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汉语、韩语、日语为主要样例,考察了指示词的复杂度、指称和句法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差异。汉语句法位置的句法属性和语用属性的标记性差异直接影响指示形式的选择。而韩语和日语光杆指示词已失去自足性,因此主宾语位置一律采用复杂指示形式,但在定语位置上呈现差异。这种差别主要因指示词的功能分化程度不同所致。指示形式的复杂化手段的差异,导致指称形式的类型差异和功能负荷量的差异。

  • 标签: 指示词 句法位置 功能分化 量词语言 不对称
  • 简介:虚幻名词就是在现实中不存在对应事物的语言称名单位,从其指称特点上可以分为虚幻通名和虚幻专名。前者是对一个虚假类的称名,

  • 标签: 指称 名词 通名 对应 专名 语言
  • 简介:一、专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专名与通名相对,指某个人、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俄语对专名问题一向比较重视,尤其以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最丰,其中《专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书可谓专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不仅对专名的规范使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更重要的是...

  • 标签: 指称对象 涵义 语言哲学 概念意义 指称特性 概念词
  • 简介:文章主要从指称指称图与语言形式的选择角度讨论在“我人还在这儿”、“王鹏(的)人呢”这类表达中,先行的表人定指词与后行的“人”指称同一个对象的语言现象。文章认为这种现象是合作指称的结果,先行词限定了“人”的外延,“人”凸显了先行词的内涵。这种合作指称与二者的指称倾向性有关。说话人利用这种现象来实现凸显、比较以及暗示等指称图,如果“人”不出现,会带来句法、语义或语用上的消极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需要句法和语义上的条件,但主体上是一种语用现象。

  • 标签: 指称“人” 合作同指 指称意图 内涵凸显
  • 简介:一指示语(дейксис)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语言现象,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在指示语的研究方面尚未取得共识。观点不一致,认识不统一,仅从术语的纷繁多样就可窥见一斑。在皮尔斯的著作中,指示语被称作索引词(индекс)或指示词(индикатор);在...

  • 标签: 指示语 概念词 词汇意义 指称意义 言语行为 指称对象
  • 简介:约两千所大学中,有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同龄”的,已走过百余年光景:有在新中国的春风下诞生的,培养了一批批现代化的建设者;还有刚刚成立的,探索新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的高校自成立以来就坚守原建立地,薪火相传、传道授业;有的高校几迁地址,几度分合,仍不辍教书育人。斗转星移、时光更替之间,形成了目前我国大擘发展的欣荣图谱。

  • 标签: 大学 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 教书育人 新中国 现代化
  • 简介:《孔子诗论》中“邦风”及“夏”的诗类名称发现,解决与澄清了《诗经)研究中一些重要学术问题。《诗经》“风”类名原为“邦风”而非“国风”,说明《邦风》分类虽然参照当时的行政区划,但主要是以《风》产生区域的历史上著名地望为其命名原则的,而非尽以当时分封的诸侯国名称命名,由此可以揭开《风》中“周南”、“召南”、“王风”、“由风”等为何不出自于“国”之述,而“国”在采风过程中却起到了“统一音韵”的作用。《孔子诗论》还再次证明古时夏、雅二字互通,《大夏》主要为王室皇族所用,而《少夏》主要为贵族大夫所用。

  • 标签: 楚竹书 诗论 邦风
  • 简介:在《型世言》等一些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有时用“水手”一词来指称银两,时人多有误解,姚美玲、郭芹纳《释“水手”》一文(载《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对此作了很好的辨析,文中赞同《三刻拍案惊奇》北大本点校者的意见“水手,一种银钱数目的市语”,并指出它的数量“比‘三两’还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到底“水手”指多少银钱,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意义,文中未能涉及,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水手” 银钱 古代词汇 词义
  • 简介:摘要:通过驳斥“意义指称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为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逻 辑图像论,承认意义指称论。后期维特根斯坦认识到逻辑图像论的困境,提出了 “语言游戏”,对前期思想进行继承批判。

  • 标签: 意义指称论 逻辑图像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 简介:意义指称论是我们包括大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反思时无可避免的错觉。对意义指称论的批判如果只是个别问题上的回击很难动摇其根基,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溯源语言学习的原初方式,将意义指称论的病源一一剔除,还以哲学的本来面目。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的指称论 批判
  • 简介:有篇《反璞归真》的小品简洁短小而其味无穷:出世:王二狗。7岁:王二狗同学。25岁:王二狗同志。30岁:王科长。40岁:王局长。50岁:王书记。55岁:王顾问。65岁:老王。75岁:王老。

  • 标签: 意蕴深 称意蕴
  • 简介:泰语中的词缀kaan~2具有使动词指称化的语法功能,它充分体现了动词表述功能的指称化和陈述化的区别。它实现了泰语动词在主宾语位置上的零标记和带标记的指称化的划分。它是内在表述功能的指称化和外在表述功能的指称化的标记。在词汇层面,动词的表述功能一旦转化为指称化,那么必定是带标记的指称化,没有零标记的指称化。在句法层面,动词的指称化形式存在零标记的指称化和带标记的指称化,这是由于主语位置而获得的表述功能。所以,动词本身或kaan~2+动词形式,在主语位置上只体现了指称化功能;而只有动词本身在宾语位置上保留了陈述功能。

  • 标签: 表述功能 指称 陈述 转指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传统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的梳理,以及对专名无涵义论和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涵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它会随着其所指称的事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标签: 专名 涵义 指称
  • 简介: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意义理论中的指称论还是指称理论都认为外在世界中存在着语言所表达的对应物,即指称,属于语义外在论的范畴。乔姆斯基持语义内在论观点,他认为语义先于语词,自然语言与思维或许没有弗雷格、皮尔士、塔斯基、卡尔纳普以及当代语义外在论哲学家普特南、克里普克等人所谈意义上的指称。人类在使用语言谈论事物的时候并非在谈论独立于思维的对象。经验与解释的世界是由人类丰富的辨别力(cognoscitivepower)来构建的。乔姆斯基的语言指称观解决了西方语言哲学争论了一百多年的一些悖论问题,如迈农悖论、同一律与排中律等问题,给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 语义外在论 语义内在论 辨别力
  • 简介:表达主体,即会话中话语的发出者,在交际中会选择使用多种语言形式来指称自己,这称为自我指称。本文从人称代词、名词短语、语法结构等指称形式入手,力求对现代汉语中的自我指称及其语用功能作系统地说明。

  • 标签: 自我指称 指称形式 语用功能
  • 简介:本文归纳了代词It在句中常见到的指称作用。它可用于指称主语、宾语、表语等。

  • 标签: IT 句子 指称作用
  • 简介:俄语词汇中,一部分表示职业、职务、工种的名词没有对应的指称女性的名词。例如:академик(院士),декан(系主任),доцент(副教授),Философ(哲学家),юрист(律师),等等。这些阳性名词虽然具有指称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功能,可用于复数,用于一定语体,都是规范的。但当用于具体指某个女性时,再用阳性名词就有点格格不人了。照例说,“女医生”这是一个常用称呼,但用俄语表达时却颇费周折。据观察,多数情况须依靠句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 标签: 女性职业 格格不人 女医生 能产性 费周折 同位结构
  • 简介:话题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的一个概念,通常由有定的或类指的成分充当。诺苏彝语是话题凸显型语言,它的名词性话题从指称上来说,除了有定的和类指的成分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无定有指的和无指的成分。此外,非指称性的名词成分也可作话题。各名词性成分充任话题的能力不同,呈等级排列:有定的〉类指的〉非指称性成分〉无定有指的〉无指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义和其语言形式关系密切,但并非一一对应。指称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句子的功能和情态类型、名词的性质以及语用因素。

  • 标签: 诺苏彝语 话题 指称特征 语言编码形式
  • 简介:歧义是指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本身常常是构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指称的歧义性来建构幽默是幽默交际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结合认知语用学相关理论并从语境角度入手,对不少指称词固有的指称模糊性及有些指称词的归属性与指称性两种用法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指称中的歧义机制,从而为我们从认知机制上来把握指称的歧义现象与幽默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 标签: 指称 指示 歧义 幽默
  • 简介:存现宾语内部持续值存在差异:高持续的显著高于低持续的,这跟生命度、编码形式有关,跟语义指称性、句法功能无关;存在宾语显著高于隐现宾语,这跟生命度有关,跟语义指称性、句法功能和编码形式无关。存现宾语和无定主语持续值不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两者的一致性,这跟生命度、语义指称性、数、编码形式和句法功能均无关。以上三个比较对持续值差异均跟是否为题中实体有关。

  • 标签: 话语指称性 存现宾语 持续值 生命度 题中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