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任元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梓潼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75-021外周血管介入概述外周血管即是除去颅内血管与心脏血管之外的所有血管。PVD包含了淋巴、静脉、动脉三个系统的病症。淋巴疾病:主要有回流受阻疾病与炎症,例如:淋巴肿、丹毒、淋巴管炎等;静脉疾病:可以分成深静脉疾病和前静脉疾病,其中深静脉疾病有: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浅静脉疾病则有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曲张等,深静脉疾病会引发继发性深静脉血栓以及非栓塞,在此基础上还会引发综合症,即有:K-T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等;动脉疾病:血栓引发的动脉狭窄闭塞、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等。例如:动脉栓塞、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扩张性病变,例如:动脉瘤;动脉炎症: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末梢动脉功能异常,例如:红斑性肢痛、雷诺氏病;动静脉炎、糖尿病血管病;外压性改变,例如:PAES、胸廓出口综合征等。2介入治疗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科学,其中融合了临床治疗与医学影像。介入放射学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临床诊断与影响诊断,在影响设备的指引下,采用简单的医学器材获取影像资料、细菌学、生物生化学、细胞学、病理学的诊断方式;其二,通过影像设备,根据临床诊治原理,利用导管等相关器材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技术。介入治疗具有外科、内科治疗更具优势的治疗,国际将外科、内科以及介入治疗并列为三大治疗学科。介入治疗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逐渐的普及与发展。在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创新进步中,介入治疗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最初介入治疗只用于腹部疾病,然后用于心脏疾病、妇科疾病以及神经疾病,继而引申了心脏介入学、妇科介入学、神经介入学等学科,推动了微创医学的发展。3介入治疗之TACE3.1TACE该手术治疗方式即是将化疗药物通过导管超选择置入,并在用化疗药物与栓塞剂(一般采用碘化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从而达到肿瘤供血动脉被阻隔以及高浓度化疗促使肿瘤缺血性坏死的目标。其一:TAE。一般来说,平常肝组织存在双重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动脉,而发生恶性肿瘤时97%左右的血供来自肝动脉。肝脏血供情况,促使TAE之后,促使肿瘤血供被阻断,导致肿瘤出现缺血性坏死,而正常的组织血供来自于门静脉,因此受到的影响偏小。其二:TACE。在供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血管造影跟踪法(BCA)与传统DSA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的造影技术参数,其中31例采用BCA,30例采用DSA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完成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患者吸收辐射剂量(DA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技术分别成功完成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DSA在膝至足背血管的图像质量上优于BCA(60/65VS52/62),但是DAP大[(134.67±1.34)Gycm^2VS(69.55±0.74)Gycm^2],对比剂用量多[(94.58±1.44)mlVS(46.77±0.94)ml],检查时间长[(47.17±0.56)svs(32.55±0.28)s]。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结论BCA与DSA相比具有造影时间短,对比剂量用量少,DAP低的特点,DSA局部观察血管情况较细致。因此,先行BCA筛查,然后针对病变加作局部DSA。

  • 标签: 跟踪血管造影 外周血管疾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13例外周血假性动脉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在腔内治疗术前均严格超选择性或选择性插管造影,了解患者假性动脉瘤体的滋养动脉特点和假性动脉瘤体所处的位置以及瘤体特征。依据不同影像学表现选用多方法治疗。结果;本次研究的13例患者,采用各种对症方法治疗后,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全部闭合。其中1例终末型臀上动脉假性动脉瘤伴巨大血肿,采用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后,恢复良好,没有引发特殊的并发症。结论;,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技术治疗,能使各类外周血假性动脉瘤得到良好的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有效代替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高。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外周血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患者80名,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传统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外周血介入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为82.5%,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外周血管 介入治疗 大咯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对于外周血介入操作后,采取血管缝合器的实际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外周血介入操作患者30例,采取时间分段方式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其中,对照组应用的是传统手工压迫(manual compression group,MC),观察组应用的是血管缝合器(vascular suture instrument group,VSI)。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比较和并发症对比上,观察组都要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管缝合器 外周血管介入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缝合器在外周血介入操作后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8月本院120例外周血介入操作治疗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按压止血护理与血管缝合器止血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3%)比对照组(23.33%)低(P<0.05)。结论 血管缝合器在外周血介入操作后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其有助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采纳、推广。

  • 标签: 血管缝合器 外周血管介入操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治疗外周静血管的选择。方法选择来我院中医科住院的50例老年患者和50例中年患者,采用对比形式,对两组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前后的调查,血管的评估,分析。结果中年组治疗率87.3%,穿刺成功率100%;老年组输液治疗率94.8%,穿刺成功率99%,一例因反复住院治疗血管损伤严重刺穿失败。结论老年患者手背静脉和前臂静脉血管的充盈度下降明显。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外周静脉血管、输液用具及输液途径,减少输液对血管的损伤、刺激,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技术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老年患者 外周静脉 输液通道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周血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接收的大咯血患者中,抽取 56名进行研究,摸球实验法将其分为实验 1组和实验 2组,每组 28名患者。让实验 1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的干预,让实验 2组接受外周血介入治疗方式的干预,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实验 2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大咯血患者来讲,应用外周血介入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价值大,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大咯血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案笔者选取其所在医院最近一年时间内所接收治疗的大咯血患者共计100人,并将患者任意分成2组,分别是A组和B组,每组50人,A组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常规疗法,而B组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开阔创新加入了外周血介入治疗,AB两组患者经过数天的治疗其临床效果显示分组对比治疗后,A组成功治愈15人,具有显著疗效的22人,有疗效的3人,无疗效的10人,总有效率为82.310%B组成功治愈30人,具有显著疗效的10人,有疗效的8人,无疗效的2人,总有效率为95.35%,通过两个组别的治疗方法和各项数据的比较以及近半年的追踪回访得出结论从临床效果来看采用外周血介入的方法治疗大咯血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的多,可以在临床中使用与推广。

  • 标签: 外周血管介入 大咯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就外周血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大咯血患者(4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采用外周血介入治疗手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实施外周血介入治疗后,其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咯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外周血介入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大咯血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 介入治疗大咯血患者临床治疗中外周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大咯血患者 64 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32 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行外周血介入治疗,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肺功能变化以及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8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50 %,复发率为 6.2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9.38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3.75 %,复发率为 28.1 3%。结论 在大咯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外周血介入治疗具有更确切的临床效果,不会对血气指标造成影响,同时可有效改善肺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血管 介入治疗 大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周血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接收的大咯血患者中,抽取 56名进行研究,摸球实验法将其分为实验 1组和实验 2组,每组 28名患者。让实验 1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的干预,让实验 2组接受外周血介入治疗方式的干预,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实验 2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大咯血患者来讲,应用外周血介入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价值大,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大咯血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外周血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大咯血患者96,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8例。观察者患者采用外周血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外周血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咯血患者实施外周血介入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周血管 介入治疗 大咯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方法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周血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早期检测对评估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因子。结果在出现60例外周血动脉硬化患者中早期均可检测到外周血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结论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硬化病变对评估患者预后并发心脑血管及肾动脉硬所引起的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外周血管 动脉硬化 早期检测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