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水质监测中,粪大肠作为反映水体环境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备受关注,目前粪大肠的测定方法有多管发酵法和快速纸片法,两者均满足要求,但由于纸片法操作便捷、耗时较短、影响因素少等优势被广泛运用。通过对方法规范中样品保存温度、保存时间以及培养时间等因素进行控制分析,并进行结果分析,为水质监测大肠测定提出建议。

  • 标签: 纸片法  粪大肠菌群  水质监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前污泥中粪大肠的检测方法有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这两种方法均是根据大肠具有的生物特性,经过初发酵、平板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复发酵的过程检测污泥中粪大肠的数量。传统方法检测前须准备大量培养基,检测耗时长,有诸多缺点。现希望通过将固定酶底物法应用于污泥中粪大肠的检测,缩短检测时间,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的准确率。

  • 标签: 污泥粪大肠菌群  滤膜法  固定酶底物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肠测试片在化妆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以密集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市场在售的化妆品中,随机抽取15份,利用《化妆品卫生规范》、大肠测试片,对化妆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在使用前,本研究选取的样品合格率均为100%,大肠埃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合格率均为100%。而开封3个月后,样品合格率是86.67%。《化妆品卫生规范》检测方法和大肠测试片的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化妆品开封后,随时间延长,微生物数量会逐渐增多。用大肠测试片来展开化妆品微生物检测,具有便捷、简单、快速、准确的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大肠菌群测试片 化妆品 微生物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肠道膜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大肠癌患者(临床多种方式检查均确诊为大肠癌)列为研究的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多种检测的方式,观察组则采取肠道膜检测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筛查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筛查的精准率为95.92%,对照组筛查的精准率为100%,P>0.05,两组数据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道膜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方面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具有较为精准的筛查效果,值得在大肠癌早期的诊断中大力推崇与使用。

  • 标签: 肠道膜菌群检测 大肠癌 早期诊断筛查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生物膜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株中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情况。大肠埃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希生物膜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摘要肠道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肠道紊乱导致的生态失调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有关,特别是免疫相关性疾病。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介绍了肠道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阐述了肠道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炎性肠病等肠道系统疾病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并总结了以肠道为靶点的疾病治疗策略。更好地了解肠道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并拓宽我们发现疾病干预靶点的路径。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免疫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的24例检验标本当作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实施大肠埃希的微生物检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依照微生物检验的方法,24例标本中检验出14例存在大肠埃希菌落,和实际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在Mac A平板上,大肠埃希相应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菌落颜色呈现为鲜桃红色,少部分呈现为微红色,菌落中心大部分都是深桃红色,形状呈现为圆形,且较扁平。边缘位置整齐,表面比较光滑,且湿润。结论  依照《中国药典》中大肠埃希微生物检验方法实施微生物的检验具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可以给临床医生在用药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益生菌粉调节肠道功能。方法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益生菌粉30天,比较实验前后自身及组间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的变化情况。结果给样后低、中剂量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低聚果糖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有效方法,移植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但现有的移植方案差异较大、移植效果不可控制、缺乏统一标准,影响着移植的临床推广。文章首先对移植进行了简述,其次探讨了影响移植效果的因素,旨在为促进移植的应用推广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菌群移植 影响因素 菌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病原分布和耐药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纳取2018年5月至2020年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00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将患者清洁中段尿液标本进行采集送检,开展药敏试验以及细菌鉴定,针对大肠埃希产Extended Spectyumβ Lactamase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检测和筛选。结果在送检的400份合格尿液标本中,病原共分离出242株:其中有176株为革兰阴性,占病原的72.73%比例;有66株为革兰阳性,占病原的27.27%比例。其中革兰阴性中病原按照所占比例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大肠埃希(57.85%)、肺炎克雷伯(4.96%)、变形杆菌属(1.24%)、阴沟肠杆菌(1.65%)、铜绿假单胞等,所占比例分别为(0.83%)。革兰阳性中病原按照所占比例排列从大到小依次是:肠球菌属(14.88%)、金黄色葡萄球菌(4.5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2%)等。从分离出的140株大肠埃希来看,其耐药率大于60.00%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从分离出的140株大肠埃希来看,其耐药率大于60.00%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91.43%)、头孢唑林(88.57%)、氨苄西林-舒巴坦(84.29)、哌拉西林(80.71%)、头孢呋辛(80.00)、复方新诺明(71.43%)、环丙沙星(69.29%)、头孢曲松(65.00%)、头孢他啶(65.00%)。对对头孢呋辛来说产ESBLs菌株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非产ESBLs菌株耐率相对较低(耐药率为3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患者 病原菌 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验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血清学和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方法对大肠埃希分型的效果。方法使用CRISPRsFinder分析大肠埃希全基因组序列的CRISPRs间隔序列,使用在线软件SeroTypeFinder和 MLST获得血清型和序列型(ST);采用PCR扩增并分析349株大肠埃希CRISPRs,使用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血清型和ST,并比较血清学和MLST分型结果。结果将I-E型CRISPR/Cas、I-F型CRISPR/Cas和CRISPR3-4分别命名CT-Ⅰ、CT-Ⅱ和CT-Ⅲ。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构成和排列进一步进行分型,203株大肠埃希被分为79个CT型别,76个血清型和66个ST。CRISPRs分型的区分能力最强,辛普森指数为0.936。CRISPRs和血清学的关联程度最高,调整兰德指数为0.908。CRISPRs型能进一步区分相同血清或ST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O157∶H7(ST11)、O104∶H4(ST678)和O26∶H11(ST21)]菌株。扩增实验室菌株的CRISPR1、CRISPR2、CRISPR3、CRISPR4和CRISPR3-4,检出率分别为81.1%、94.5%、1.4%、1.4%和4.6%;根据CRISPRs间隔序列预测O157∶H7(ST11)和ST131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结论基于CRISPRs的大肠埃希的分子分型方法呈现较好的分型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预期可以成为大肠埃希分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血清型 多位点测序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常孕妇阴道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建立的孕妇队列,将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正常"孕妇阴道样本,按采样孕周顺序排列,以每个孕周为一抽样层,每层随机抽取5例样本,不足5例则全部纳入,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得样本V3~V4序列。利用MicrobiomeAnalyst进行优势菌种分析。Alpha多样性以Chao1、Observed Features、Shannon、Simpson、Faith_pd、Pielou′s Evenness指数的对数值进行表示,并依据样本是否以乳酸为主导划分为两类,分别利用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因素。连续性变量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 Wallis检验,分类数据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检验。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91例孕妇/91例阴道标本,平均年龄为(27.37±3.60)岁,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纳入18个、56个和17个阴道样本,孕周中位数分别为11.93周、19.43周和38.29周。样本物种组成:门水平上,厚壁门相对丰度为91.30%;属水平上,乳酸属相对丰度为87.67%;种水平上,惰性乳酸、卷曲乳酸相对丰度分别为42.95%、36.33%。惰性乳酸在所有孕期均显示出优势性,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减少,卷曲乳酸在孕中期、孕晚期显示出优势性,其相对丰度较高的样本数随孕期逐渐增加。孕期阴道Alpha多样性随着孕周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吸烟习惯孕妇阴道Pielou′s Evenness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饮酒习惯孕妇阴道Shannon多样性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水平孕妇阴道Chao1、Observed Features、Faith_pd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水平孕妇阴道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阴道内以乳酸为主导,随着孕期推进,惰性乳酸的优势性逐渐降低,卷曲乳酸优势性逐渐升高。正常孕妇阴道Alpha多样性与吸烟、饮酒、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有关,孕前戒烟、孕前有饮酒习惯的孕妇阴道Alpha多样性较低,较低教育水平、较高家庭收入水平孕妇阴道Alpha多样性较高。

  • 标签: 阴道菌群 孕妇 特征 危险因素
  • 作者: 许莉莉 赵金叶 高雅然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张家口 07500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唐山 063210,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石家庄 050017,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
  • 简介:摘要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2常见痴呆类型。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通路,脑肠轴已成为众多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介导或影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和缺血性卒中等血管危险因素,最终加速VCI的发生和发展。文章对肠道与VCI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为VC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胃肠道微生物群 认知功能障碍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2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痰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仍较低。随着细菌16s核糖体小亚基RNA(rRNA)基因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呼吸道样本中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得以量化,潜在病原体和共生环境也得以识别,揭示了健康肺部存在丰富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部不仅可以调节肺部免疫稳态,而且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肺移植受者的肺部有异于健康人群,并与其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肺移植受者的肺部特点及其与肺部感染、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肺移植 菌群失调 慢性移植物失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总计纳入18例大肠埃希微生物检验样本,接受送检时间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检验样本规范接受大肠埃希微生物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评价临床价值。结果 送检的18份样本中,检出大肠埃希为10例,检验结果和实际检查结果一致。 Mac A平板上大肠埃希具体形态特点为:菌落多为鲜艳桃红色,仅有少数为微红,且菌落中心颜色较深。细菌形态为扁平圆形。表面光滑湿润,且边缘整体度较高。结论 严格依据2015版本《中国药典》中大肠埃希微生物检查方法开展微生物检验,可获得准确结果,进而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提升治疗有效性,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检验 中国药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耐药特征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月的医院尿路感染患者经过尿培养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产 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使用双纸片法进行验证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产生与非产生 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送检尿样本分离1200株尿路感染菌株,其中大肠埃希580株(48.33%),肺炎克雷伯90株(7.50%),产ESBLs肺炎克雷伯(63.33%),产ESBLs大肠埃希(63.79%);产ESBLs大肠埃希和肺炎克雷伯选用敏感度较高的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且产ESBLs大肠埃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比肟敏感性高于产ESBLs肺炎克雷伯(P

  • 标签: 尿路感染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上消化道肿瘤内细菌群落特征。方法研究人群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食道癌、胃癌)。对入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n=17)并在肿瘤部位进行取材,同时取距离肿瘤组织4 cm以上远端的非肿瘤组织作为对照。对样本DNA进行提取纯化后进行高通量16S DNA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肿瘤组织内特有的细菌群落特征及与非肿瘤组织相比细菌群落水平上的差异。结果16S DNA PCR结果显示肿瘤内的细菌负荷没有发生明显变化。α和β多样性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组内各样本较为离散,菌落构成差异性较大,但整体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恩图展示出肿瘤组织1 358个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非肿瘤组织2 068个OTU,表明肿瘤组织的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组成分析发现普雷沃科(属)、乳杆菌科(属)、梭杆菌科(属)在肿瘤组织中富集(丰度平均百分比均超过非肿瘤组织的1倍以上)。进一步对两组样本科和属丰度前十的细菌进行配对比较显示,假单胞在科(P=0.041)和属(P=0.041)水平上均显示在肿瘤组织中明显减少,而普雷沃在科(P=0.031)和属(P=0.007)水平上在肿瘤组织中均显著富集。结论上消化道肿瘤微环境的细菌群落发生改变,富集在肿瘤部位的物种主要为口腔常见的厌氧菌如普雷沃科(属)、乳杆菌科(属)、梭杆菌科(属),其中以普雷沃科(属)最为显著。

  • 标签: 胃镜 上消化道肿瘤,肿瘤内菌群 普雷沃菌 厌氧
  • 简介:摘要肠道-肠-脑轴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肠-脑轴改变,动物模型、粪移植、脑成像和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肠-脑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脑轴 信号交流 疾病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缺氧对新生大鼠肠道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宫内缺氧模型,采集生后首日及第7日宫内缺氧及正常新生大鼠肠道内容物,分为对照1 d组、对照7 d组、宫内缺氧1 d组、宫内缺氧7 d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组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组间多样性、丰富度及组成结构的差异。结果(1)宫内缺氧1 d组肠道Alpha多样性高于对照1 d组,代表丰富度的sobs指数(114.5±35.6比50.5±21.3)、chao指数(135.6±38.5比73.9±28.8)大于对照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缺氧7 d组sobs、ace、chao、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7 d组,shannon指数高于对照7 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门和属水平上,宫内缺氧1 d组优势分别为厚壁门和链球菌属,对照1 d组分别为变形门和埃希志贺氏属。宫内缺氧7 d组与对照7 d组之间肠道的差异较首日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小;与宫内缺氧1 d组相比,宫内缺氧7 d组埃希志贺氏属占比增加,链球菌属占比降低。结论宫内缺氧改变了新生大鼠肠道的初始定植,影响了新生大鼠肠道的丰富度及结构组成。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宫内缺氧 肠道菌群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