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前壁心梗6例,下后壁心梗2例;超声心动图显示6例穿孔部位在室间隔近心尖部,2例在室间隔基底部,穿孔直径为5~23mm;3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其中2例在此基础上行介入室缺封堵术,1例在IABP支持下于发病4周后至胸外科成功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壁瘤切除术;此3例患者至今仍存活;保守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介入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 简介:摘要针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七十三名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发病原因,并针对各自不同症状进行治疗,力求在药物积极诊疗和通过循环辅助装置加以实施外科手术,从而改善病情,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的近期预后因素。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5例AMI合并VSR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后的存活期分为两组S组(存活≤30d,34例)和L组(存活>30d,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存活期≤30d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制定AMI合并VSR患者的近期预后危险评分。结果S组与L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无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发生在近心尖部和AMI发作至VSR确诊的时间(AMI-VSR时间)≤4d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不合并糖尿病、无室壁瘤形成和AMI-VSR时间≤4d均为AMI合并VSR患者存活期≤30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VSR患者存活期≤30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不合并糖尿病、无室壁瘤形成及AMI-VSR时间≤4d,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积极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手术时间间隔与手术修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4例AMI合并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65.5±3.3)岁。VSD大小(15.8±5.8)mm,位于前尖部10例,位于后下部4例。根据AMI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1组(9例)为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2组(5例)为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所有患者取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VSD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全组死亡2例,1、2组各1例,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脓毒血症。全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分别为(203.9±52.3)min和(152.4±44.8)min。与1组相比,2组患者的术前左心室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0.304±0.023对0.408±0.103,P=0.035),术前休克比例高(100%对33.3%,P=0.031),急诊手术率高(100%对11.1%,P=0.003),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高(60.0%对0,P=0.027)。平均随访53.6个月,期间未发现残余分流和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AMI合并VSD的有效方式。从发病至手术时间超过1周时,患者状态更稳定,手术更安全;1周内接受手术的患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更多见,使用机械辅助支持可以纠正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急诊手术围手术期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病例特点,为该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室间隔破裂穿孔常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穿孔部位多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60~69岁)、女性、缺乏侧支循环和广泛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右室梗死(常可导致低血压)、无心绞痛病史。患者多存在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预后严重不良。室间隔破裂的预后很差。内科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率高。结论注重体征及尽早行超声心动检查是早期诊断该并发症的关键,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并力争外科手术的机会能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室间隔穿孔的影像学与电学特征,探讨规避室间隔穿孔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的患者40例,术中使用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有无室间隔穿孔,分为穿孔组(7例)及非穿孔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心室导线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功能等指标。结果穿孔组与非穿孔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导线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孔组的导线阻抗趋向低于非穿孔组[(707.000±170.321)Ω对(822.727±225.071)Ω,P=0.208],穿孔组的导线阈值略高于非穿孔组[(0.843±0.310)mV对(0.797±0.303)mV,P=0.7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感知、阈值、阻抗等参数不足以判定是否发生室间隔穿孔,需寻找更有效方法以协助判断,提高左束支区域起搏导线植入的安全性。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左束支起搏 室间隔穿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呼吸功能锻炼、IABP护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肺部体疗和饮食护理。通过精心全面的护理措施,本例患者成功进行手术治疗,心功能稳定,最终治愈出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糖尿病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间隔穿孔修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IABP的护理、严格控制血糖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糖尿病 护理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septalrupture,VSR)是一少见而凶险的并发症,常发生在AMI后的1周内[1]。由于突发的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往往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差。近年来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华中阜外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69例AMI后VSR患者。依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16例)。收集并分析纳入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于术后30 d对院内存活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封堵失败发生率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次要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非手术操作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指标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R患者,年龄67(64,71)岁,其中女性42例(60.9%)。全因死亡16例(23.2%),其中院内死亡13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封堵失败4例(5.8%)。成功介入封堵的65例患者中,手术相关并发症共12例(18.5%),其中瓣膜损伤8例(12.3%)。与无并发症患者相比,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较高[5/12比13.2%(7/53),P=0.022]。发生MACE 1例(1.5%),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5%),消化道出血2例(3.1%)。成功封堵的65例患者均完成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出院时,56例存活患者完成心功能评估;术后30 d随访时,53例存活患者完成电话随访。出院时及术后30 d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分布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Ⅰ、Ⅱ级患者占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6.8%(43/56)比23.1%(15/65),P<0.001;77.4%(41/53)比23.1%(15/65),P<0.001]。封堵治疗术后患者的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降低,主动脉收缩压(AS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9.8×109/L(OR=20.94,95%CI 1.21~362.93,P=0.037)及NT-ProBNP>6 000 ng/L(OR=869.11,95%CI 2.93~258 058.34,P=0.020)是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经皮介入封堵治疗AMI后VSR是安全有效的。白细胞、NT-ProBNP升高是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室间隔破裂 介入封堵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识别发生心脏破裂(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于2013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选取28例合并CR的AMI患者为CR组,按照1∶2选择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和入院GRACE评分匹配的56例未合并CR的AMI患者为非CR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女性44例(52.4%),平均年龄为(74.32±11.54)岁。CR组中,游离壁破裂16例,室间隔穿孔11例,游离壁破裂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住院期间,CR组21例死亡(75.0%),而非CR组无死亡病例。CR组和非CR组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但较非CR组相比,CR组的脑梗死比例多(39.3%比8.3%),白细胞计数高[(12.30±3.63)×109/L比(10.87±2.35)×109/L],入院时外周收缩压水平低[(116.54±24.84)mmHg比(127.33±22.59)mmHg],室壁瘤的比例高(35.7%比8.3%)。此外,CR组的β受体阻滞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使用率均明显低于非CR组(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R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既往脑梗死(OR=6.00,95%CI:1.43~25.26,P=0.01)和室壁瘤(OR=7.45,95%CI:1.75~31.71,P<0.01),β受体阻滞剂为独立的保护因素(OR=0.07,95%CI:0.02~0.25,P<0.01)。结论合并CR的AMI患者短期死亡率高,常伴有脑梗死病史、血白细胞升高、室壁瘤和低血压。既往脑梗死和室壁瘤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受体阻滞剂为其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43例存活,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32,95%CI:1.05~1.75,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OR=2.25,95%CI:1.62~2.82,P=0.003)、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OR=1.82,95%CI:1.31~2.43,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OR=1.78,95%CI:1.26~2.32,P=0.015)、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OR=2.50,95%CI:1.52~2.98,P=0.012)是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手段,患者高龄、心功能Ⅳ级、术前肾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是患者发生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室间隔破裂 三尖瓣闭锁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方法抽选我科室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采用室间隔封堵术予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介入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显效11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18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中,显效7例,有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3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介入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封堵术 介入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室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总计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患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患者进行Amplatzer封堵器VSD封堵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心病VSD有效、安全。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