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异位骨化又名骨化性肌炎,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发生钙化的软组织内发生新骨形成,为纤维组织对外伤的异常反应。髋臼骨折后新骨形成来源于两种不同的细胞群一是来自骨膜、骨内膜及间质的结缔组织细胞;另一种来自受伤肌纤维的间质细胞。HO在活动期,边缘首先骨化,镜检出现特征的分带情况中心带是纤维细胞增生;中间带是骨样组织和成骨细胞增生,以膜内化骨为主,少数以软骨骨化为主,可见软骨岛;边缘带为成熟的骨小梁。髋臼骨折时,关节囊、韧带常常广泛挫伤,关节周围肌肉挫伤并形成血肿,这些损伤可刺激膜下成骨,加速滑膜下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增殖形成软骨,韧带附着处的纤维软骨增生分化形成韧带骨化。肌肉内血肿机化并逐步通过软骨化骨致骨化

  • 标签: 骨化 异位性 手术
  • 简介:摘要报道2例青年卒中患者,病情好转后偏瘫侧不明原因出现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考虑为脑卒中后异位骨化,给予非甾体抗炎药、阿仑膦酸钠及康复治疗,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变范围无扩大。该病国内报道少,应提高对疾病认识,早期干预,以免加重患者残疾。

  • 标签: 卒中 异位性骨化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磁场干预对异位骨化(HO)大鼠模型的抗异位骨化效应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观察组。采用钳夹、切断跟腱等方式将模型组、观察组大鼠制成HO动物模型,对照组术中仅暴露跟腱组织,未给予钳夹、切断处理。观察组大鼠于制模后每天给予2次50 Hz、1 mT正弦交变电磁场暴露干预,每次持续2 h。于术后3 d、14 d、1个月及3个月时每组各取6只大鼠,提取跟腱组织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采用Western blot或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母亲DPP同源物7(Smad7)、母亲DPP同源物3(Smad3)、磷酸化母亲DPP同源物3(p-Smad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等蛋白或基因表达情况;于术后1个月、3个月时对各组大鼠患肢跟腱部位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异位骨化形成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包括跟腱大体外观、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X线检查等)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异位骨化形成被明显抑制。模型组及观察组MMP-9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TIMP-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MMP-9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TIMP-1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Smad7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Smad3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结论50 Hz、1 mT正弦交变电磁场干预对HO大鼠模型具有明确的抗异位骨化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Smad7表达,阻止Smad3磷酸化,从而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促进MMP-9/TIMP-1重新恢复动态平衡有关。

  • 标签: 正弦交变电磁场 异位骨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转化生长因子β/母亲DPP同源物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神经源异位骨化(NHO)是在软组织中出现新生骨组织的现象,与中枢神经损伤相关,可引起肢体活动障碍、剧烈疼痛和皮肤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针对NHO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笔者从促进成骨诱导因素、成骨前体细胞、成骨微环境三个方面对NHO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骨化,异位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获得异位骨化防治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近期相关资料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探讨肘关节获得异位骨化最佳治疗方案。结论通过对肘关节异位骨化防治方式的探讨、思考,提出新的防治方案。

  • 标签: 肘关节 获得性异位骨化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方法:按Brooker方法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结果:24例病人中,发生异位骨化9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发生率37.5%.结论:对男性复杂骨折(特别是T型、双柱骨折)、伤后延迟手术,采用S-P,改良S-P切口及前后联合切口或合并颅脑损伤者要采用小剂量非类固醇抗炎药明显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 标签: 髋臼骨折 术后 异位骨化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非骨部位形成的现象,其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异位骨化主要由于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等因素引起。法医学鉴定异位骨化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鉴定等方法。

  • 标签: 异位骨化 形成机制 法医学鉴定
  • 作者: 张天宇 寇玉辉 张殿英 姜保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与神经再生研究所 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与神经再生研究所 100044;北京大学滨海医院骨科,天津 300450
  • 简介:摘要创伤异位骨化为创伤后骨外成骨。不同的损伤因素常诱导多种前体细胞参与这一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如骨形态发生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炎症、纤维蛋白沉积等会影响这一过程。异位骨化的形成常导致患肢功能受限及疼痛,而预防与治疗异位骨化又常带来骨不愈合并伴随高复发率。何种治疗方法能够在抑制异位骨化形成的同时,又不影响骨折愈合成为目前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探究异位骨化的形成机制并从中寻找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笔者对参与创伤异位骨化形成的细胞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对影响异位骨化形成的因素有更多了解,为新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骨化,异位性 肌炎,骨化性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缺氧诱导因子1
  • 简介:摘要2019年1月1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1例55岁男性右下肢慢性溃疡患者。入院后行右小腿溃疡扩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右跟腱与腓骨间隙中取出2块类骨骼样组织,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骨化组织,创面行VSD及换药治疗。术后49 d,取左股外侧中厚皮片移植于创面,之后行VSD治疗。患者术后皮片存活良好,住院77 d后痊愈出院。该病例提示慢性溃疡患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改善病灶血液循环和清除创面异位骨化灶至关重要。

  • 标签: 骨化,异位性 皮肤溃疡 伤口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切口异位骨化的声像图特征及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对14例胃癌术后切口异位骨化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回顾分析,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3例为Ⅰ期病变,超声显示为较均匀的低回声肿块;6例为Ⅱ期病变,超声显示为不均匀低回声,内部可见环状强回声,形似肋骨;3例为Ⅲ期病变,超声显示为不规则结节状强回声,伴有明显声影.2例超声首次检查误诊,后经手术病理或超声随访证实Ⅱ期和Ⅲ期病变各1例.3期病变各有不同的病理改变.结论超声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胃肿瘤 异位性骨化 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 异位骨化 胃癌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并复习回顾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此病例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此例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患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此例患者入院行头颅CT检查,初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弥漫轴索损伤。给予神经营养,改善循环,醒脑开窍促醒治疗,局部骨化区中药浸浴,局部按摩理疗,恢复顺利,现病情平稳。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脑外伤后继发异位骨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异位骨化 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 文献复习。
  • 简介:异位骨化(heterotopicossification,HO)是指机体骨骼系统之外的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的板层状骨的现象,可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也可称为关节周围骨化或关节周围新骨形成。HO常发生于关节手术、神经损伤、肌肉损伤或严重烧伤等。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及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推广,HO发病率增高,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自2000年1月以来,对37例骨折术后致HO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5例,女12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11~82岁,平均43.1岁。髋部27例,膝关节9例,肘关节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出现关节周围疼痛、发热、红肿,逐渐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等。实验室碱性磷酸酶(ALP)检查、普通X片、CT及必要时三相核素骨扫描可诊断。1.2结果本组37例33例获随访1~3年,29例症状不同程度缓解,4例1年后行内固定取出术时行局部松解,关节活动度有改善,其中1例行异位骨化切除后3月复查X片仍有异位骨化征象。2讨论2.1原因及发病机理异位骨化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创伤后异位骨化、神经源异位骨化和原发性异位骨化。创伤异位骨化好发于上肢的肩关节、肘关...

  • 标签: 异位骨化 骨折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将64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0例发生异位骨化,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4岁,平均34.8岁。结果根据相关评分标准评价异位骨化程度及髋关节功能,全髋关节置换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6%。结论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非甾体类消炎镇痛类药物可有效地预防及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发生。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异位骨化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动物模型中验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创伤-烧伤-跟腱切开术后早期异位骨化。方法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只。实验组为脑创伤-烧伤-跟腱切开异位骨化模型组,对照组仅切开跟腱处皮肤不予其他干预。建模后第2、3、4、6、8、10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并行组织学检查确定骨的形成,以第10周X线和HE染色最终确定异位骨化。结果第2周实验组跟腱超声表现为结构紊乱,内部回声不均匀,中间可见低回声区。第3周实验组跟腱处可见细小点状强回声。第4周点状强回声增多。以上各时期X线检查两组跟腱变化未发现异常。于第6周后实验组跟腱处超声可见强回声相互融合成环状。X线检查实验组跟腱处见异位骨化,对照组跟腱处无异位骨化。第10周X线及HE染色最终确定实验组跟腱处异位骨化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受伤后可以早期发现异位骨化,并可用来连续观察异位骨组织的成熟过程。

  • 标签: 超声检查 异位骨化 动物模型 X线
  • 简介:异位骨化是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7%至100%之间,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入路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异住骨化的发生,和髂腹股沟入路或扩大髂股入路相比,Kocher—Langenbeck入路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较高。双侧入路、转子间截骨也会增加异位骨化的风险。同时,异位骨化还与男性、合并颅脑外伤或胸腹外伤、延迟手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后 异位骨化 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 髋臼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薰、洗、敷配合手法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伴异位骨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创伤肘关节僵硬伴异位骨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薰、洗、敷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自来水薰蒸及手法按摩进行治疗。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通过肘关节正侧位片观察两组异位骨化分期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ME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异位骨化分期改善情况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3.5%较对照组的61.3%明显升高;以上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薰、洗、敷配合手法能有效改善创伤肘关节僵硬伴异位骨化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中药薰洗 手法 肘关节僵硬 异位骨化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伤和四肢骨折患者血清骨成型蛋白-7(BMP-7)在异位骨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入院的外伤患者145例,按骨折类型分为单纯脑外伤组57例、单纯四肢骨折组48例、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40例,然后按14-16个月后髋、肩、肘、膝关节部位X线平扫是否存在异位骨化分为可见异位骨化组17例和未见异位骨化组128例。145例患者在骨折发生后0.5d、3d、15d、30d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BMP-7蛋白的含量。结果21.05%的单纯脑外伤患者和41.7%的单纯四肢骨折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0.05)。伤后3d、15d、30d三种骨折类型患者血清BMP-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比较,伤后15d、30d患者血清BMP-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健康组比较,其血清BMP-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伤后患者血清BMP-7水平随病程推移而增高(P〈0.05)。结论单纯脑外伤患者血清高浓度BMP-7是异位骨化的因素之一,其3d~30d时间点的浓度可以作为预防异位骨化的观察指标。

  • 标签: 骨成型蛋白-7 异位骨化 脑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折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在术前均接受放疗前干预性心理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及有无神经损伤情况,并在术后即刻开始指导患者在无痛状况下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5例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60°恢复到术后的110°。结论通过合理的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指导,异位骨化患者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

  • 标签: 股骨近端骨折 异位骨化 手术切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138例(139肘)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平均年龄(45.32±15.02)岁(18~69岁);男56例,平均年龄(39.43±14.46)岁(18~69岁);女82例,平均年龄(49.07±14.07)岁(18~69岁)。采用AO/OTA分型:B1型5肘;B2型6肘,鹰嘴截骨1肘;B3型48肘,鹰嘴截骨28肘;C1型12肘;C2型37肘,鹰嘴截骨21肘;C3型31肘,鹰嘴截骨31肘。应用X线片评估术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估肘关节功能。对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入院时空腹血糖、体重指数、骨折AO/OTA分型、手术中是否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及术后是否口服吲哚美辛等可能影响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获随访平均(14.26±3.83)个月(12~25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愈合不良。肱骨远端骨折及尺骨鹰嘴截骨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内固定物松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99.35°±28.72°(135° ~0°),MEPS评分(91.71±9.36)分(60~100分),DASH评分(6.71±8.25)分(2.88~41.66分)。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前臂旋转轻度受限,旋前50°,旋后30°,其余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均正常。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09)、空腹血糖(P=0.005)、尺骨鹰嘴截骨(P=0.016)、手术时间(P=0.016)、骨折分型(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型骨折较其他类型的异位骨化发生率更高(P=0.049)。受伤至手术时间≤6 d与>6 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是否口服吲哚美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尺骨鹰嘴截骨和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16)。结论影响肱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尺骨鹰嘴截骨和空腹血糖,吲哚美辛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复杂骨折的创伤更重,手术中常需要尺骨鹰嘴截骨以利于关节面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内固定,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肘关节 异位骨化 吲哚美辛 尺骨鹰嘴截骨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