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人体暴露于电离辐射后会引发各个组织器官的损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先暴露于射线的器官,其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是研究的热点。放射皮肤损伤(RISI)最常见于放疗后,还可见于核工业生产、放射实验室和工业探伤等意外核事故。RISI形成后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RISI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笔者回顾归纳总结了RISI的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辐射损伤 皮肤 放射性皮炎 治疗
  • 简介:摘要放射皮肤纤维化是电离辐射作用于皮肤组织后的晚期效应,是放射核事故和肿瘤放疗等之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皮肤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外观的改变、皮肤弹性消失与挛缩、皮肤坚硬难以捏起折痕,可伴发毛细血管扩张、疼痛与瘙痒,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进展性的纤维化,反复出现皮肤感染。目前关于放射皮肤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缺乏针对的救治手段及有效治疗药物。因此,深入探索电离辐射所致放射皮肤纤维化的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放射皮肤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放射皮肤纤维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辐射 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描述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面部肿瘤 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