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分析了国际严峻的教育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希望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的兴趣与能力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 标签: 国际法 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设计
  • 简介:非政府组织在影响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行相关倡导性活动。在考察关于非政府组织身份的基础上,对国家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权威性决策的方式进行归类。接着探讨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非政府组织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是如何改变国际的。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活动的民主正当性这一持续争论加以研究,并且试图澄清这种参与的正当性的概念性基础,就政府间决策者是否有义务咨询非政府组织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和总结。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身份 非政府组织参与 倡导性活动
  • 简介:武汉大学国际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我国高校系统最早成立的国际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我国法学学科中最早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2000年9月,该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所长为曾令良教授。

  • 标签: 武汉大学 国际法 研究所 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正>我很高兴能够来中国并访问交大法学院。今天,我想从不同角度谈谈国际的发展变化,其中许多方面可以从我2006年写的《国家主权与WTO:变化中的国际基础》一书中找到答案。但是从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这些变化与三年前这本书出版时相比,它与现在的相关性更大,因为经济危机已经造成一些与国际有关的极其严重的问题。今天,我主要从五个部分来谈,但不会在所有部分都花太多时间,其中有些与书中不同的部分我会详细解释,以便大家能理解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以及我最近的一些想法。

  • 标签: 国际经济危机 国际法 国际经济法 全球化
  • 简介:当前解决国家领土主权归属问题,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际规则。但对于解决岛屿主权归属问题,国际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则,如何解决我国南海被占岛屿主权归属问题,是当前重大课题。本文从探讨国际关于确认岛屿主权归属的规则及解决岛屿主权的国际惯例判例入手,阐述岛屿主权归属及权益保护的法理启示。

  • 标签: 国际法视野下 岛屿主权 国际规则 探讨及启示
  • 简介:不干涉是公认的国际基本原则之一,却也是在国际实践中经常遭到违反和破坏的国际原则。原则和实践的冲突,导致在论证不干涉原则的习惯国际性质问题上,传统的习惯证明方法具有不完备性。国际学界近些年来提出了习惯国际证明的新方法。结合国际院的司法实践,可以认为不干涉原则是具有宪政性质的习惯国际规则,其证明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定性而言,不干涉原则的习惯性质主要是从主权平等这个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原则中衍生出来的。国家实践的效果在于定量,通过考察国家实践和法律确信,来发现有关不干涉原则所支持的具体规则及其内容。在不干涉原则问题上,国家实践的认定不仅要考虑干涉行为,同时也要考虑被干涉国的反应,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正义。

  • 标签: 不干涉 国际法原则 习惯国际法 国家实践
  • 简介:中美之间关于汇率操纵的争议涉及IMF和WTO关于汇率措施的管辖权、相关汇率措施在IMF和WTO项下的合法性以及IMF或WTO相关决议或裁决的执行等三个重要的国际问题。IMF对汇率措施拥有无可置疑的管辖权,但其作出以及执行决议的能力受到IMF垂直监督体制的严格限制。WTO对汇率措施拥有有限管辖权,但中美汇率之争超出了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能力限度。对于此类无能为力之案,解决之道在于双边磋商。

  • 标签: 汇率操纵 管辖权 合法性 无能为力之案
  • 简介: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已从现实和制度层面展开,但是仍然存在能源产品出口受到限制、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南海问题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等问题,应当注重国际规范在保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利用联合国条约体系、WTO协议和CAFTA协议,充分认识ECT和NAFTA协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东盟 能源安全 国际合作 国际法
  • 简介:技术转让活跃于各类国际合作项目中,本文通过对"技术"和"技术转让"的内容和含义进行界定,总结了技术转让的实施和利用条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探讨了国际气候(保护)制度下的新技术转让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详细分析了在既定环境政策框架下的技术转让问题。通过对比德中两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方式,强调了清洁发展机制对于技术转让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明确指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转让的不同立场,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环境商品及环境服务减税的争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技术转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清洁发展机制(CDM) 知识产权 环境商品及环
  • 简介: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海诸岛的国家。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南海问题”,主要指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沙岛礁导致的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以及南海周边国家单方面划定管辖海域,从而在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之间产生海域划界问题。近年来,南海问题中的国际因素迅速增强,主要表现为片面地援}f《联合国海洋公约》,对中国南海断续线进行指责和质疑。通过总结南海断续线由来和发展的历史经纬,分析断续线的性质和法理依据,论证断续线是一条历史性权利线。中国在断续线内的南海海域享有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包括历史性捕鱼权、传统的航行权在内的历史性权利。

  • 标签: 南海问题 南海断续线 九段线 历史性权利线
  • 简介:摘要2011年11月29日发生了伊朗冲击英使馆事件,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反应。本文即是基于此事件和各国的反应来论述的。首先分析伊朗冲击英使馆这一事件侵犯了国际基本准则和英国的主权,一次来批判伊朗在这次事件中的非法性;其次分析英国应对措施的合适之处和有欠考虑的不当之处;最后探讨西方各国单边行动是不合国际的,是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违背。通过本文的评析,笔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各国在国际争端发生后,应在国际的范畴内,冷静的处理相关问题。

  • 标签: 伊朗冲击英使馆 国际法准则 国家主权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内国际的互动越来越多,这种互动对法律的制定、实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国内国际化和国际的国内化这种趋势的背景、表现,同时也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 标签: 全球化 国际法 国内法 趋同 应对
  • 简介:自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球碳金融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交易量大幅提升,成交金额不断攀升,市场化机制在夯实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争端与纠纷日益增加,国际多边环境公约调整下的碳排放权机制部分地在WTO体制下进行规制,成为众多学者的憧憬。碳排放权单位体现的既不是GATT框架下的"产品",也不是GATS框架下的"服务",而是在经济上反映出特殊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属性。然而,碳排放权单位交易商提供服务的行为契合GATS金融服务要求,因此交易商可依据GATS享受跨国服务领域中的最惠国待遇,并可将与WTO规则相关的争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实现环境争端解决的规范化、法制化。

  • 标签: 国际环境公约 碳排放权单位交易 WTO体制
  • 简介:从介绍利比亚事件入手,解构各国对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承认的国际属性,主张各国的承认并非是对国家的承认,而是对交战团体的承认或对政府的承认,其中法国的承认属于对交战团体的承认,其他国家的承认属于对政府的承认。

  • 标签: “全国过渡委员会” 交战团体的承认 政府的承认
  • 简介:19世纪国际学的核心思维结构是“非政治”的实证主义。通过检视该时期国际学文本中关于中国的表述,可以清晰地考察出这种思维结构的特征。界定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是否拥有“国际共同体”身份资格的“文明”标准,事实上是不清晰的。随着实证主义思维的渐趋得势,对于鸦片战争本身合法性的探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不平等条约合法性的判别,仅限于依据契约法的形式规则,而忽略了国际间武力关系不对等的残酷现实。“文明”标准的晦暗不清,并未阻止这一话语本身被国际政治现实所利用,而日本则是这方面的最杰出学生。由于拒绝思考“政治”议题,国际学对19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等国的扩张非但不能限制,反而在事实上予以默认。在对学科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新时代国际学家有必要对自身的方法论保持警醒,并更负责任地投入到“政治”议题中去。

  • 标签: 国际法 实证主义 非政治 文明 中国
  • 简介:过去十年间,无人机数量和战场使用快速增加。自2004年以来,美国利用无人攻击机在巴基斯坦境内定点清除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人员,在取得一定打击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巴基斯坦的无人机攻击不仅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对南亚反恐局势产生了负面作用。本文试从国际,着重是战争的角度分析在巴无人机攻击的非法性及其影响。

  • 标签: 无人机 国际法 美国 巴基斯坦
  • 简介:在各国的碳排放许可证交易机制中,碳排放许可证的分配往往采取免费分配为主拍卖分配为辅的模式。各国之所以免费分配碳排放许可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各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的角度看,各国免费分配碳排放许可证的做法有违法之嫌。首先,碳排放许可证免费分配作为变相的政府补贴违反了SCM的规定;其次,碳排放许可证免费分配违反了《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 标签: 碳排放许可证 免费分配 国际法
  • 简介: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对和平与安全的期盼使得国际治成为国际社会的理想与目标。为了建立以和平为目标的国际律秩序,凯尔森提出了国际治理论,即通过有强制管辖权的国际院和确立个人违反国际的责任来构建世界和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凯尔森的国际治理论对国际刑事秩序法治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分析国际刑事法院在实现国际刑事法治化过程中面临的政治制约因素,以期国际刑事法治和国际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 标签: 国际法治 凯尔森 国际秩序 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事法治
  • 简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款(c)项为通过条约解释缓解国际断片化问题提供了依据。但对该条款的适用仍存在许多疑问,其中之一是“当事国”的解释问题。对“当事国”含义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在条约解释时所考虑的相关国际规则的范围。本文认为,对“当事国”的解释应在遵循条约解释规则和国际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实现维护国际体系性的政策目标。一种可行的解释范式是,将“当事国”解释为条约当事国,但对“适用于当事国”进行宽松解释,即只要条约当事国通过明示或暗示同意适用相关规则,即可在务约解释中对这些规则加以考虑。

  • 标签: 国际法断片化 条约当事国 争端当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