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常生活审美”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并非审美

  • 标签: 审美 本质 日常生活 并非 审美化
  • 作者: 刘红利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在人类历史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使然,凡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无处不可以看到审美现象。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延续数千年,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审美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分离,人类实践被分化为无数个专门化领域,真、善、美获得了各自的独立合法性,日常生活则被作为一个非专门化的领域抽离出来,尤其是与艺术和审美割裂开来,成了被刻板的、重复的思维和活动所充斥的没意义的领地。它一方面使人类的物质生活空前的富裕,同时却也造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困境。日常生活再也找不到那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和充实了,反而变得重复、单调、空洞,丧失了意义,日常生活中的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由于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在探讨解决日常生活困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家都提出过通过艺术和审美使日常生活获得创造性、差异性和意义建构功能的方案。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近年来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日常生活审美是近几年美学界谈论的热门话题,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这一范畴有被狭隘化、庸俗化的倾向,它经常被局限于指大众消费文化带来的物质生活景观,而其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内涵却被忽视.本文力图阐明日常生活审美范畴的多层次含义.

  • 标签: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现代性 费瑟斯通
  • 简介:针对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现状,审美文化产生有其必然性,审美文化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现实的满足人的生存要求,本质上具有为人的更高级的生存而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

  • 标签: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审美文化 感性文化
  • 简介: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有关争论,本文作者提出将“日常生活”转换为“民俗生活”和研究文艺民俗审美的思路与观念。作者认为民俗审美既顾及传统又面向当代,民俗审美有多层次性,民俗视野扩大了民众的阶层范畴,民俗生活拓展“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这样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批评所作出的一种回应与补救,根本目的还在于为当下的文艺和美学理论研究及其创作和实践寻求新突破或回归的途径与方法。

  • 标签: 文艺 民俗 日常生活 审美
  • 简介:摘 要:“日常生活审美”问题的探讨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与物质基础。在此之前,传统美学多指向高雅艺术,把审美生活截然对立开来,而“日常生活审美”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反拨。伴随国内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一理论被更多地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考察。在对西方“日常生活审美”话语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国内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派观点,探讨该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及其接受。第一阶段集中于阐述理论的引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语境等问题;第二阶段着眼于学者多元视角下的研究趋势,探讨对当下消费社会和审美畸形问题的深思。

  • 标签: 日常生活 审美化 研究综述
  • 简介:地理环境是城市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延缓或促进城市的发展。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环境的改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大运河取道济宁,在客观上改变了济宁的地理环境,为济宁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济宁城市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济宁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审美取向等,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提升济宁市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 标签: 大运河 济宁 生活形态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简介:货币成了通行的合情合理的价值符号,重新定义并命名了几乎所有的领域,金钱制造着这个世界的规则,也制造着这个世界的良心;人心经历了重大的变革,权力与知识的合谋则暗算了这个世界所剩无几的他者的声音,话语权力在形而上的领域内夺取了形而下的野心与辉煌。在这一场“日常生活审美”的论战中,权力与知识的共谋关系显而易见。学者对“知识”的认同、吸收、归纳与重新阐释,使这种权力效应扩大化,并在与权力的优化组合中,形成新兴知识与新兴学科。权力与知识的相互辅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皆大欢喜的“双赢”。

  • 标签: 常识 权力 知识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简介:日常生活审美”并非只是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之独特景观,而是贯穿人类美学史始终,普遍、持久的审美追求之一。它以美善相融之核心理念处理美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日常生活材料、方式和语境体现审美价值,美化生活。在美学史上,“日常生活审美”的实现表现为三种历史形态:早期审美之工艺化、古典审美之精致化与现代审美之大众化,每一历史阶段“日常生活审美”均有其独特历史内涵。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工艺美 工艺化 精致化 大众化
  • 简介:后现代社会的莅临和审美的泛化,使当代文化形态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日常生活审美”过分依托消费主义而消弭了审美主义的文化精神,艺术的生活化诉求导致艺术本体生命的沦丧,“精神的美学”变成了“眼睛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而是指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来临之后形成的表象世界和深层心理的审美,是泛审美文化的一种现象学描述。审美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张导致艺术自律性的消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造成了艺术“光晕”的消失和艺术作品稳定性价值的解体,精英艺术开始与大众文化融合并形成新的时代景观。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理论阐释 文化批判 消费主义
  • 简介:在当代,日常生活已充分审美,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日常生活审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然而在日常生活审美逐渐扩散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所带来的艺术和生活界限的逐渐消失,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同时也带来了经典艺术的缺失,让艺术品沦为机器复制的艺术,从而导致艺术缺失了艺术的独特性和情感性,进而让我们丧失了对艺术应有的崇敬之情,更剥夺了我们通过欣赏真正的艺术品而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经典艺术 审美愉悦 艺术品 情感性
  • 简介:文章将日常生活审美视为一种有关社会整体建构的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方案,认为休闲内在、形上层面的含义是一种存在方式、人生境界,其核心是“闲”。首先,“闲”是对世界、自我的理解所能达到的一种自由、逍遥的精神状态,与审美相通,只有具备了“闲”的境界,日常生活审美才能呈现出其本来的意义。其次,休闲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开展的领域,其本身不但可以发展成为高级的审美活动,还可以创造日常生活审美的图景。再次,休闲在当代还是一种经济形态、一项社会事业。休闲事业的开展需要遵循审美的原则,营造日常生活审美的景观,休闲经济也要为人们打造审美生活图景与幸福愉悦的生活体验。但是,休闲也可能被异化。为此就需要适宜的休闲教育,而休闲教育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

  • 标签: 休闲 日常生活审美化 休闲经济 休闲教育
  • 简介: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审美情调,在她笔下,衣食住行等具体物象,因为人们的细心经营有了优雅的味道,日常生活的韵致也因怀旧的感伤而变得浓郁。在日常物象世界之上,作者又对日常生活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生存品质、生活哲学都进行了审美的书写。

  • 标签: 《长恨歌》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物象世界 精神观念
  • 简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的问题是我国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形成了一股经久不息的热潮。本文主要通过对“日常生活审美”现象的阐述和分析来探讨“日常生活审美”这个命题的内涵以及我们该用何种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以实现“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肉体 灵魂 异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20
  • 简介:认为承认真理、基础的存在,以审美取代道德为现实人生基础的新美学、新伦理学已经存在,后现代的美学主体的诞生却恰恰是从现代性对个体、自由等价值的推崇中获得其合法性的

  • 标签: 伦理生活 生活审美化
  • 简介:短信传情所营造的私人空间是一种虚假的私人化空间,其所标榜的差异实质为抹平的差异。短信所宣传的情感交流的即时性其实是非即时的。短信传情会加剧人们在日常情感交流中游戏心态的形成,使得日常感性丧失其与生命体验的根本联系。

  • 标签: 情感短信 感性意义的生产与消费 断裂 延滞 游戏心态
  • 简介:当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互联网使得全球经济关联、文化趋同,相对时间内空间距离得到缩短,发展的速度变得惊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频繁,中国文化已经被融入世界进程中,本土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审美泛化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来说,回过头来再认识工匠精神中至善至美的造物观,从匠人精神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当下的设计与文化、艺术与生活,反思物与人、技与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工匠精神 真善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简介:只是看到文化研究与文学社会学的相似之处,文学与社会研究,已经有不少批评者把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归入文艺社会学或所谓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只是看到文化研究与文学社会学的相似之处,文学与社会研究,已经有不少批评者把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归入文艺社会学或所谓

  • 标签:
  • 简介:费瑟斯通开创了一种文化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他把"日常生活审美呈现"视为一个从现代到后现代具有审美连贯性的长时段的历史进程,并将它置于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中,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辩证联系,从而给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拓展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

  • 标签: 费瑟斯通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新型文化媒介人 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