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是原发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的类型,约75%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出血部位以基底多见。目前,对中量(30~40ml)出血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天津市环湖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42例中量基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探讨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笔者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基底神经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在高血压基底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52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52例术后按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评定预后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例数分别为11例、23例、11例、4例和1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疗效好、损伤小、病残率低的手术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出血术后血肿腔再出血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92例基底出血手术治疗患者,对其中36例术后血肿腔再出血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血肿腔再出血率为18.7%,再出血与手术方式无关(P>0.05),术中止血困难再出血发生率高于止血顺利者(P<0.05);手术时间6h内早期手术者血肿腔再出血发生率高于6h以上者(P<0.05);术后收缩压高于180mmHg者血肿腔再出血发生率高于收缩压低于180mmHg者(P<0.05)。结论尽早进行手术、控制术中止血困难因素、术中术后控制好血压,有利于减少基底出血术后血肿腔再出血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术后血肿腔再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出血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为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底出血患者19例,其中左侧基底出血10例,右侧基底卒中组9例。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无任何疾病的健康者12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汉诺塔试验(TOH)分别对左右侧基底出血患者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基底出血组在WCST错误率、完成分类数、TOH时间显著差于对照组。左右比较显示左侧基底出血组在WCST保持性反应率和TOH时间显著好于右侧基底出血组。结论基底出血患者表现有多项执行功能障碍,且左右基底出血组有所不同,提示可以根据基底损伤的部位选择康复训练项目。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执行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锁孔内镜和开颅治疗基底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锁孔内镜组28例和传统开颅组30例基底出血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和再出血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对两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锁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开颅组(92.1%±3.9%vs86.5%±9.1%,t=3.007,P=0.004),锁孔内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开颅组(138min±15minvs232min±16min,t=-23.041,P=0.000),锁孔内镜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开颅组(21.4%vs50.o%,χ^2=5.119,P=0.024)。两组术后GOS预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Z=-1.754,P=0.079)。结论锁孔内镜是一种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锁孔 神经内镜 微侵袭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简易的定位方法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收治的基底血肿26例,经过CT简易定位后行颅骨钻孔软通道外引流,术后注射尿激酶、定期复查头颅CT,随访3个月,按照ADL评分法进行预后评估。结果本组病例26例,穿刺全部成功,成功率100%。3例穿刺时出现穿刺道出血,自行止血,2例迟发穿刺道出血,无丘脑损伤。其中1例有少量血肿残余,死亡5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继发血肿并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亡率19.20%。存活21例,占80.76%。本组恢复良好14例,占53.8%,生活自理4例,占15.4%,卧床靠他人护理13例,占50.0%。结论CT定位颅骨钻孔引流治疗基底出血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钻孔引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扩大血管周围间隙(dVRS)对基底萎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存在基底dVRS的164例患者纵向随访5年,最终纳入120例患者进行分析。应用3.0T MRI观察患者基底体积情况,并根据基底是否萎缩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82)和萎缩组(n=38)。比较正常组与萎缩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基底dVRS等级的差异,比较不同基底dVRS等级患者间基线期、5年后基底体积以及基线期与5年后基底体积差值(△基底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基底体积与基底dVRS等级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基底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影响因素及其联合对基底萎缩的预测价值。结果萎缩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比例及基底dVRS等级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底dVRS等级患者间基线期、5年后基底体积及△基底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底体积随着基底dVRS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基底体积与基底dVRS等级呈正相关性(rs=0.695,P<0.001);在对年龄、糖尿病史进行协因素校正后仍具有正相关性(rs=0.667,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776,95%CI:1.372~2.141,P=0.008)、糖尿病史(OR=1.513,95%CI:1.129~1.954,P=0.011)和基底dVRS等级(OR=2.855,95%CI:2.367~3.283,P=0.006)为基底萎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基底dVRS等级单独预测基底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0.611~0.792,P<0.001),灵敏度为61.89%,特异度为83.59%;年龄、糖尿病、基底dVRS等级联合预测基底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687~0.878,P<0.001),灵敏度为73.68%,特异度为85.19%。结论基底dVRS对5年后基底的萎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扩大血管周围间隙 基底节 萎缩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底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基底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el-Meyer、ADL评分及护理总满意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底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获得理想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单发于基底、丘脑、脑桥等部位,其他脑同时出血相对少见,仅占全部出血性脑卒中的5.6%,而双侧大脑对称性出血极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双侧基底对称出血病例,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基底节区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将具体分析基底动静脉畸形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0例基底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的患者,并把这些患者人群作为观察组。另外,还要选择同期60例基底动静脉畸形没有脑出血的患者,把这些患者作为对照组。接着详细分析观察组脑出血的类型和出血量,再对比二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的首发症状,对比动静脉畸形的具体部位、对比动静脉畸形大小、对比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对比动静脉畸形深静脉引流等相关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出血类型,丘脑局灶性出血5例,出血量7~18ml,脑出血破入脑室34例,出血量17~52ml、尾状核头出血12例,出血量9~18ml。观察组年龄要比对照组低些,高血压患病率,动静脉畸形发生率,动静脉形深静脉引流率应该高于对照组。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发现,基底动静脉畸形脑出血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年龄,高血压、动静脉畸形部位,动静脉畸形大小等都包括在内。

  • 标签: 基底节区 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基底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及其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分析总结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9例双侧基底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入院时脑出血意识分级均为四级,哥拉斯格昏迷指数(GCS)评分9分以下;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Ⅲ级(生活部分自理)3例,Ⅳ级(卧床但有意识)2例,Ⅴ级(植物生存)2例;术后2个月死于再出血1例,另1例术后3个月自动出院。结论术前根据血肿部位和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以及治疗方式和手术径路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地保全患者尚未缺失的神经功能作为选择治疗的主要考虑并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多灶性脑出血 基底节 高血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类型患者的一级预防提供可行性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537例基底出血患者(其中致死型基底出血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单变量检验(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法回顾分析可能的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非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相比,年龄(p=0.03)、高血压病史>10年(p=0.04)、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p<0.01)、生活地域性(P=0.02)可能与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揭示患者年龄、降压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地域与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密切相关。结论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20%),年龄相对较轻患者、较差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以及农村人群是急性致死型基底出血患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脑出血术后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气道护理;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肠梗阻的护理。经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在住院13天后肠梗阻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肠梗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