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五月末,一场淅沥的小雨浇灭了重庆的艳阳,南滨路玄坛庙背后,一条弯曲坎坷的老巷子笼罩在缥缈烟雨中。老巷子名唤"黄家巷",雨巷两旁青砖高墙森然,并排立在山腰的几幢老式洋楼和民国建筑错落有致,透出浓郁的中西合璧式气质。零星的"黄锡滋产业"标志牌,分明在宣示它们曾经的主人。

  • 标签: 黄锡 雨巷 CHONGQING 家巷 电影制片厂 SILVER
  • 简介:费正清(英文名JohnKingFairbank,1907~1991),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胡龙镇,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颇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被称为“头号中国通”。费正清对中国一往情深,1932年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曾五度来华。

  • 标签: 费正清 战时首都 重庆 中国问题 哈佛大学 南达科他州
  • 简介:战时期,广大内迁兵工以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历经千辛万苦,将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等地的兵器工业整体搬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他们在日军敌机频繁空袭轰炸的恶劣环境下重建家业、复工生产,在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充分发扬英雄主义气概,积极研发和改进兵工生产技艺,加班加点生产械弹装备,保障了抗战前线的武器装备供应,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中国兵工人的精神和力量。

  • 标签: 抗日战争 兵工内迁 重庆 精神体现
  • 简介:仅500瓦功率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创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英文呼号为XKM。“X”为国际无线电公会当时指定给中国无线电台专用的第一字母,“KM”为国民党的英文缩写。“中央广播电台”开播时,因国民政府财政拮据,发射功率仅为500瓦,还不及现在的县级电台。

  • 标签: 抗战时期 中央广播电台 中国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 重庆 无线电台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在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实行国际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同时,也广泛开展了国际交往与交流。在抗战期间,除了同盟各国频频进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往外,驻重庆的外国大使馆和公使馆,即多达30余个,此时是重庆在国际上树立威望、提升形象,成为“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的一个重要时期。

  • 标签: 抗战时期 大使馆 重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外国 抗日战争时期
  • 简介:在抗日战争中,重庆作为中国战时的首都和陪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指挥中心,作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政治舞台,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历时5年、近300次的狂轰滥炸。重庆大轰炸最猛烈的阶段集中在1939年、1940年、1941年三个年份。1939年,日本的战术特征是:针对重庆城市建筑木结构并密集成片的特点,混合使用爆炸弹和燃烧弹,

  • 标签: 重庆大轰炸 抗战时期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军国主义 1939年
  • 简介: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条件与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持久抗战的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前,重庆粮食工业发展缓慢.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的粮食工业开始兴盛,碾米业、制粉业、切面业等蓬勃发展,官营与民营同步扩大,重庆的粮食工业因抗战而兴,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为支持前线抗战和维护后方经济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全面抗战 重庆 粮食工业 前线抗战 后方经济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其政治地位的特殊变化,为重庆舞蹈艺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与必要条件。同时,抗战时重庆舞蹈的发展与繁荣,为创建中国新舞蹈艺术与表演性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总体概况,由此也可窥见当时中国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

  • 标签: 抗战时期 重庆 舞蹈艺术 发展原因
  • 简介: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1940年冬,正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最残酷的时期,冰心怀着赤子之心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当飞机到了重庆上空,"倚窗下望,我看见林立的颓垣破壁,上上下下的夹立在马路的两旁,我几乎以为是重游了罗马的废墟。‘这是敌人残暴与国人英勇的最好的纪录!’"(《摆龙门阵——从昆明到重庆》)重庆给冰心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轰炸后的颓垣破壁,

  • 标签: 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战时首都 抗日烽火 破壁 日本帝国主义
  • 简介:《时与潮文艺》是战时重庆的一份文艺刊物,也是战时中国的一份质量相当高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期刊。它在对美国文学的译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国人翻译过来的美国文学作品,以及国人所写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译介文章等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时与潮文艺》 美国文学 译介
  • 简介:摘要:通过对抗战时期在华犹太人卡佛岗个人及其日常生活的考察,反映出外国人在重庆地区的观察,接触,排斥和融合的生活图景。尽管近代重庆人民在经历了西方侵略、清朝覆灭与日本入侵等事件后,已经进入紧张的战时生活时刻面临入侵危机,但重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娱乐方式、精神世界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其日常生活节奏依然如故,从个体生命与生活史角度烛照出重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 标签: 大后方 日常生活史 犹太人 历史记忆
  • 简介: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及其机构、大批工厂企业、高等院校等内迁重庆,许多期刊也内迁重庆,共计194种。文章集中描述194种期刊内迁重庆出版时间、原出版地、迁移路线、在重庆持续时间等几项基本信息,主要结论如下:1938年期刊内迁重庆达到顶峰;南京、上海、武汉、北平/北京等地内迁重庆期刊最多;迁移1次的期刊最多;内迁重庆期刊持续时间普遍比较短暂等。期刊内迁重庆是内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重庆地区的文化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期刊 文献计量分析 内迁重庆 抗日战争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新闻媒体《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以大量通讯、特写、评论和时评,报道和揭露日军轰炸重庆的残暴罪行,讴歌中国空地部队对日军轰炸的英勇抗击,激励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对国民党政府在群众组织发动和防空设施管理方面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中共新闻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对于推动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新闻媒体 重庆大轰炸
  • 简介:全面抗战时期,出于抗战动员的需要,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以及重庆各界在重庆筹备安排了大量的街头游行。为保证游行顺利有序进行,主办方提前安排了游行队列和顺序,制定了游行纪律,同时通过规划游行路线、布置游行空间和加强空间管理以求扩大游行的政治功能。游行队伍高呼抗战口号和高唱抗战歌曲,营造了來厚的抗战动员氛围,而游行中大量寓意深刻的表演道具和表演内容,则激发了观众的民族主义感情。战时重庆街头游行集中于节日或纪念日,加之游行中穿插了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节目,吸引了重庆市民的广泛参与和观看,丰富了市民的节日生活。

  • 标签: 战时重庆 街头游行 抗战动员
  • 简介:战时期,重庆由一个地区性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抗战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中心。随着重庆地位的提高以及大量师生、文教机构迁渝,重庆私立中学快速发展、壮大。抗战时重庆私立中学的发展和办学不仅对战时重庆教育的繁荣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有力服务了抗战建国需要,并为新中国重庆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且其救国为民的办学宗旨定位、质量至上的办学文化、高效精干且富人本气息的学校管理模式以及在时局动荡、外敌入侵的艰难环境下奋力坚守、努力开拓、淑世为公、求实创新的教育精神对当前学校教育健康发展亦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抗战时期 重庆 私立中学 发展 办学
  • 简介:战争不仅改变着个体的命运,也改写着城市的命运。重庆这座城市就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从西南边陲变为战时首都。重庆不仅呈现在国人眼前,也被来渝的西方记者所记录。文章主要以外国记者拍摄影像资料和游记为主,梳理他者视域中抗战重庆的多个面相:它是一个偏远的城市,但险要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军事屏障;创作者传达出重庆虽然经受战争重创却进行着坚强的抵抗;彰显了战争中的人们虽然存在种种心酸,但仍充满了乐观精神。

  • 标签: 抗战 景观 重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