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肘9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标签: 青海 玉树 中强震 震源参数
  • 简介:本文对地震动地形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主要对局部地形几何形状,入射波的入射角度、频率,震源相对位置及震源深度等因素对地形效应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地震数值模拟在地震动地形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地形效应 局部地形几何形状 震源特性 地震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通辽国家基本站2011年逐日20时气温、湿度、气压资料,分析了自动观测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及产生差值的可能原因.分析认为:仪器的测量原理、感应原件的不同、仪器本身的系统误差、观测的时空差异和人为主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采样和算法的不同是造成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产生差值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人工气象站 差值 对比 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更加丰富可靠的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二是采用了具有大震近场饱和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三是采用了使结果更加稳定的分步回归方法;四是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时考虑了地震活动性特征。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衰减关系相比,由于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变化和高震级强震记录的增加,高震级下的峰值加速度有所降低,而中强地震区的峰值加速度则在低震级时有所提高。

  • 标签: 地震区划图 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 加速度
  • 简介:摘要半点观测是地面观测中经常进行的一项例行观测项目。半点观测辅助提醒程序提供了基于主导能见度判断和飞行计划保障的辅助声音提醒功能。本文从总体和界面设计以及代码实现等方面介绍了如何使用MFC开发半点观测辅助提醒程序。

  • 标签: 半点观测 辅助提醒 MFC 主导能见度 飞行计划
  • 简介:利用1986-1998年中国滇西重力网32期重复测量的资料,计算了云南弥渡一地的铅垂线变化,且将其与周边地区同期发生的20次地震(震级M≥5)进行比较,发现弥渡铅垂线的变化似与这些地震的发生有关。在这20次地震中,有15次发生的时刻与铅垂线开始反向变化的时间差小于0.15a。参考以前发表的工作,即在我国唐山地区发现的同类现象,可以认为这种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的地下物质运动和变化,以及周边地区局部重力场的变化,包括地区铅垂线的变化,做出更为详细准确的描述,对地球科学,包括地震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 标签: 铅垂线变化 滇西重力网 地震
  • 简介:本文阐明“大地震”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龙门山地震带中段的北川.映秀潜在震源区为例,揭示“大地震作用”与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的联系。指出了当前抗震设防体系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抗大地震作用”应该考虑极罕遇地震动的影响。

  • 标签: 大地震 罕遇地震动 极罕遇地震动 超越概率
  • 简介:对西宁地震台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各前兆测项受到的干扰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周边环境以及气压突变和雷电等气象因素未造成干扰,存在的干扰主要是人为干扰和观测技术系统干扰。

  • 标签: 前兆观测 环境干扰 人为干扰 观测技术系统干扰
  • 简介:文章从统计临河地区(1981-2010年)30a历史资料着手,对出现的20次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例子进一步的举例论证,又结合自己多年的观测审核经验,提出了飑的观测记录要点,供地面气象观测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从而防止飑的误记、漏记.

  • 标签: 特征 记录
  • 简介:本文以位于强震区、岩性以千枚岩为主的某隧道为例,对隧道发生二次衬砌开裂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了处治方案,目前隧道已贯通,根据后期的质量检测与监控,证明了处治方案可行。通过对开裂段处治设计,施工中的反思与总结,为类似工点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强震区 破碎千枚岩 遇水软化 二次衬砌开裂处治 塌方处治
  • 简介:摘要本文对郑州机场春季大风的规律及观测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郑州机场 春季大风
  • 简介:针对混合动力电驱动车辆,基于信息融合理论和车辆非线性动力学,通过研究车辆关键动力学参数估计方法、优化设计传感器配置,设计了一种车辆动力学状态观测器.根据整车的系统结构,综合考虑运算速度、数据存储、电磁兼容、硬件成本和可靠性,设计了该状态观测器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利用硬件在环试验平台,在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不同转向操作、不同车速工况条件下,对动力学状态观测器的参数估计效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观测器估计精度较高,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 标签: 电驱动车辆 动力学参数估计 状态观测器
  • 简介:文章分析了WSR-88D或CINRAD/SA中常用的降水模式VCP21的扫描特点与扫描参数,结合移动雷达的参数设置要求与预报服务的需求,探讨了移动雷达体扫描的设定。主要有三个方面:(1)由于起始角度选择不当,使地物杂波对反射率产品与双偏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2)探讨径向扫描参数,如脉宽、距离库、探测距离、脉冲重复频率等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考虑以62.5km为代表的近距离、125km为代表的远距离与两者之间各参数的预设值;(3)基于移动雷达补充现有两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扫描探测盲区的服务需求,初步研究体扫描中仰角值的设置。

  • 标签: 移动雷达 体扫描 双偏振 扫描盲区
  • 简介:研究并分析了地震波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对地面地震、井中地震及井间地震这3种地震观测方式采集的数据进行偏移成像的适用性。以含不同倾角的速度模型和Marmousi速度模型为例,合成了对应观测方式的若干共炮点道集,并进行了逆时偏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方法适用于这3种地震观9n,4方式,且均能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通过低频噪声压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其中,地面地震观测方式须对直达波和折射波波场进行精细切除.井中地震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则须保留初至波波场(下行直达波),才能不破坏反射和透射这种波场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刻画地质构造的细节特征。

  • 标签: 地面地震 井中地震 井间地震 逆时偏移 噪声压制
  • 简介:利用卫星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所获取的11年(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闪电资料,对全球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闪电频数约为46.2fls–1(fl为flash简写,表征闪电发生的次数),在30°S~30°N闪电数占全球闪电总数的78.1%,陆地和海洋的闪电密度之比为9.64:1。近海海域面积占海洋面积的近3成,但闪电数占海洋闪电总数的近7成,远海海域闪电的密度很小。陆地和近海海域闪电活动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中高纬度大陆东部近海海域闪电频数大于西部,赤道附近区域相反,大陆西部近海海域闪电频数大于东部。闪电活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两峰三谷的特征,两峰分别出现在海拔100~2400m和3300~4600m,3个低谷分别出现在海拔100m以下、2400~3300m和4600m以上,这是在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闪电活动 海陆分布 季节变化 海拔高度
  • 简介:2013年4月11日,太阳发威,爆发了M6.5级太阳耀斑,这是今年观察到的最大一次太阳耀斑活动。,同时,还伴随着对地球产生了日冕物质抛射。NASA的科学家曾经预言,今年5月,我们会迎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要狂飙了,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监测太阳?这给科学家们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太阳活动 天文台 选址 观测 队长 国家
  • 简介:通过对2012-08-31-09-02西安一次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进行自动化连续观测和数据采集,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双翻斗降水传感器为参照,对无锡、华云、天津生产的三种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捕获到的降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分钟及小时累计降水量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最大测量误差均达到技术规格要求;由于设备差异,四种降水传感器在第一次及最后一次捕获到降水的时间上存在约10min时间先后差异。指出各传感器在采集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等方面的差异,为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应用与选型提供参考。

  • 标签: 称重 降水传感器 数据准确性 标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