理的、适时的宪政改革路径和步骤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国宪政改革应该以民生关怀作为切入点,围绕解决社会危机事件和众所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启动宪政改革,先实施体制内宪政微调,弥补立法和制度缺漏,改进相关管理及其运作方式,解决民主宪政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尽可能发挥现有体制民生设计的预期效益。以民生需要基础考虑中国宪政改革,就必须通过推行人民代表的“非行政化”、专职化和完善选举制度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民意代表地位和功能,同时强化行宪主体的责任追究和宪法实施的社会监督。

  • 标签: 民生关怀 宪政改革 路径步骤 体制优化
  • 简介:宪政改革是明治维新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决定了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的政体及其政治走向。由于国情相似,日本的宪政改革将德国作为榜样,致使日本的政治现代化之路始终有德国的影子,并产生了相似的影响。本文即对这一现象作一考察。

  • 标签: 宪政改革 日本 德国 榜样 现代化进程 政治现代化
  • 简介:国家宪法与实际政治生活、政治秩序的关系,则是我们中国人宪政实践从社会主义宪政转向自由主义宪政的关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由主义宪政国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持续发展这种外在效应

  • 标签: 中国宪政改革 之间自由主义 宪政设计
  • 简介:<正>一、台湾"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及其影响(一)"总统"选举方式的演变按照《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7条的规定,"总统"是由"国民大会"选举产生,即"总统"是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根据"宪法"这一规定,在1948年3月29日举行的、由国民党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上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当局又根据该规定,在台湾先后选举产生了第二任至第八任"总统"。李登辉就是依据该规定,获任"中

  • 标签: 宪政改革 台湾人 “立法院” “行政院” 行政院长 选举方式
  • 简介: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 标签: 清末 袁世凯 端方 宪政改革 五大臣出洋
  • 简介:杜钢建·宪法学家,参与多项中央与地方政府改革方案设计。·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兼法学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宪法行政法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现任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学部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 标签: 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宪法学 行政法 人权研究 宪政改革
  • 简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晚清货币改革进行探究,晚清货币改革具有两种特点:一是天朝心态在与“西学”碰撞中由强渐弱;二是货币改革随经济发展由弱增强,.但晚清货币改革最终因天朝心态影响而失败。这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金融国际化寻求历史渊源,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优化民族的币制意识提供参考。

  • 标签: 天朝心态 银元 铜元 货币改革
  • 简介:清末洋务工业化运动,由于落后生产关系与相对先进生产力的悖离,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折腾后最终归于沉寂,被世界誉为"亚洲第一雄厂"且为大清帝国第一家股份制改制企业的汉冶萍钢铁煤联营公司仍然难逃倒闭破产的厄运。缘何自近代洋务始的国有企业均易短祚而亡,一直为学术界所重。清末政治精英与商务精英们共同创设了汉冶萍公司,但由于其晚清帝国近代化先天准备不足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宪政缺失,在西方列强武力与资本裹挟的双重夹击中崩俎。本文意欲以汉冶萍为范例,寻绎晚清民族自强求富与变法救国宪政缺失的内在原因。

  • 标签: 汉冶萍公司 近代工业化 清末洋务 宪政缺失
  • 简介: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都有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向改革者提出挑战.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且两次宪政改革的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

  • 标签: 晚清宪政 国民党宪政 相似点比较 启示
  • 简介: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相关分析中,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诱因来看,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速

  • 标签: 晚清 政治改革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 简介:大部制改革不仅标志着中国宪政建设的新阶段,而且标志着宪政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既是关于国家机关实行精简原则并反对官僚主义的宪法规定在行政体制内的自我实现,也是在行政权系统之外的综合性政治体制改革,这恰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

  • 标签: 大部制 宪政 行政权 改革 制衡
  • 简介:民族国家、宪政与法律移植──晚清国家转型中的合法性重建强世功中华帝国在晚清的合法性危机及其面对这种危机所进行的合法性重建一直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主题。一般而言,现有的理论将其危机和崩溃的原因归结为两种解释,一种为革命解释,即认为农民起义、辛亥革命等来自民...

  • 标签: 公共领域 合法性 意识形态 民族国家 法律移植 合法化
  • 简介: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具成效的一项改革。中国封建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活动的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重重束缚,从初步产生、逐步扩大到全面铺开,

  • 标签: 三次教育改革 晚清教育 维新教育 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近代化 改革阶段
  • 简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制盐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手工业重要行业之一;而运销食盐又是商业的重要门类,是豪商富贾竟相涉足的领域.食盐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其销售量大,转输渠道复杂,供求关系难以平衡,同时盐税也是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制盐、运盐、售盐的控制和管理.

  • 标签: 道光帝 陶澍 清盐 盐商 封建统治 家庭手工业
  • 简介:石佑启、杨治坤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宪政的互动是二者关系的实质体现,它一方面要求宪政必须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展开提供基本框架,进而指引和规范行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也必须张扬宪政的价值诉求,实践宪政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宪政的发展与完善。

  • 标签: 行政体制改革 宪政 价值诉求 法学
  • 简介:<正>现今,法制改革或变法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从法制改革本身来说,不外涉及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法制改革的内容,一是法制改革的方法。内容之重要,固不待论;而方法之意义,同样不可忽视。就中国法制史而言,传统社会法制的主要内容因为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相去甚远,可资采借的已经不多;当

  • 标签: 法制改革 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 戊戌变法 两点思考 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