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在重大自然灾害、车祸、坍塌等事故现场,受到创伤后的患者如怀疑有骨折,千万不可急于搬动。首先要看有没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外伤,在处理或排除颅脑损伤、胸外伤、大出血等严重外伤后,方可处理骨折。骨折伴有开放伤口和出血时,应先止血、包扎伤口,然后处理骨折。

  • 标签: 创伤骨折 固定 正确搬运 方法
  • 简介:摘要:机器人具有高柔性、高效率与高精准性,使得机器人在不同的生产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装搬运机器人在承载能力、工作空间、运行速度、定位精度等方面都需要满足流水车间的要求,任何一种包装机器人都不能避免轨迹规划和分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文以码垛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轨迹规划和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验验证。

  • 标签: 包装搬运机器人 运动轨迹 优化设计
  • 简介:摘要:变电站内电缆沟分布广泛,在设备维护过程中经常使用撬杆来打开电缆沟盖板。目前使用的撬杆主要用于建筑工程方面较多,当用此类撬杠来翻动时电缆沟盖板时经常造成盖板边缘破损。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电缆沟盖板提拉搬运工具,保证在搬运过程中盖板不被损坏。

  • 标签: 盖板 搬运工具 损坏
  • 简介:摘要:机器人通过蓝牙实现手机与微处理器通信,通过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控制机器人的行动,实现软件与硬件的统一。又通过电气的方式来控制机械的运动,使电气与机械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统一。

  • 标签: 单片机 遥控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骨搬运技术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治疗的9例肱骨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21~41岁,平均29岁。缺损原因:外伤导致缺损2例,慢性骨髓炎6例,骨肿瘤1例。骨缺损长度4.2~9.0 cm,平均5.9 cm。手术安置单边外固定支架,术后7~10 d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行骨搬运,逐步恢复肱骨长度,复查X线片见有3~4层皮质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肱骨延长长度、延长率、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5个月上肢功能评分(DASH)。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3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延长长度平均5.9 cm,延长率平均26%,平均愈合指数为31 d/cm。骨愈合时间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平均10.8个月。DASH评分从术前的(25.0±2.4)分改善至术后15个月的(1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肱骨大段骨缺损均得到良好的矫治,除1例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外,其他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骨搬运治疗肱骨大段骨缺损可较快治疗缺损,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肱骨 骨延长术 外固定器 大段缺损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临床中给予骨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 方法 将 2016 年 6 月 -2019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30 例患有 胫骨慢性骨髓炎 的患者采用奇偶数的方式平均分成两组,每组 15 例患者;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方法 ,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 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 ,常规组的 治疗总有效率为 60.00 % ;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较为显著,两组相关数据对比,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骨搬运技术治疗方法显著,既可以有效改善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

  • 标签: 胫骨慢性骨髓炎 骨搬运技术 常规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科患者搬运与 120交接中软担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式,抽选我院 2017年收治的 200例使用普通平车转运的急诊科室患者 (对照组 )及 2018年收治的使用交换软担架的 200例急诊科室患者 (观察组 )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转运时间、转运主观疼痛感、不良事件发生率三个方面,探讨急诊科患者搬运与 120交接中软担架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急诊搬运与 120交接中应用交换软担架的观察组患者,运转时间短、运转前后主观疼痛感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急诊科患者搬运与 120交接中交换软担架的应用可以缩短转运时间、避免患者运转疼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急诊科患者搬运 120交接 软担架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的对象均是 2017年 12月 -2019年 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 96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 8.33%,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43.75%,组间差异较为显著 (P< 0.05);研究组患者出现风险事件发生率为 6.25%,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39.58%,组间差异较为显著 (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也降低了患者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搬运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工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工业企业。随着中国制造 2025强国战略的实施与“工业 4.0”的推进,我国在汽车、机械、冶金、电子、物流等多行业采用人工分拣的作业模式正逐步转向于高效、安全的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代替,而普通的搬运工业机器人都是预先设定好摆放点和抓取点,一般都采用示教的方法运行,这种作业模式不能对生产线的情况、环境进行实时定位、分析、识别、跟踪分析判断,不能识别工件尺寸、工件是否合格,不能够对工件进行分拣类,而只是被动的执行程序。而视觉技术使机器人像人一样拥有眼睛,拥有自主判断能力,通过理解环境和视觉观察,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得工业机器人的工作质量与灵活性得到提高。本文就工业机器人视觉搬运系统通讯方法及程序设计展开探讨。

  • 标签: 工业机器人 视觉 通讯 搬运
  • 简介:摘要:为了适应现代化快速生产的需求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针对传统生产线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低、成本高及路径复杂等不足,设计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动作简单的产品自动化生产搬运机械手。基于 PLC 控制的搬运机械手 设计方案,并采用 MCGS 组态监控。以软件编程代替硬件控制完成机械手的运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搬运机械手 系统的灵活性。

  • 标签: 自动化生产线 机械手 生产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胫骨近端截骨搬运与胫骨远端截骨搬运在治疗胫骨骨髓炎清创所致大段骨缺损时对搬运区骨生长矿化情况及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采用骨髓炎清创及骨搬运手术治疗的42例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根据慢性骨髓炎Cierny-Mader分型:42例患者均为弥散型(Ⅳ型)胫骨骨髓炎。根据搬运部位不同分为2组:32例采用胫骨近端截骨搬运(近端组),男27例,女5例;年龄为17~65岁;左20例,右12例。10例采用胫骨远端截骨搬运(远端组),均为男性;年龄25~63岁;左6例,右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对合端手术干预数、外固定指数(EFI)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髓炎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完整随访,近端组与远端组随访时间为(590.1±287.3)、(615.6±130.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搬运后近端组与远端组分别有3例、2例出现足部马蹄内翻畸形,均需手术干预;术后近端组与远端组分别16、3例对合端需手术干预19例;近端组与远端组EFI分别为(76.2±50.0)、(84.3±59.9)d/cm,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组与远端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分别为(81.4±10.1)、(60.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髓炎清创所致的骨缺损时,胫骨近端骨搬运与胫骨远端骨搬运搬运区骨生长及对合端骨愈合无明显影响,但胫骨近端骨搬运对足踝功能的不利影响较小。

  • 标签: 胫骨 骨髓炎 外固定器 骨搬运 外固定支架指数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对采用骨搬运术治疗骨缺损 和 慢性骨髓炎的护理方法。 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使用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共抽取52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于2019年1月-2020年8月入我院接受救治,所有患者均选择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52例患者骨搬运长度理想,愈合时间、骨架佩戴时间较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和骨缺损效果理想,恢复较快,具有较高的安全度,要重视。

  • 标签: 胫骨骨折 术后感染 骨缺损 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对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行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的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心理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量表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行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技术的胫骨干骺端骨缺损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负性情绪,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骨缺损 骨搬运 围术期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