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根因分析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根因分析(RCA)。两组均连续护理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前降低,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5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结论RCA的应用从根本上减轻了AP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护理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急性胰腺炎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为了探索基底部宽大、无蒂及直径大于3cm的消化道息肉的内镜治疗方法,本研究果用内镜下吸引圈套息肉摘除法。在内镜前端安装吸引套,圈套丝沿活检孔道插入并安放在吸引套的内槽中.内镜插入消化道到达拟摘除的息肉部位.将吸引套的顶端对准选下的部位,将息肉吸入套内并收紧圈套丝,然后将息肉送出吸引套行电凝切除。32例病人采用内镜下吸引圈套法共切除消化道息肉37人。

  • 标签: 内镜下 消化道息肉 电凝切除 吸引 摘除 基底部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癌对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改良MTT进行了化疗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不同病例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有其各自的耐药谱。结论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实行个体化用药方案,可提高临床化疗疗效。

  • 标签: 胃肠癌 MTT法 体外化疗 体外药敏试验 药物敏感性 化疗药物
  • 简介:中医肿瘤发病学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历代医家早就认识到血瘀与肿瘤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就论及积、伏梁、石瘕与血瘀证的关系,认为“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噎膈乃“暴忧之病”。朱丹溪认为乳癌是“忧患郁闷,晰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内伤七情,可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癌因素通过“内虚”导致内外合邪,气滞血瘀,痰凝毒结,形成癌瘤。

  • 标签: 抗肿瘤 血瘀证 活血化瘀法 肝气 历代医家 噎膈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脾清热活血对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相关炎症通路因子的影响。方法将CAG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叶酸组。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饥饱失常造CAG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NF-κB炎症通路各因子的变化。结果胃萎清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NF-α的表达,对炎症的发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模型组IK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IKK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当,提示胃萎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断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胃萎清高剂量组可下调p5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胃萎清能使NF-κB炎症通路的致炎因子TNF-α、IKK、p50的表达水平下降从而起到控制CAG的发展。

  • 标签: 健脾清热活血法 萎缩性胃炎 胃萎清 炎症通路因子 NF-ΚB
  • 简介:目的:胃镜检查前比较胶体金、酶联免疫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自贡市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例数200份,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份进行分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使用酶联免疫检测)、对照组一组(使用胶体金检测),对比两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检出率10.00%与对照组阳性率9.00%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特异度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胶体金、酶联免疫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中均具有显著效果,酶联免疫适用于献血后对血液标本的检测,而胶体金适用于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其敏感度需要提高,值得在采供血工作中推广及运用。

  • 标签: 胶体金 酶联免疫法 乙肝表面抗原 结果
  • 简介: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一般认为是清除抗原和终止免疫反应的过程。在某些病理情况下,IC激活补体并沉积于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以及其它血管外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抗原抗体结合形成IC并激活补体时,C1、C2、C4依次活化,C42将C3裂解成为C3a、C3b,I因子再将C3b裂解为C3c、C3f、

  • 标签: 免疫复合物 ELISA 检测法 慢性乙型肝炎 肝病患者 阳性率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分别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 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 肝组织 TTV
  • 简介:我们1993~2003年10年间,经临床、内镜与病理确诊胃癌312例,其中268例已经手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260例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 病理学 肿瘤 胃窦 胃底
  • 简介:肠套叠系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般认为发病与肠痉挛及肠管蠕动紊乱有关,80%发生于2岁以下,男比女多2~3倍,现将我院近年来经治疗的资料完整的小儿肠套叠50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急腹症 发病机理 肠痉挛 病例分析
  • 简介:为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t,PU)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1973年12月至2000年12月间胃镜检查的80517例经确诊为PU的8398例,分别以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并发症的关系进行了胃镜分析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胃镜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 消化性溃疡 并发症 结果报告 发病
  • 简介:作者对23例已确诊的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血管畸形是小肠出血的前3位病因,分虽占39.13%,21.74%,17.39%;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肿瘤有较大的价值,核素扫描适应小肠憩室出血,推进式小肠镜适应空肠上部病变;对剖腹探查不能发现病灶的病例,术中内镜会有所收获。

  • 标签: 小肠出血 肿瘤 核素扫描 小肠憩室 选择性动脉造影 血管畸形
  • 简介:目的通过对26082例胃镜结果进行分析,寻找上消化道疾病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以期能够更好地防治该类疾病。方法系用回顾性总结、归纳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详见附表资料。结论本项研究验证了胃镜检查的广泛适应性和安全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情况,检出的上消化道疾病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另外,在胃镜检查中,要注意不同部位、多种疾病的诊断。

  • 标签: 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临床特点,为PH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10例PH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以上的患者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就诊,12.26%因并发症、合并症或转移症状就诊,3.55%因体检异常就诊;在有病理诊断的病例中,肝细胞癌占70.7%(29/41);HBV感染率为81.61%,男性高于女性(P〈O.01);AFP阳性率为70.5%,HBV感染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者(P〈0.01);2.9%具有血吸虫病史,33.23%有嗜烟、酒史;4.52%具有PHC家族史。结论HBV感染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嗜酒、吸烟及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是肝癌的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定期对健康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B超、AFP等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关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 临床特点
  • 简介:本组153例中男71例,女82例,年龄50~92岁,平均年龄68.2岁,患者从发病到超声检查时间为0.5h~10天,多数在3天以内,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Prima超声诊断仪和美国惠普HPImagePoint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多数患者不需特殊准备,随到随查。部分需要空腹或膀胱充盈的患者嘱其下午或次展做好准备再查。检查时根据腹痛情况对其腹部相应脏器进行多方位扫查,尤以疼痛部位为重点扫查区域。

  • 标签: 老年人 患者 急诊 超声诊断仪 准备 膀胱充盈
  • 简介:总结分析1990~1998年我科所做的急腹症手术,发现44例术前不同程度被误诊误治或延诊延治。为吸取教训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急腹症 误诊 误治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