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字的最初意义是铭记。事务性的文字铭记关系到我们的物质生存,文学类的文字铭记则与我们的精神遭遇息息相关,铭记了时代的光芒或者隐痛。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管是失败还是胜利,都在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轨迹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 标签: 物质生存 小说叙述 中日甲午战争 文学类 卢兴邦 中篇小说选刊
  • 简介:尽管《三国演义》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在论述中,多数研究者有意无意地为文本假设了一个统一的作者或作者群,这就无法透彻地解释文本叙述中的矛盾性,也难以准确理解其形象书写。此文以刘备形象书写为中心,阐述《三国演义》多重叙述的复杂性。

  • 标签: 《三国演义》 多重叙述 刘备
  • 简介:草根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四篇小说或许可以告诉你大彩的《贼婆娘》《疯了的世界》《玉姐姐的婚事》《奶奶的奶》四个短篇,描摹的人物都是彻底的草根,他们对社会没有发言权,他们是没有资格和能力来评判自身处境及遭遇的。他们是疯子,是懵懂的乡村少女,是孩童和老妇。反过来说,他们等待着来自所在人群的“被评价”——换言之,他们生活在自己群体的弱势位置。这样一群人物,凭借本性过着自然状态的生活,等待可修正但难以修正的生活轨道。

  • 标签: 草根 声音 叙述 自然状态 发言权 生活
  • 简介:以西方经典叙述学对叙述者和叙述声音的划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库切多部作品的细读分析,充分展示其叙述的复杂性,并兼顾剖析叙述者与小说主题及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其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

  • 标签: 库切小说 细读 叙述者 叙述声音
  • 简介:小说《吉姆爷》以多重复杂的叙述视角展开主人公吉姆的故事,小说最为突出的叙事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叙述视角产生了多样的叙事声音。多样的叙事声音可从故事内视角、故事外视角进行区分,故事内视角的叙事声音又可分非主人公声音、主人公声音,故事外视角的叙事声音又可分全知叙述声音、限知叙述声音。多样的叙事声音反映了作者康拉德在吉姆这个角色塑造上的考虑,他希望留给读者不同的声音,让读者自行甄别而不拘于一种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康拉德创作之反传统所在。

  • 标签: 《吉姆爷》 叙事声音 叙述视角
  • 简介: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金锁记》和《方舟》,着重探讨中国现当代女作家是如何运用叙事技巧来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 标签: 女性作家 个人型声音 作者型声音 集体型声音 权威
  • 简介: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库切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财富,没有两部作品采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福》是库切的第五部小说,本文拟揭示《福》的多重不可靠叙述,库切以这种手法改写《鲁滨逊漂流记》,体现了他对传统小说叙述真实性的挑战和颠覆,揭露了历史叙述背后的权力结构,从而提出了对历史话语、殖民话语霸权的质疑和反思.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福》 《鲁滨逊漂流记》 诺贝尔文学奖 解读 创作手法
  • 简介: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 标签: 《航程祭典》 叙述声音 叙述视角 反讽 自我
  • 简介: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多重音性。这种多重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其次,是指贾樟柯的电影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其他电影,在自己的电影之间形成互文。最后,是共时性的时间。

  • 标签: 贾樟柯 对话 互文性 共时性
  • 简介:摘要2016年,格非的《望春风》在全国掀起一股“归乡”之风,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三个方面来展现他对当代乡村形象的解读边缘人物的视角来补充“正史”,复调式的叙述声音来重新构建记忆中的“故乡”,“元小说”模式下饱含温情地“故乡”精神再塑造。在这三个方面又衍生出四个叙述视角作者、故事陈述者、中年赵伯渝、儿童赵伯渝,在不同的叙述视角的观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主人公”对“故乡”形象的不同理解,由此,展现故乡的多重面貌。

  • 标签: 归乡 多重叙述声音 元小说叙事 故乡形象
  • 简介:《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经典著作。小说以女性视角和独特的叙事结构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自由女性"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分裂。小说既展示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和女性对男性权威的反抗,又表达了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权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小说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在《自由女性》和五本笔记中的多重叙述声音,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声音强调了女性意识并赋予女性话语权威。

  • 标签: 《金色笔记》 叙述声音 女性意识 话语权威
  • 简介:关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和原作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一般可以使用博尔赫斯的概念来解说:“一个伟大的作家发明了他的先驱。”我是先看到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然后才看到黑泽明的电影。得承认,《竹林中》当初并没给我留下多大的印象,而黑泽明的画面则给我巨大的冲击,于是我又拿起书本进行重读。

  • 标签: 《竹林中》 《罗生门》 电影 小说 芥川龙之介 声音
  • 简介: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男性形象一反常规处于失语状态,根据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叙事学的叙述声音理论,作家谭恩美采用这一叙事策略,成功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然而故事中的女性也依然沉默,不能大声呐喊,母女间也缺乏彼此的交流,沉默背后的原因则依旧是中国长达几千年之久男权文化的影响。谭恩美于沉默中寄托自己的期望,希冀华裔女性可以打破沉默,建构自己的话语权。

  • 标签: 谭恩美 《喜福会》 沉默 米歇尔·福柯 叙述声音
  • 简介:小说叙述者与电影叙述者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者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者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者,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运作,他的存在使得放映现场成为充满即兴表演与情感反馈的场所。电影解说员通过他的声音与表演将默片与戏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通过对这一角色的重访与重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电影的多元存在与丰富形态。

  • 标签: 默片 声音 叙述者 电影解说员
  • 简介:建筑是否会发出声音?《建筑的声音:聆听老建筑》一书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拣处,透过作者的耳朵,都重新呈现出了它们各自的声音

  • 标签: 建筑 声音 基亚 萨斯 大卫 叙述
  • 简介:一、"声音的紧张"从《药》的全文看,声音是被压抑的。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过分安静的故事。"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故事在这样一个阴冷晦暗、安静的有点神秘的环境中渐为展开。

  • 标签: 《药》 声音 叙述 鲁迅 死亡 故事
  • 简介:对于女性作家而言,作者型叙述声音有碍于女性以女性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却有助于女性形成文本的叙述权威。凌叔华对既有的文本常规和主流意识形态,采取了既合作又反抗的姿态,在其代表作《花之寺》中巧妙建立属于女性的文本叙述权威。小说传达了女性人物内心的希望与失望,描写女性内心获取了读者对女性的同情,而深入男性内心则体现了对男权制度的批判。《花之寺》中的文本具有在表面上遵从传统而实质上僭越于传统的双重特征。

  • 标签: 凌叔华 花之寺 女性作家 叙事风格 作者型叙述声音
  • 简介:叙述是一种叙述策略。首先,它作为一种元语言必然具有元语言的某些功能。其次,元叙述手法无疑与正常叙述大异其趣,从而造成陌生化效果。第三,这种手法的采用,可以达到韦伯所说的“除魅”的效果,即去除文学魅力,同时,它还敞开了文本当中的意识形态。

  • 标签: 元叙述 元小说 陌生化 意识形态
  • 简介:民族志作品中存在着由于些作者性别、种族差异等特点呈现出表述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女性民族志作者文本中更多采用复调式的叙述方式来建构一种让渡式作者权威,特别在少数族裔女性学者民族志文本中,常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主体表述,给予受访人声音的同时,也将女性身份与族裔身份相关联,具有明显的实验性写作特征。

  • 标签: 第一人称复数 复调 民族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