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日,·在构思一篇新的小说——确切地说,是一篇新小说的开头——需要一千个人通过“微博”帮助他完成这篇小说。

  • 标签: 小说 尼尔·盖曼 微博 故事情节
  • 简介:<正>一切从炉边故事开始。一个怀孕的美丽女人坐在壁炉边上,无聊中拿起一本书读,却不料一口气读完,然后惊喜地告诉丈夫:"这是我读过的最有意思的小说!"这个女人是名模克劳迪娅·希弗,她的丈夫是《夹心蛋糕》的导演马休·沃恩,这本"最有意思的小说"是·的《星尘》。当马休·沃恩决定将《星尘》改编成电影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好莱坞时代"。

  • 标签: 沃恩 尼尔 星尘 马休 书读 都幸福
  • 简介:10月份。全国各地的幻迷得知英国著名科幻,奇幻作家、好莱坞王牌编剧、2009年凭借《坟场之书》问鼎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和世界儿童文学大奖纽伯瑞金奖的·即将再次到访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消息后。

  • 标签: 解答 粉丝 网络 科幻 好莱坞 杂志社
  • 简介:·波兹对电子文化持有鲜明的批判态度。他认为,电子媒介瓦解了印刷媒介所构筑的理性和自律,使信息控制机制土崩瓦解,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娱乐化和低智力化,将社会带入技术的集权统治阶段。互联网是电子媒介家族的重要一员,也是我们在评判电子文化时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对象。然而受到时代局限和个人原因,波兹对互联网的看法存在诸多偏差。本文梳理了波兹关于互联网的论述,剖析其观点存在的缺憾,探溯波兹观点形成的时代、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等原因,重申了波兹媒介学思想的核心。

  • 标签: 波兹曼 互联网 电子文化批判 反思
  • 简介:·艾是20世纪俄罗斯一位杰出剧作家,在其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自杀者》等世界讽刺喜剧的经典和大量在苏联时期家喻户晓的电影剧本。·艾拥有独一无二的讽刺喜剧天才和与体制冲突的悲剧命运。他在生前不为人所知,在身后却声名高涨,被欧洲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讽刺剧作家”。本文以较详尽的史料追溯·艾的生平与创作历程,将个人与时代结合,首次向我国读者讲述一代剧作大师的生前事与身后名。

  • 标签: 艾尔德曼 俄罗斯戏剧
  • 简介:摘要早在1935年·波兹根据美国电视节目中通俗文化泛滥的问题提出“娱乐至死”的观点,在这个观点被提出以后,获得了社会很大的反响。目前对于这个观点的讨论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现阶段我国网络媒体得到迅猛发展速,本文对“娱乐至死”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理解与评价,仅供参考。

  • 标签: 娱乐至死 娱乐时代 评价
  • 简介: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04-1941年)旅行时,有个小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

  • 标签: 幽默 文学作品 小学 课外阅读 《盖达尔与皮箱》
  • 简介:<正>那是1959年的夏天,我在一家度假旅馆打工,做夜班服务台值班员,兼在马厩协助看管马匹。旅馆老板是瑞士人,他对待员工的做法是欧洲式的。我和他合不来,觉得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只想雇用安分守己的农民。我当时22岁,大学刚毕业,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 标签: 沃尔曼 瑞士人 天都 美味佳肴 奥斯威辛 弗尔
  • 简介:(1776-1831年),法国数学家。她出生时,法国社会秩序正走向混乱。为了安全,青少年时代的热整天被父母留在家里学习。热的父母都是知识渊博的人,父亲给了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为热从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标签: 故事 青少年时代 社会秩序 知识渊博 自学能力 生活习惯
  • 简介:这所孤儿院坐落在卡罗来纳山脉的高处。秋天我到了那儿,想独自潜心撰写一些颇费神思的文章。南于在亚热带地区呆得太久的缘故,我渴望清馨的山风能吹散心中的阴霾之气。十月里火红的枫叶、玉蜀黍堆、南瓜藤和黑色的核桃树使我乡思萦怀。

  • 标签: 妈妈 亚热带地区 孤儿院 核桃树
  • 简介:在国家大剧院2010夏季演出季中,莫斯科大剧院上演的歌剧《叶甫·奥涅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于4月25日观看了该剧的第二场演出。柴科夫斯基的歌剧一般取材于普希金的作品,因为他认为普希金的作品中包含着表里统一的有机因素,是质朴、自然而又活生生的戏剧,而这些特色与他本人的音乐观恰相吻合。《叶甫·奥涅金》作为一部以抒情性见长的歌剧,

  • 标签: 奥涅金 莫斯科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柴科夫斯基 演出季 普希金
  • 简介:克里斯·黑说道,如所有的艺术家一样,我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我的生活。我的珊瑚礁系列,就是最近受我对戴水肺潜水感兴趣的影响而做成的。这给我这样一个机会,那就是来表达我对珊瑚礁内部神经世界的痴迷。五彩缤纷的海绵外层,珊瑚群体的图案及珊瑚礁鱼群的活动情景,均通过玻璃这种媒介,由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而表现出来。

  • 标签:
  • 简介:<正>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BerndAloisZimmermann)1918年3月20日生于德国科隆。年轻时曾从雅纳赫(P·Jarnach)和勒玛赫尔(H·Lemacher)学习作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加达姆斯塔特国际新音乐假期讲习班,创作上得益于福特纳(W·Fortner)和十二音音乐倡导者莱博维茨(R·Leibowitz)。1950~1952年,在科隆大学音乐学系任教。1958年后,在科隆大学执作曲教席,并主持电影、广播音乐的专业讨论课。作为德国先锋派作曲家,他先是受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后经不断努力,才确立起自己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士兵 斯特拉文斯基 歌剧创作 电子音乐 讨论课
  • 简介:<正>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塞缪尔·厄的《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

  • 标签: 厄尔 塞缪尔 麦克阿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