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ICU应用中的效果,以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通过设置风险管理岗位、进行风险知识培训、执行风险控制制度及操作规范、应用风险评估表、持续风险监控及考核等方法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管理前后ICU病区护理高危风险控制及护理质量情况。结果ICU风险管理后压疮、VAP、CRBSI、CAUTI、错误吸入发生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下降趋势,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管理后较管理前也明显减少;护理质量考核也显著较管理前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ICU风险管理,可以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是保障患者安全及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重症监护 风险控制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和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检测氢氧化钠、氯化氢及盐酸、硫酸、二氧化氮、氟化氢、氨、三氯氧磷、过氧化氢、铅烟、二氧化碳和高频电场合格率为100%。结论该建设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总体有效,可行。

  • 标签: 光伏电池 职业病危害 控制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住院隔离在登革热疫情中期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广州市采取住院隔离措施后2014年10月27日~12月14日为研究时间段,以住院隔离率为研究因素,以报告发病率、平均报告街镇率为结局指标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4年10月27日~12月14日,全市共报告2956例,应住院隔离2039例,实际住院隔离1264例,住院隔离率61.99%。周平均报告422例,周平均报告发病率3.29/10万,周平均报告街镇率49.70%。在校正人口密度、平均布雷图指数后,随着住院隔离率的上升,分区县总报告发病率(R^2=0.6138,P=0.045)、分区县周平均报告发病率(R^2=0.6253,P=0.041)、分区县周平均报告街镇率(R^2=0.6341,P=0.037)均随之下降。在校正周次、人口密度和滞后2周的周平均气温、周平均降雨量、周平均布雷图指数后,随着分区县周住院隔离率的上升,周报告发病率(R^2=0.5204,P〈0.001)、周平均报告街镇率(R^2=0.6813,P〈0.001)亦下降。结论传染期登革热患者采取住院隔离措施可以降低新病例的发生速度和地理扩散速度,今后应重视住院隔离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住院 病人隔离 登革热 流行病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骨科患者中使用无痛病房控制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骨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平均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进行无痛病房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为93.33%,对照组为75.5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骨科病人进行无痛病房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临床术后疼痛症状,且有利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护理效果较优,可推广。

  • 标签: 无痛病房 骨科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护理路径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内任职的40名护理人员,以及该病区的200例住院患者,将护理人员及患者均按11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医院感染控制,观察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医院感染控制。观察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比较组间感染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组间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及感染知识掌握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进而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以及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医院感染 有效控制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评价强化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登记258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意愿分为干预组(132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照组仅予以规范的药物治疗及定期门诊随访,干预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与行为干预以及服药干预等强化干预措施。干预6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的防治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血压控制率、疾病知晓率及服药依从率分别为83.3%、86.4%和9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1.1%、35.7%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实施强化干预是切实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血压控制率。

  • 标签: 高血压 社区 强化干预
  • 简介:本文以内部控制效果为研究对象,在建立目标导向型评价指标架构的基础之上,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人工神经网络法(ANN),构建了一套全面衡量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和分析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旨在为企业进一步解决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意见。

  • 标签: 内部控制效果 层次分析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 目标导向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利用社区干预方法控制手足口传染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地区三个社区内2013年7月到2015年4月发生手足口传染病患儿40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社区干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患儿不良卫生习惯得分明显降低,患儿洗手情况、日用品清洗情况、家属洗手情况、家属手足口病知识了解程度、家属洗手行为观察得分明显增高。干预时间越长,手部大肠菌群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干预能有效控制手足口传染病的传播,帮助儿童及其家属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手足口病知识知晓率降,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社区干预 手足口传染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评价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效果。方法选取本市5所医院104名护理人员,对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情况调查研究,培训前后实施问卷调查,对比培训前后医院感染认知正确率,对培训效果综合评估。结果培训前护理人员对空气传播疾病途径、常见医院感染类型等知识知晓率较低,培训后知晓率提升,培训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与培训后感染知识平均得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医院岗位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感染基础知识认知率,规范用药行为,可减少医院感染事件,需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为医院感染防范与控制提供指导。

  • 标签: 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知识 培训效果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是医疗感染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应该引导全体医务人员理解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环节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人员与环境、操作流程与物品使用等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及强化质量监督机制等相关措施,以加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水平,促从而有助于防止医院传染疾病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实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并进一步提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力的目标。从而评价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90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有无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将90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评价两组的急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中41例(91.11%)获得临床治愈,4例(8.89%)死亡,对照组中33例(73.33%)获得临床治愈,12例(26.67%)死亡。研究组的损伤控制效果明显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损伤控制理论 骨盆骨折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手足口传染病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松潘县进安乡、进安镇社区生活的600例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0例,观察组儿童实施社区干预措施实施半年后再进行两组监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两组卫生习惯得分、临床症状监测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洗手习惯、不良卫生习惯、日用品清洗习惯、照看人洗手习惯、照看人对手足口病知识和照看人洗手行为情况等得分情况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洗手习惯、不良卫生习惯、日用品清洗习惯、照看人洗手习惯、照看人对手足口病知识和照看人洗手行为情况等得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流涕、咽喉痛、咳嗽、腹痛、呕吐、口腔粘膜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疹和腹泻,观察组临床症状监测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社区干预措施后,手足口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 标签: 社区干预 手足口传染病 危险因素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探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通过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职业卫生基础理论、有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对策。使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应更加具体和规范。

  • 标签: 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控制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急诊护士的绩效考核办法,有效稳定急诊护理队伍,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在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根据医院护士岗位管理实施细则确立考核维度,制定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分配。对绩效考核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护士综合满意度与调动/辞职率的(综合满意度、护士调动/辞职率、弹性排班、绩效分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绩效考核实施后的护士综合满意度与调动/辞职率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急诊护士队伍稳定,护理质量持续提升。结论实施急诊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不同护理岗位工作强度、难易程度以及岗位风险,及护士的自身价值。

  • 标签: 急诊护士 岗位管理 绩效考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同行评价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成立同行评价小组,将其与手术室护理工作相结合,将实施后一年的护理数据作为实验组,实施前一年的数据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在环境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服务规范、院内感染控制等方面的质量控制结果。结果实施同行评价后,我院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共发生不良事件5起,实施前的不良事件共17起。结论同行评价在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使评价标准与手术过程实现了有效结合,质量控制的主动性、实效性、优化性都大大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同行评价 护理质量控制 手术室
  • 简介:目的分析成分献血招募模式对献血者保留和血液安全的影响,为制定成分招募和采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成分献血招募模式优化前后的成分采集人次、成分献血者的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对成分献血前初筛检测合格率和献血后血液检测反应性比例进行分析,对不同成分献血者类型的初筛检测合格率和血液检测反应性比例进行比较。结果成分献血招募模式优化现场保留献血者比例由17.6%上升至31.9%,互助献血率由24.3%下降为13.4%;献血前初筛检测合格率由66.5%上升至74.5%(x2=195.4,P〈0.001),献血后血液检测反应性比例由0.88%下降为0.44%(x2=13.01,P〈0.001)。结论成分献血者主动招募是稳定并不断壮大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最有效的手段和策略,现场保留则是相对高效、安全和最经济的主动招募方式。

  • 标签: 成分献血 招募模式 献血者保留 血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