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症动脉破裂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以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采取介入治疗的急症动脉破裂出血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中,3例患者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率7.1%;术后,1例患者并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2.6%;随访半年,无患者出现再出血。结论规范化的护理有利于提升急症动脉破裂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康复。

  • 标签: 急症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介入治疗急症动脉破裂出血中实施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项目开展时间范围为2021年4月~2022年4月,抽选52名需接受动脉破裂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为研究资料,设置研究用组别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6例,观察分析两组人员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存在组间对比差异。结论:在动脉破裂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重视术中配合等护理内容,更利于保障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影响。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介入栓塞治疗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介入治疗急症动脉破裂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根据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接收的88例急症动脉破裂出血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行综合性护理方法。对照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患者优势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急症动脉破裂出血的时候,给予综合性护理方法,对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介入治疗急症动脉破裂出血的效果与护理要点。 方法 选择于我院收治的急症动脉破裂出血 85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 85 例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 43 例为对照组,另采用预防性护理的 42 例为观察组,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4.76% )明显低于对照组( 18.60% ),且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对急症动脉破裂出血行介入治疗并配以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介入治疗 急症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动脉破裂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与有效护理。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动脉破裂后再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对性护理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法,针对性护理组用针对性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满意率;动脉破裂后再出血持续时间、住院持续时间;护理前后血红蛋白、格拉斯哥晕迷评分;再出血比例。结果针对性护理组满意率、血红蛋白、格拉斯哥晕迷评分、动脉破裂后再出血持续时间、住院持续时间、再出血比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破裂后再出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方式效果理想。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 影响因素 有效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破裂动脉。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破裂的16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AVP1螺旋CT机,120kV,200mAs,层厚1.5mm,螺距1.重建间隔0.05mm。造影剂为欧乃派克100ml,2.5—3.0ml/s的速度经肘正中静脉注入,16—18s后扫描。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MIP和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共检出13例16个动脉,其中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2例。10例动脉做了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5例,生活自理2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1例。未手术的3例病人,其中1例Hunt-HessV级者术前准备时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1例基底动脉梭形膨大者保守治疗,遗有脑干受压症状。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动脉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 标签: 脑动脉瘤 CTA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术期优质护理对介入治疗急症动脉破裂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急症动脉破裂出血患者并实施介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从而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优质护理不仅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围术期优质护理 急症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患者破裂后防止再出血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方法把2013年8月-2016年1月来我院接收的50例动脉破裂后患者分成常规组和综合组,各组病例数均是25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综合组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术后致残率。结果综合组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术后致残率都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动脉破裂后患者术前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再出血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提高手术抢救成功率,使用价值高。

  • 标签: 护理 脑动脉瘤 再出血 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施以早期显微手术夹闭颈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6月~2017年01月收治的30例动脉破裂出血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于早期对患者施以显微手术夹闭颈治疗,对手术后预后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施以手术治疗后,表现为预后良好、预后较差以及预后死亡的患者分别为22例(73.33%)、7例(23.33%)以及1例(3.33%)。结论于早期对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施以显微手术夹闭颈治疗,可以动脉破裂出血患者预后效果的提高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做出双重保证。

  • 标签: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动脉破裂出血患者预后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动脉破裂出血患者76例,将其按奇、偶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血管内栓塞方法应用于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治疗中,其具有微创手术特点,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开颅手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破裂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动脉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破裂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并探讨护理方法。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癫痫、用力排便、情绪异常、合并内科疾病、脑血管造影后为动脉破裂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控制动脉破裂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是降低动脉破裂危险性的可靠手段。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再出血 高危因素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破裂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与临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方法以动脉破裂后再出血患者50例为实验组,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同时以动脉破裂后无再出血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的发热、癫痫、高血压、情绪异常、用力排便、检查移动、存在出血高峰期、身体状态差、合并内科疾病等几率较对照组动脉破裂无再出血患者的几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导致动脉破裂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将其对患者的危害程度降低。

  • 标签: 脑动脉瘤 再出血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动脉破裂患者术前防止再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动脉破裂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预见性护理,对两组的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再出血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再出血率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预见性护理运用在动脉破裂患者术前治疗中,一方面可以使再出血率降低,另一方面还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预见性护理 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