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串珠(Leuconostocspp.)是过氧化氢酶阴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常见于生产乳奶制品、发酵、酿酒和制糖过程中,在乳品生产技术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84年,Shlaes等[1]首次证实串珠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人群属于易感人群,可以引起颅内、腹腔、胸腔及骨髓等部位感染。除上述易感人群外,婴儿同样是感染该的高危人群。目前对串珠致病的病例报道较少,感染患者一般为存在基础疾病者,本病例报告的为西藏高原地区1例乳酸串珠感染健康婴儿引起脓毒症的病例。

  • 标签: 乳酸明串珠菌 明串珠菌 脓毒症 婴儿
  • 简介:摘要:文中首次报道了史蒂芬块菌Stephensia在中国的分布。史蒂芬块菌发现于滇中地区呈贡县,生于1株栽培的天麻旁边,附近长有云南松和榛属植物。标本的特征与文献中对于该种的描述一致,即子囊果表面具褐色绒毛,产孢组织有曲折的脉沟,脉沟向中心辐聚,中心有时形成空腔,孢子球形,直径18~25μm,无油滴,包被(外囊盘被)角胞组织。中国标本的ITS序列与北美和欧洲样品有99%的相似性,其LSU序列仅有3个碱基与北美样品不同。史蒂芬块菌在分子系统上与腔囊块菌Hydnocystis和地杯Geopxyis近缘。

  • 标签: 地下子囊菌 史蒂芬块菌 分类学
  • 简介:记载和描述了伞菌目(Agaricales)、小皮伞科(Marasmiaceae)、脉褶(CampanellaHenn.)真菌3种,确认采自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暗淡脉褶[Campanellatristis(G.Stev.)Segedin]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提供线条图。

  • 标签: 伞菌目 小皮伞科 暗淡脉褶菌
  • 简介:详细描述了软齿在中国的种类,其中稀软齿[Dentipellisseparans(Peck)Donk]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根据中国的材料时3个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 标签: 中国 齿菌 分类
  • 简介:报道了中国担子纲一新记录——哈宁管Henningsomyces,并对采集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千湖山冷杉倒木上的一新记录种雪白哈宁管Henningsomycescandidus进行了详细描述?该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担子果由许多白色小管直立排列而成,菌丝体为一体系,同时具有简单分隔和锁状联合,担孢子薄壁、光滑、近椭圆形,管口的菌丝呈明显的树状分枝。

  • 标签: 云南 雪白啥宁管菌 分类
  • 简介:黑陷球壳是单囊壁子囊,内许多种的定义一直不明确,该应该归于哪一科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模式标本的重新鉴定研究,确认了黑陷球壳9个种;49个种归并到其他;12个种由于不符合该的特征,应予排除,但尚需确定名称;44个种由于模式标本材料太差或无法搜寻到模式标本,作为可疑种;另有11个种尚需搜寻模式标本重新研究。

  • 标签: 真菌 分类学 形态学 黑陷球壳属
  • 简介:报道了核菌纲(Pyrenomycetes)炭角目(Xylariales)炭角科(Xylariaceae)炭墩(Kretzschmaria)3个种:焦里炭墩K.deusta,亮色炭墩K.lucidula和垫状炭墩K.pavimentosa。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 标签: 炭角菌科 形态学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人群体检中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的带菌情况。方法分别对我市2010~2014年共32866份健康人员体内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进行常规检测,分析其带菌率各自的血清型群分布情况。结果32866份健康人员检测结果中以沙门氏为主,带菌率为0.28%,而志贺氏带菌率为0.04%;91株沙门氏分别分布于A、B、C、D、E5个血清群和19个血清型,以B血清群为主;13株沙门氏分别分布于A、B、C、D4个血清群和8个血清型,以B血清群为主。结论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在健康人体内广泛存在,尤其以沙门氏居多,因此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应特别注意。

  • 标签: 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带菌率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小肠穿孔所致串珠菌血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以“串珠”“感染”“leuconostoc lactis”和“bacteraemi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Embase数据库等检索截至2020年9月所有相关文献并复习。本例患者入院第4天血培养结果为串珠,痰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经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感染控制。文献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婴幼儿13例(39.4%)为主要易感人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7例(51.5%)为主要感染途径,有1例健康成年男性通过消化道穿孔入血。以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为基础治疗的20例(60.6%)患者治疗成功18例,有效率90.0%。提示串珠感染容易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但是健康的成年人仍可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串珠。大多数β-内酰类抗菌药物对串珠敏感,但是一部分会表现出耐药,因此建议依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明串珠菌属 菌血症 肠穿孔 社区获得性感染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小肠穿孔所致串珠菌血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以“串珠”“感染”“leuconostoc lactis”和“bacteraemi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Embase数据库等检索截至2020年9月所有相关文献并复习。本例患者入院第4天血培养结果为串珠,痰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经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感染控制。文献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婴幼儿13例(39.4%)为主要易感人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7例(51.5%)为主要感染途径,有1例健康成年男性通过消化道穿孔入血。以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为基础治疗的20例(60.6%)患者治疗成功18例,有效率90.0%。提示串珠感染容易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但是健康的成年人仍可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串珠。大多数β-内酰类抗菌药物对串珠敏感,但是一部分会表现出耐药,因此建议依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明串珠菌属 菌血症 肠穿孔 社区获得性感染
  • 简介:在利用ISSR技术分析齿裂和皮下盘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为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此类菌物ISSR—PCR反应的最适宜条件:在15μLPCR反应体系中,10倍Taq酶缓冲液1.5μL,DNA模板8ng/μL,MgCl22.5mmol/L,dNTP0.15mmol/L,引物浓度0.4μmol/L,Taq酶1.00U,ddH2O9.0μL。最佳退火温度因不同的引物而定,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

  • 标签: 齿裂菌属 皮下盘菌属 ISSR—PER反应条件 优化
  • 简介:镰刀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可危及人畜健康.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科学家在研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使镰刀种的概念在认识上有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引起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产生毒素的种类.在我国,从谷类粮食、饲料中检出镰刀毒素的现象屡有报道,我们对镰刀种以及产生这些毒素的菌种(菌株)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分类系统 形态学种的概念 系统发育学种的概念
  • 简介:1994年11月13日《新华日报》2版刊登的《金秋看金湖》(作者刘向东、姚晓东、姜迅章),是一篇好通讯。作者溶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循着游踪,巧妙剪裁,尽显金湖自然景观之美、丰收图画之美、明日蓝图之美,令我们每读一遍就激动一次。

  • 标签: 《新华日报》 通讯 自然景观 金湖县 刘向 天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常规检测分析了解我地区健康人群中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的带菌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间我地区14089例健康人群作为受检对象,采集所有受检对象的肛拭子作为标本分别进行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常规检测,并进一步对所检行血清型群分布分析。结果14089例健康人群中共检出沙门氏44株、志贺氏3株,带菌率分别为0.31%、0.02%;其中44株沙门氏主要分布于A、B、C、D、E共五个血清群的15个血清型中,其中以B血清群分布居多,共28株,占比63.64%,其次为C血清群、E血清群、A血清群、D血清群,分别为9株(20.45%)、4株(9.09%)、2株(4.55%)、1株(2.27%);3株志贺氏分布于A、B两个血清群的3个血清型中,其中A血清群分布1株(33.33%),血清型为痢疾志贺氏,B血清群分布2株(66.67%),血清型为福氏志贺氏1a型、福氏志贺氏b型。结论我地区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尤以沙门氏居多,二者血清型群分布均较广,应密切关注并加强健康体检,避免阳性漏检并做好相关防范措施。

  • 标签: 健康人群 健康体检 肠道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带菌情况 常规检测
  • 简介:采自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冷杉产丝齿(Hyphodontiaabieticola)是中国新记录种,一般生于针叶树上。该种特征为子实体平伏,子实层体表面深赭色,具有长管状的囊状体和圆柱形至近腊肠形的担孢子。根据采集的材料对该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标签: 冷杉产丝齿菌 木生真菌 分类 木腐菌
  • 简介:杜氏集毛孔和梨生集毛孔是中国新记录种。杜氏集毛孔发现于云南中部,生长在石栎树的根部。梨生集毛孔发现于湖北和湖南省,生长在阔叶树的林地上。笔者根据采集的材料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标签: 杜氏集毛孔菌 梨生集毛孔菌 锈革孔菌目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门氏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后的效果评价。方法总结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到2013年5月期间64例沙门氏感染病人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沙门氏感染病人使用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治疗后,患者病情均能痊愈。各项异常指标均能恢复正常。结论沙门氏确诊后,经使用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治疗后,一般平均5.37天可达到体温正常,平均8.27天各项异常指标正常、症状好转。

  • 标签: 沙门氏菌属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