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巨细病毒(CMV)是引起婴幼儿肝功能损害常见的病原体,易致婴幼儿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肝功能衰竭。2005年8月-2007年12月本科治疗100例婴幼儿巨细病毒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婴幼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婴儿巨细病毒肝炎(CMV肝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10年4月住院确诊为CMV肝炎的186例婴儿的临床资料,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天~3月157例(84.4%),4~6月22例(11.8%),7~10月7例(3.8%)。60例(32.3%)来自农村,81例(43.5%)来自郊区,45例(24.2%)来自市区。2.148/186例(79.6%)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合并胆道闭锁44/186例(23.7%),肺炎91/186例(48.9%),先天性心脏病26/186例(14.0%),腹股沟疝11/186例(5.9%)。结论1.CMV肝炎主要发生于1~3月的小婴儿。农村和郊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2.婴儿CMV肝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还包括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常合并其它系统损害或先天性畸形。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临床
  • 简介:患者,女性,1995年6月初因右眼红伴少许分泌物诊断为右眼结膜炎。1周后又因右眼痛、视朦再次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15,不能矫正;左眼1.0。右眼轻压痛,少许分泌物,中度混合充血,角膜轻度雾状水肿.大量羊脂球样带褐色素环(kp),Tyndall征(+++).前房深浅正常,瞳孔直径2mm,光反射迟钝,瞳孔区大量纤维素样渗出物.虹膜纹理不清,

  • 标签: 葡萄膜炎 巨细胞病毒 诊断 分泌物 左眼 轻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重症巨细病毒肺炎的各种临床特征,同时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小儿重症巨细病毒肺炎病人,将其随机划分成两个组。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对照组32例研究对象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而实验组32例研究对象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效果。结果经治疗之后,实验组有30例达到有效标准,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1.25%。同时,实验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例,而对照组出现4例(12.50%)并发症病例,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小儿重症巨细病毒肺炎大多出现于半岁以下的婴儿群体中,且通常会合并系统受损、器官受损等症状,需以机械通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案,从而不断提升病人生存质量。

  • 标签: 小儿 重症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临床 治疗
  • 简介:摘要巨细病毒角膜内皮炎是由巨细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内皮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且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膜水肿、硬币状或线状角膜后沉积物、轻度的前房反应,可伴有眼压升高或反复发作的前葡萄膜炎病史。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既往研究提出其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此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为经验性的抗病毒治疗联合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尽早的明确诊断及持续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保护角膜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21,57: 624-629)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角膜内皮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对于肝炎,说的较多的,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慢性化的乙肝;另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性的甲肝。事实上,对于病毒肝炎来说,这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目前已被证实的还有丙、丁、戊和庚等类型。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主要表现 慢性化 黄疸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病毒肝炎临床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病毒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慢性肝细胞损伤,肝脏实质发生弥漫性炎症的病变。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毒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hepatitisA)、乙型肝炎(hepatitisB)、丙型肝炎(hepatitisC)、丁型肝炎(hepatitis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E)。目的讨论病毒肝炎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病毒肝炎与肝细胞癌等病症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尽早进行确诊。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巨细病毒肝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均治疗6周后对比肝功指标变化、综合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降低治疗后肝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6%(5/62)与对照组6.56%(4/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婴儿巨细病毒肝炎效果确切,能够通过阻止巨细病毒复制、稳定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增殖等机制改善肝功指标,促进黄疸消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对作用机制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 标签: 肝炎 更昔洛韦/治疗应用 异甘草酸镁/治疗应用 巨细胞病毒感染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婴儿巨细病毒(CMV)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等,探讨婴儿CMV肺炎的临床与诊治特点、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院南沙分院儿科及新生儿科收治的40例婴儿CMV肺炎。并分别对其治疗前后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等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CM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及血CMV-DNA;影像学资料包括胸部平片、肺部CT和头颅核磁共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并在肺炎的基础治疗下均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性20例(50.0%),女性20例(50.0%);年龄1~6个月有37例(92.5%);春季发病5例(12.5%)、夏季12例(30.0%)、秋季13例(32.5%)、冬季10例(25.0%)。临床表现为咳嗽38例(95.0%)、发热6例(15.0%)、喘息10例(25.0%)、呼吸困难5例(12.5%),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有17例(42.5%)。所有患儿均接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CMV-DNA定量治疗后显著降低[(0.058±0.021)×103拷贝/ml比(12.400±7.030)×103拷贝/ml](P<0.05),血CMV-IgM抗体转阴率为95.0%(38/40),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婴儿CMV肺炎主要发病年龄为6个月以内,主要发病季节为夏秋冬季;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和发热;合并肺外器官损害最常见的有肝脏和血液系统,少数有听力、视力和脑发育的损害;CMV感染的治疗首选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肺炎 更昔洛韦 婴儿
  • 简介:病毒肝炎是雏鸭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疾病,以肝脏损伤为其主要症状。每年雏鸭的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是夏季养鸭必防的雏鸭传染病。1病毒分类按病原学分类,鸭肝炎病毒(DHV)可分为1型、2型、3型,三个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发病最严重的是1型病毒,而2、3型病毒还可以使免疫了1型DHV的雏鸭发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病毒肝炎病毒的相关知识,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应对。

  • 标签: 鸭病毒性肝炎 病毒特性 病毒性肝炎病毒 病毒分类 病毒性疾病 鸭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祖国医学无病毒肝炎这一病名。但从本病的症状和转归来看、对黄疸,胁痛、积聚等的描述与本病相类似。此外如湿热病、脾胃病等,亦颇多与本病类似的描述。目的讨论针灸治疗病毒肝炎。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当以疏调肝胆,调治脾胃为主要原则;正邪兼顾,以清除肝炎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 标签: 针灸 治疗病毒性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病毒乙型肝炎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半年以上,病毒没有得到彻底清除,体内乙肝病毒潜伏或引起肝炎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有明确的急性乙肝演变而来;半年前有过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发作病史,治疗或自愈不彻底,留下祸根潜伏下来,半年后,或多年后,再次发病。也因婴幼儿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当时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和完善,不能将病毒清除,病毒潜伏于肝脏,经过长期的免疫耐受期的沉寂后,大约到了青壮年期,便开始发病。首次发病很象急性肝炎,有的首次发病就已经是肝硬化了。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