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地震心理预测的数学模型,并应用灰关联分析和概率论确定模型中的参数。既考虑了心理反应过程的模糊性,又考虑了它的随机性,使这个模型不仅比较合理,而且非常灵活、简便和实用。

  • 标签: 地震反应心理 模糊数学 灰关联分析 概率分析
  • 简介:摘要为了能够满足我国地质工作的要求,做好地震勘察的采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情况去开展,并且需要落实好地质勘察采集的工作策略。所以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浅层油田地震勘察资料采集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给与在同行业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提供出一定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浅层区 地震勘察 资料采集 分析
  • 简介:本文针对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对该区地震活动性作初步分析、探索,以期在该区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 标签: 发震构造 地震活动性
  • 简介:本文应用陆远忠等人提出的孕震空和逼近地震方法,分析了台湾及其东部海域所有资料较完整的60级以上的地震。结果表明该区普遍存在孕震空和逼近地震。在判定是否为孕震空时,采用同样的三个标志。用所得到的数据计算经验公式。最后得出5点初步结论

  • 标签: 孕震空区 逼近地震 经验公式
  • 简介: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 标签: 弱震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空间光滑方法 完整性评价
  • 简介: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的本底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 标签: 潜在震源区 地震构造区 空间分布函数
  • 简介:东南亚邻国发生十分罕见的地震海啸灾难后,迁西县国土资源局对此十分关注,于元旦休假期间与中国红十字会取得联系,捐款2万元。假后上班第一天,又立即组织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捐款,捐款金额达9150元。一些提前离岗和退休的老同志在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也积极主动前来捐款。

  • 标签: 地震海啸 迁西县 国土资源局 捐款金额 人道主义
  • 简介:通过对2014年新疆及邻地震目录的分析及与1970年以来地震目录的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地震台站数目的增多,新疆地震频次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新疆地震发生频度高,强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阿尔泰、北天山、南天山西段、西昆仑和阿尔金等地震带;大多数地震是浅源地震,中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在新疆西南部。

  • 标签: 地震编目 测震台网 新疆
  • 简介:<正>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西藏地处横贯亚洲地震带的强震带上,地震活动仅次于我国台湾省。据1900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全区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113次。1950年8月15日察隅8.6级地震,1951年11月18日当雄发生的8.0级地震是本世纪我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西藏拉萨建立了“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开展地震、地磁观测。1975年6月经西藏自治区党委同意成立“西藏自

  • 标签: 西藏自治区 地震带 地震局 拉萨地磁台 防震减灾宣传 西藏地区
  • 简介:摘要:为了推动复杂勘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是从静校正技术、叠前去噪技术以及偏移成像技术角度出发,对复杂勘探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广和使用这些类型的关键技术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资料噪声而言,在不同域中的表现存在一定区别,采用叠前去噪技术可以很好地对噪声进行压制。

  • 标签: 复杂勘探区 地震资料 关键技术
  • 简介:摘要:检波器组合是地震资料野外采集阶段衰减噪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决定组合衰减噪声效果的因素有组合因素(组合基距、组内距、检波器数量、组合高差、组合形式等)以及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噪声的类型与强度等。从验证不同组合因素对地震资料的接收效果出发 ,通过计算组合高差及系统试验,量化分析组合高差对地震资料的影响。

  • 标签: 沙漠区 组合高差 接收效果
  • 简介:通过对广西及邻(以下简称研究地震活动的背景,包括研究地震活动特征、断裂带的分布、主压应力轴方向与强震发生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时空扫描异常特点、强震发生的时间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该地区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并对2004年广东阳江4.9级、2005年云南文山5.3级、2005年广西平果4.4级地震前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说明研究地震活动特征显著。同时获得了区域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主要异常指标,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地震活动性参数 异常特征 地震预报
  • 简介: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地震序列 地震类型 主震 余震
  • 简介: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录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特点。对未来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初步评价。

  • 标签: 地震活动 空间分布 时间序列 地震活动趋势
  • 简介:摘要:塔西南柯东断裂构造带普东段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以甫沙黄土塬开展地震采集方法研究,自上而下为巨厚黄土塬、砾石层、高速砂泥岩地层的三层结构。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地震资料品质普遍比较差。以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只能刻画出构造的包络形态。采用较高密度的采集方法,但中部凸起带仍然存在低信噪比问题和高陡地层成像问题,地震资料仍不能满足圈闭落实需求。为精细建立柯东构造带普东段断裂构造南北向地质模型,落实褶皱带和已发现圈闭、评价甫沙油气藏,开展甫沙黄土塬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 标签: 黄土塬 地震资料 采集方法
  • 简介:摘要:社会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在很多复杂的区域进行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相较于地势较为单一的区域,复杂地形地区的地震数据比较复杂,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将综合分析现有的数据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复杂勘探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 标签: 复杂勘探区 地震资料 数据处理 技术分析
  • 简介:垦71块井间地震代表胜利油田地震勘探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通过合成记录的制作以及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与常规地震资料的对比,对垦71块井间地震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粗化处理和测井约束反演,探讨了井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方法。

  • 标签: 井间地震资料 区块 测井约束反演 综合解释方法 地震反射波 勘探工作
  • 简介:本文讨论了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利用地震图象论证了目前所出现空的真实性。结合水准测量和地震活动参数b值以及小震群活动等资料,认为目前所形成的空已发展到晚期阶段。

  • 标签: 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图象 孕震空区 震群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