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加急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机体已经存在慢性肝病和肝脏及外器官衰竭的基础上发生肝功能的急剧恶化,病情危重,预后差,短期死亡率高。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及种族等不同,使东西方加急衰竭的定义、病因以及预后评估均有差异。本文将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定义 病因 预后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加急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高达50%~90%。现对目前常见的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总结。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诊断 预后 发病机制
  • 作者: 邬天舟 梁茜 李佳琪 李坦 杨玲玲 李江 辛娇娇 江静 石东燕 任可可 郝绍瑞 金林峰 叶萍 黄建荣 徐小微 高志良 段钟平 韩涛 王宇明 王宝菊 甘建和 冯婷婷 潘晨 陈永平 黄燕 谢青 蔺淑梅 陈新 辛绍杰 李兰娟 李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杭州 310003,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杭州 310003;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广州 510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 100069,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病科 300170,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重庆 400038,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武汉 43002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2150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感染科,福州 350005,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325000,中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湘雅一院感染科,长沙 4100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200025,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710061,浙江大学医学院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58;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 3180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 = 0.75×ln(WBC)+ 0.57×ln(TBil)- 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 < 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组和390例外部验证组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组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的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 预后评分
  • 简介:摘要收集1例加急衰竭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救治过程,探讨治疗的主要原则及关健性治疗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病死较高,早期准确评估其临床转归、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应用于HBV-ACLF预后的模型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及其衍生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其衍生评分,亚太肝病学会加急衰竭研究联盟评分,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评分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但对于HBV-ACLF特定人群,尚未就预后模型达成共识。本文总结了目前应用于HBV-ACLF患者的预后模型,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参考。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预后 模型 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肝慢性加剧衰竭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既往收治的乙肝慢性加急衰竭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非HIV感染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检查的结果分析,HIV感染的患者组血清中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数量都要明显低于非HIV感染组患者(P<0.05);HIV感染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要远远低于非HIV感染组患者(P<0.05)。结论:HIV感染对乙肝慢性加急衰竭患者预后差,所以需要降低患者发生HIV感染从而改善其预后。

  • 标签: HIV 乙肝 肝衰竭
  • 简介:【摘要】急性衰竭(ALF)和加急衰竭(ACLF)病死率高,属于危重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现状方面综述ALF和ACLF研究进展。除内科基础治疗、肝脏移植之外,人工支持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是衰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支持治疗包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Prometheus)、血浆置换疗法(PE)、血浆透析滤过(PDF)等非生物人工及生物人工,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汤剂口服、灌肠及中成药的使用。传统中医药疗法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衰竭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 人工肝 中药 综述
  • 简介:摘要来源于中国14家三甲医院合计4 000余例的前瞻性慢性肝病急性加重患者队列对目前的加急衰竭前期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同时基于上述队列获取的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三种寻找ACLF早期阶段的思路。

  • 标签: 肝衰竭,慢加急性 肝衰竭前期 黄金干预窗口
  • 简介:摘要2022年1月美国胃肠病学会首次发布了加急衰竭临床指南,该指南综合了最新的加急衰竭相关研究,总结了目前3个加急衰竭定义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具有临床实践价值的推荐意见及核心观点,对指导加急衰竭临床诊疗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总结了指南的亮点,并提出争议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指南 解读 美国胃肠病学会
  • 简介:摘要加急衰竭逐渐成为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指南指出了加急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代表了美国胃肠病学会的官方临床建议。使用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对指南提到的的科学证据进行了评估。对于不适合GRADE分级,但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证据,由专家共识制定核心观点。该指南由Bajaj Jasmohan等撰写,2022年1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指南 翻译 美国胃肠病学会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加急衰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疾病严重程度对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57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加急衰竭患者进行横断面的研究,给予SDS抑郁量表评估,采集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生化指标及彩超资料,对结果采用t检验、ANOVA 分析和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  加急衰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5.9%,child-pugh评分与SDS存在正相关性,child-pugh A、B、C级别间抑郁评分和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文化层次、付费方式及收入等方面亦与抑郁的发生相关。结论  24.5%的加急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相关,临床需密切关注该患者的抑郁状况。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抑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评析加急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因患有加急衰竭于2021年2月-2022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各项肝脏功能指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脏功能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急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疗法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该疗法的辅助应用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并有助于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改善,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的保障有着促进作用,可进行推广。

  • 标签: 血浆置换 慢加急性肝衰竭 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加急肝功能衰竭(ACLF)的疗效。方法84例ACLF患者中4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12周后对患者的病毒学及肝功能变化与对照组38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12周后,血清TBIL,DNA下降,ALB及PTA上升,治疗有效率达7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ACLF是有效而必要的.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诱发AKI在加急衰竭(ACLF)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至2016年住院治疗的516例加急衰竭合并感染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及AKI严重程度分组,对其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V感染(67.8%)和酒精性肝病(20.0%)是主要病因。感染部位最常见于腹腔、肺部及血液。多因素分析显示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乳酸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是ACLF患者发生感染后诱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后出现AKI患者28、90、360 d的累计病死率显著高于无AKI患者(51.6%和20.5%,70.2%和40.3%,73.4%和45.9%;P值均< 0.01)。两组患者死亡主要发生在随访早期(0~28 d)和中期(29~90 d)。随访后期(91~360 d),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是ACLF患者发生AKI的重要诱因,基础肝病及感染严重程度与ACLF患者感染诱发AKI明显相关,感染后一旦发生AKI,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 标签: 肝衰竭,慢加急性 感染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PMAS模式人工治疗早期乙肝相关加急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早期乙肝相关加急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常规指标与3个月存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PTA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加急衰竭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DPMAS模式 人工肝 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乙型肝炎相关加急衰竭(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63例晚期HBV-ACLF患者,根据4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其预测价值,并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进行比较。对数据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晚期HBV-ACLF患者共63例,4周生存组16例(25.40%),死亡组47例(74.60%);生存组年龄(38.38±14.50)岁,显著低于死亡组年龄(52.28±12.51)岁(P<0.001)。生存组甲胎蛋白(AFP)水平为91.21(8.38~154.10)μg/L,显著高于死亡组水平[12.60(5.70~33.80)μg/L,P = 0.039];生存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为925.65(523.43~1 364.80)U/L,远高于死亡组水平[371.60(117.30~895.30)U/L,P = 0.040];生存组血清钠为(136.59±4.03)mmol/L,显著高于死亡组水平[(132.22±6.37)mmol/L, P = 0.013];生存组腹水严重程度远低于死亡组(P = 0.008);生存组肌酐水平为56.50(49.43~86.25)μmol/L,远低于死亡组水平[86.20(68.00~143.00)μmol/L, P = 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OR = 0.470,95% CI:0.226~0.977)、年龄(OR = 0.941,95% CI:0.888~0.996)是影响晚期HBV-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腹水联合年龄预测衰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其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87.2%,分别高于MELD评分、CTP评分、CLIFACLF评分预测的曲线下面积。结论年龄和腹水可用于预测晚期HBV-ACLF患者临床结局。年龄较小、无腹水的患者4周的生存率较高;年龄较大、腹水较多的患者生存概率较低。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晚期 预后 肝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亚太肝病研究学会加急衰竭研究联盟评分(AARC-ACLF)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40例ACLF患者,根据患者120天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200例)和死亡组(140例),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基线、第7天、第14天、第28天的AARC-ACLF、MELD评分差异,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基线AARC-ACLF、MELD分别为9.0(8.0, 11.0)分和25.5(21.0, 31.8)分,高于生存组的8.0(7.0, 9.0)分和23.0 (20.0, 26.0)分(Z=-6.44和-4.58,P均<0.001)。第7天、14和28天时,AARC-ACLF所得AUC分别为0.774、0.784和0.833,AARC-ACLF评分最佳临界值均为9.0分,MELD评分所得AUC分别为0.711、0.819和0.761,MELD评分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5.0、23.0和22.0分;AARC-ACLF与MELD评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71和0.94,P=0.114、0.481和0.350)。结论AARC-ACLF和MELD评分在入院时、第7、14和28天时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方面效果相近。动态计算AARC-ACLF和MELD评分,可帮助判断疗效,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AARC MELD 预后 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