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具有早期诊断困难、常伴远处转移、外科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临床特点,预后亟待提高。研究已经证实,炎症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炎症介质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影响胰腺癌预后。本文就外周血炎症指标与胰腺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胰腺肿瘤 炎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联合外周血炎症指标[血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为评估早产儿脑损伤及其近期预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或本市其他医院产科出生,有脑损伤高危因素且24 h内转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根据纠正胎龄40周时的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分为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各28例。脑损伤组男16例,女12例,胎龄为(32.83±2.09)周;无脑损伤组男13例,女15例,胎龄为(32.79±2.14)周。所有早产儿均在生后1周内行床旁VEEG检查及采集生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静脉血2 ml,检测WBC、hs-CRP及PCT水平,用诊断试验四格表分析VEEG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点WBC、hs-CRP及PCT水平差异。结果VEEG诊断脑损伤的灵敏度为78.6%(22/28),特异度为82.1%(23/28),阳性预测值为81.5%(22/27),阴性预测值为79.3%(23/29),阳性似然比为4.4,阴性似然比为3.8,准确率为80.4%,Kappa值为0.607。生后第1天,两组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和PCT水平脑损伤组高于无脑损伤组(均P<0.05);生后第3天,脑损伤组的WBC、hs-CRP及PCT值均高于无脑损伤组(均P<0.05);生后第7天,两组的WBC、P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脑损伤组的hs-CRP值更高(P<0.05)。结论VEEG可作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较可靠依据,生后第3天的WBC、hs-CRP及PCT水平同时升高时常提示早产儿有脑损伤风险。

  • 标签: 早产儿 脑损伤 视频脑电图 白细胞总数 超敏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 简介:为了探讨寒冷条件下机体对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将在低温下冷适应14天的Wistar大鼠照射4.5Gy.再移至常温饲养.作为寒冷照射组.引流大鼠内眦动脉血作8项外周血分析指标和微核率测定。以常温组、常温照射组、寒冷组作对照。结果表明.照射后第28天寒冷照射组与常温照射组相比白细胞总数升高1倍左右.微核率也较低,提示寒冷适应机体增强了对电离辐射的抗性.临床病人放疗时采用降温手段可能有助于保护健康组织。

  • 标签: 电离辐射 冷适应 大鼠 外周血分析 微核率 生物学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者外周血小板体积指标对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并探讨适宜标准筛选献血者。方法:收集194名献血者的献血前外周血小板体积指标(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与机采血小板收集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对献血者采集前后相应指标作配对比较。结果:献血者的采前外周血小板平均体积、体积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均与血小板收集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是筛选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大血小板比率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指标与骨髓形态联合检查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20年8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在院内接受治疗的41名患者,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外周血指标检查与骨髓形态检查,探讨两种检查联合方案在患者疾病确诊中的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41例患者进行检查后,通过外周血指标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外周血指标同时减少3项的患者占20例,同时减少2项的为12例,同时减少1项的9例。通过骨髓形态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患者18例,明显活跃患者11例,活跃患者9例,减低患者3例。结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采用外周血指标与骨髓形态联合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医师对患者外周血液情况深入了解程度,确定患者病情,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 标签: 外周血指标 骨髓形态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及散点图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5月的 3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该 30名患者血象三分类以及外周血细胞形态与健康患者的不同。 结果:与健康患者比较,在30名白血病患者中,除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目降低以外,其他急性髓细胞以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各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目以及血小板 计数 均降低。根据 血常规散点图提示: 检测出24名白血病患者,检出率为 80%。 结论:对血细胞指标及散点图与外周血细胞形态进行密切监测,可以为早期监测白血病提供依据。

  • 标签: 血常规指标 散点图 外周血细胞形态 急性白血病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Ⅲ期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外周血炎症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临床Ⅲ期(T4N1M0)食管癌患者84例,通过检测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56免疫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监测并随访观察其近期疗效、复发及死亡原因等。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处方剂量56~66 Gy, 1.8~2.0 Gy/次,5次/周。检测放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84例患者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7%、34.52%、19.59%,中位生存时间22.60个月;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9.05%、27.38%、12.0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1.20个月。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41例,疾病稳定(SD)24例,疾病进展(PD)8例,客观缓解率为61.90%(52/84)。单因素预后分析:放疗前NLR水平、免疫指标放疗后CD3、CD4、CD4/CD8水平与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预后均显著相关(总生存:χ2=7.851、4.443、8.381、5.972,P<0.05;无进展生存:χ2=7.475、6.290、9.659、8.738,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放疗前NLR、放疗后CD4和CD4/CD8水平为影响患者总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χ2=10.464、4.292、5.507,P<0.05);放疗前NLR、放疗后CD4/CD8水平均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χ2=10.835、8.548,P<0.05)。结论放射治疗可影响食管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放疗前NLR水平及放疗后CD4/CD8水平是评估食管癌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免疫系统 外周血炎症指标 放射治疗 食管癌 预后
  • 简介:在水温(25±1)℃下,给平均体质量(80±5)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腹腔注射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ledEdwardsiellaictaluri,FKE)后,第2、4、6、8、14、21,和28d测定外周血液免疫指标,并在免疫后第28天进行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注射鮰爱德华氏菌灭活菌苗后,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组成变化显著,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凝集抗体效价显著上升。第4d免疫组红细胞和白细胞达峰值2.52×106/μL和4.67×105/μ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分类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d达到峰值,分别为22.3%、5.67%、39.3%和4.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凝集抗体效价在第21d达到峰值,分别为54.33%和1:341.3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4.3%。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免疫后,斑点叉尾鮰获得较强的抗鮰爱德华氏菌感染保护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免疫奠定基础。

  • 标签: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鮰爱德华氏菌 灭活疫苗 免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重症与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及不同分期的ITP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的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的差异以及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无菌采集47例ITP患者其中重症12例抗凝及促凝外周静脉血各2mL,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计算NLR和PLR,并检测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重症IT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非重症ITP患者[(4.43±2.09)×109/L比(6.91±3.63)×109/L,P<0.05];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ITP四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P<0.05);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728,P<0.05),PLR与乳酸脱氢酶呈负相关(r=-0.415,P<0.05)。结论重症和不同分期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是其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计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指标联合B超检查对宫内妊娠早期阴道出血的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妇产科门诊接诊的2000例正常妊娠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同期500例宫内妊娠早期阴道出血患者,根据其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300例)、流产组(200例)。患者均接受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二醇(E2)、孕酮(P)三项外周血指标联合B超检查,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妊娠组和流产组血清HCG、E2、P均低于对照组,p<0.05。流产组血清HCG、E2、P低于妊娠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G、E2、P联合超声检查对宫内妊娠早期阴道出血的妊娠结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宫内妊娠 外周血清指标 早期阴道出血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外周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本科室接受治疗的86例恙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2组,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外周血生化指标更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缩短患者在院时间,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抗生素 阿奇霉素 恙虫病 外周血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尿脓毒血症有疾病进展快、发病机制不清、病死率高、医疗费用高等特点。近些年来随着泌尿系统微创腔内碎石手术的推广,尿脓毒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早期的敏感指标检测对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对尿脓毒血症早期预警价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碎石术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肌减少症 营养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患者术前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 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胃癌患者,基于术前腹部CT影像学数据,将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面积(cm2)除以身高的平方(m2),得到归一化的LSMI(cm2/m2)。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胃癌患者术前LSMI与术前外周血炎性因子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胃癌患者132例,其中病理分期Ⅰ期患者39例,Ⅱ期患者36例,Ⅲ期患者57例。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胃癌患者LSMI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P<0.01)、血红蛋白(P<0.01)及前白蛋白(P<0.01)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P=0.027)和C反应蛋白(P=0.014)呈负相关。结论LSMI可作为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定指标,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胃癌患者中肌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胃癌 肌减少症 营养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8/kg,CD34+细胞计数(2.15±1.20)×106/kg。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879,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 标签: 外周血 CD34+细胞 干细胞动员 干细胞采集
  • 作者: 任元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梓潼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75-021外周血管介入概述外周血管即是除去颅内血管与心脏血管之外的所有血管。PVD包含了淋巴、静脉、动脉三个系统的病症。淋巴疾病:主要有回流受阻疾病与炎症,例如:淋巴肿、丹毒、淋巴管炎等;静脉疾病:可以分成深静脉疾病和前静脉疾病,其中深静脉疾病有: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浅静脉疾病则有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曲张等,深静脉疾病会引发继发性深静脉血栓以及非栓塞,在此基础上还会引发综合症,即有:K-T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等;动脉疾病:血栓引发的动脉狭窄闭塞、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等。例如:动脉栓塞、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扩张性病变,例如:动脉瘤;动脉炎症: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末梢动脉功能异常,例如:红斑性肢痛、雷诺氏病;动静脉炎、糖尿病血管病;外压性改变,例如:PAES、胸廓出口综合征等。2介入治疗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科学,其中融合了临床治疗与医学影像。介入放射学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临床诊断与影响诊断,在影响设备的指引下,采用简单的医学器材获取影像资料、细菌学、生物生化学、细胞学、病理学的诊断方式;其二,通过影像设备,根据临床诊治原理,利用导管等相关器材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技术。介入治疗具有外科、内科治疗更具优势的治疗,国际将外科、内科以及介入治疗并列为三大治疗学科。介入治疗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逐渐的普及与发展。在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创新进步中,介入治疗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最初介入治疗只用于腹部疾病,然后用于心脏疾病、妇科疾病以及神经疾病,继而引申了心脏介入学、妇科介入学、神经介入学等学科,推动了微创医学的发展。3介入治疗之TACE3.1TACE该手术治疗方式即是将化疗药物通过导管超选择置入,并在用化疗药物与栓塞剂(一般采用碘化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从而达到肿瘤供血动脉被阻隔以及高浓度化疗促使肿瘤缺血性坏死的目标。其一:TAE。一般来说,平常肝组织存在双重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动脉,而发生恶性肿瘤时97%左右的血供来自肝动脉。肝脏血供情况,促使TAE之后,促使肿瘤血供被阻断,导致肿瘤出现缺血性坏死,而正常的组织血供来自于门静脉,因此受到的影响偏小。其二:TACE。在供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血管造影跟踪法(BCA)与传统DSA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的造影技术参数,其中31例采用BCA,30例采用DSA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完成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患者吸收辐射剂量(DA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技术分别成功完成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DSA在膝至足背血管的图像质量上优于BCA(60/65VS52/62),但是DAP大[(134.67±1.34)Gycm^2VS(69.55±0.74)Gycm^2],对比剂用量多[(94.58±1.44)mlVS(46.77±0.94)ml],检查时间长[(47.17±0.56)svs(32.55±0.28)s]。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结论BCA与DSA相比具有造影时间短,对比剂量用量少,DAP低的特点,DSA局部观察血管情况较细致。因此,先行BCA筛查,然后针对病变加作局部DSA。

  • 标签: 跟踪血管造影 外周血管疾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 标签: 外周血 血涂片 检验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