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中,心理学与历史学至此结下不解之缘。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心理史学发展至今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从被人肯定到被人怀疑是否有科学性,对它的肯定以及否定始终围绕着资料可信度、人物心理意识重建、精神分析理论等问题而展开。心理史学在危机与转机之间寻找通向对历史事实近似的探寻,对历史意义有价值的发掘的道路。

  • 标签: 心理史学 弗洛伊德 历史资料 心理传记 精神分析理论
  • 简介:埃里克森的心理史学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那么他对心理史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史学,它和心态史学有什么区别?埃里克森的心理史学理论是什么?他的心理史学理论对我国的影响怎样?

  • 标签: 心理史学 心态史学 精神分析 生命周期
  • 简介:心理史学以精神分析心理史学为主体有助于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突破,相应的也有负面影响,研究中应注意:注重方法上的综合性,资料上的心理史学特点,研究对象侧重点要变化,要持之以恒。

  • 标签: 心理史学 意义 作用 局限 改进方法
  • 简介:这里的心理史学是泛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研究成果和特殊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历史.是把心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以研究历史的主体"人"为中心,应用较多的心理学原理为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 标签: 党史研究 心理史学 研究方法 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定势,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往往注重教师的讲、学生的学等具体的行为过程,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从而导致我们的理想教学目标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分析高一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状态,从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中历史课在增进历史智慧、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 标签: 高中历史 学习心理 教学对策
  • 简介:摘 要: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对于历史教育质量影响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制定历史教学的同时也要正确的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中学老师应该把握学生学习历史的从众心理、思维定势、积极心理的等心理特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兴趣;潜心钻研教材特点;举办多彩的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 标签: 中学生 历史教学 学习心理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随着建设和改革前进的脚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史学研究却常有某种被冷落、被遗忘之感,尽管史学著作出版的品种年年增加,历史讨论会、纪念会也未见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史学曾几度有过发展与繁荣的

  • 标签: 史学工作者 史学界 中国近代史 新中国 讨论会 史学研究
  • 简介: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 标签: 受众 史学认识论 教育史学
  • 简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对于历史教育质量影响较大,教师在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方法时,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根据我们对历史教师和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为依据,对现阶段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作一些分析。

  • 标签: 历史学习 心理分析 中学生 学生学习 历史教师 教育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我的史学观的形成在十八岁之前,我从未想到自己今后会与史学结下不解之缘.记得1951年在重庆小学五年级,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答不上,教室里站满了困惑的同学们.老师最后叫我回答,我一口气答得很完整、圆满,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许这件记忆深刻的小事,就是预兆着我以后一生将从事史学的研究吧.然而,当时我对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的主要爱好和兴趣是文学,是从小养成的读书癖好.

  • 标签: 教授 毕业 教育部 西北大学 博士生导师 博物馆工作
  • 简介:姜鹏:《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补〉对原作的改动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资治通鉴》问世后,对其注释、订补、改写、续写之作不断出现。明代学者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订补著作。在《资治通鉴》卷十六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一段历史书写中,司马光采取了史实叙述与相关评论前后颠倒、错置,并对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借用、删节以凸显己意的手法,用于表达自身的施政理念。

  • 标签: 资治通鉴补 《资治通鉴》 历史书写 重要历史文献 历史编纂 复旦学报
  • 简介:王晖:《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

  • 标签: 西周金文 编年体史书 离娄 翦伯赞 史学理论研究 钱穆
  • 简介: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中国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

  • 标签: “中国” 《学习与探索》 古代国家 国家政权 史学 国家观念
  • 简介:晁福林:《先秦时期鬼、魂观念的起源及特点》(《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鬼、魂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鬼、魂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习俗等皆与之关系密切。鬼观念滥觞于新旧石器时代之际出现的埋葬习俗,《山海经》的时代,人们或将形态怪异而令人惊骇者称为“鬼”。

  • 标签: 史学 《历史研究》 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 埋葬习俗
  • 简介:罗志田:《守先待后:史学在中国的地位及演变》(《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中国古人敬天而不曾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在这样的世界里,历史和史学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通过历史记载和叙述,史学说明韭论证着关于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认同等各项基本理念,也验证着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汉代独尊儒术后,史学的功能有所变化,但仍注重记录和传承,并越柬越带有守先待后的含义。历史撰述的体制化带柬相应的约束,为野史和传说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不间断的正史、相对随意的野史,以及伸缩灵动的民嗣传说,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历史知识”。这一切都因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而改变,不仅史学的社会地位摇摆不定,学校和公众所关注的历史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一些带有西方特色的中国历史言靛。

  • 标签: 史学 中国历史 文化地位 历史记载 政治认同 独尊儒术
  • 简介:陈其泰:《章学诚对"道"的探索及其时代意义》(《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文史通义.原道》篇是章学诚历史哲学探索的代表作,他不作经院式探讨,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鲜明特色。他提出历史哲学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命题:其一,"道出自然","渐形渐著",存在不得不然的客观趋势。其二,应当区分推动形成万事万物的客观法则的"道"本身,和万事万物的具体形式;"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学于众人,是为圣人"。其三,"道"与事功密切相连,六经不能穷尽"道",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立言之士的责任是总结出新的"道"。诚如梁启超所言,章学诚的论述"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 标签: 《文史通义.原道》 史学 《河北学刊》 历史哲学 章学诚 哲学探索
  • 简介:董欣洁:《中国的通史传统与世界史编纂》(《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

  • 标签: 《史学集刊》 编纂思想 历史学家 历史编纂学 认识理论 通史
  • 简介:朱维铮:《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吴怀祺:《(周易〉与民族历史思维》;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家思想的几个特点——再论古代史学家与中国思想史》;陈其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中国古代 民族问题 历史编纂学 中国思想史 中国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