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立五迁琐记何之安(何治安)(三届)国立抗战时期曾五次迁徒:一次是从南京迁长沙;二次是从长沙迁重庆;三次是由重庆迁江安;四次又由江安迁北碚;最后便由北碚复员回南京。这五次迁校,我都适逢其会,参与了迁校活动。由南京迁长沙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

  • 标签: 国立剧专 学校 重庆 迁校 民生公司 余上沅
  • 简介:佐临和丹尼老师在国立李乃忱(三届)佐临和丹尼老师在国立,是1938年初夏到1939年暑假。那时还叫国立剧校,大约只有一年多时间,可是由于他们为人诚挚,治学严谨,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非常淳朴的印象,使人终身难忘。佐临和丹尼在国立,用的名字是...

  • 标签: 国立剧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表演艺术 训练方法 基本训练 戏剧艺术
  • 简介:江安,长江边上一处普通的、安静的小城,因抗战的纷乱。在意外中接纳了国立的迁入.便成为载入史册的戏剧摇篮.这使人多少会生出些感叹,危难与机遇,有时候的确是双生子。

  • 标签: 中国 话剧 江安国立剧专 中央戏剧学院 学风 戏剧教育
  • 简介:在余上沅主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十四年历程中,国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办学时间最长、师资最精良、教学水平一流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它先后招收学生千名以上,试验了四次学制改革,不断吸收留学归国的戏剧专家来校任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设置,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演出制度。这无一不与余上沅前瞻、开明、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关系密切。

  • 标签: 余上沅 戏剧教育 兼容并蓄 改革
  • 简介:萧友梅先生曾说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他创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曾经聘请外籍音乐教师查哈罗夫(BorisZaharoff)、拉查雷夫(BorisM.Lazareff)、富华(AriigoFoa)、佘甫磋夫(IgorSheazoff)、苏石林(VladimirShushlin)等教授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并招收俄国、法国、美国、匈牙利的外籍学生。因此后来常常有人攻击萧友梅办学是要向巴黎音乐院看齐,把国立办成一所全盘西化的音乐学院。其实萧友梅先生的办学方针是非常重视民族音乐的。

  • 标签: 音乐教师 民族传统 抛弃 办学方针 萧友梅 专科学校
  • 简介:奖惩制度是国立音乐院-国立作为中国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拓荒牛”,开辟全新的由高等院校培养音乐专门人才道路的规范保障,这一制度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的学生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专 奖惩制度
  • 简介:1946年夏,国立从重庆迁回南京,校长为戏剧家余上沅。他早年留学美国,在戏剧界有一定的影响,故校中聘请的教师有曹禺、黄佐临、吴仞之、陈瘦竹、杨村彬等名作家与教授。校内民主空气一般说还是可以的,只是有一些从国民党青年军复员的人,常趾高气扬,凌驾于学员之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中的两个阵营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我与刘谟琮、杨、杨顺仁、龙斯犹等同学在一个宿舍,我们这些人在生活中较接近,对时局和社会问题及校内情况谈论较多,最后终于引出一个共同的议题,就是组织一个自己的团体。发起人中,还有黄德恩、周西、栾仁福等同学。它的宗旨是联络同学间的感情,探讨文艺方向与理论,

  • 标签: 文艺研究 国立剧专 学生自治会 文研会 大专院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简介:【摘要】在抗战最酷烈的1939年,偏僻的西南小镇江安迎来了现代中国第一所国家主办的高等戏剧学府--国立戏剧学校(该校于1940年6月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下统称国立),学校原址在南京,抗战爆发后,一度迁至长沙,后迁到重庆北碚,为躲避日寇空袭辗转而至江安,在江安一呆就是六年.六年里,国立不仅为中国现代脱颖而出的戏剧精英们提供了一个继续创作的安静的庇难之地,而且在艰难的岁月里,继续探索戏剧教育之路,为抗战输送了大批戏剧人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在建国后成为才华出众的优秀艺术家,如:谢晋、刘厚生、张雁、瞿希贤、田广才、石联星、陈怀恺、李累等.江安接纳了,也回报了江安,抗战时期专在江安开展了大量演剧活动,以戏剧作为武器,宣传抗日,启迪地方民智,给江安这个闭塞落后的小县城带来了文明的风气.回顾国立专在江安的戏剧活动,以下这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 标签: 专在江安 剧专在 戏剧活动
  • 简介:川南丘林地带有一座小城,早在汉代便有了“城”的雏形和它的五脏六腑,那时候人们叫它江阳,而不是江安。“江安”是后来隋文帝时改名而来的。在中国众多被千年的腥风血雨侵蚀而余生的古城中,这座紧挨浩淼的长江边上的小城实在并不起眼的。

  • 标签: 文庙 隋文帝 小城 川南
  • 简介:陈洪于1937年8月应萧友梅之邀赴沪担任国立专任教员兼教务主任,后又任“私立上海音乐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在3年多的时间里,襄助萧友梅在战争形势下艰难办学,为国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陈洪 萧友梅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音乐教育史 校史
  • 简介:作者阐述了对“海派文化”与“海派音乐文化”的理解,并认为对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对与其所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研究联系起来,更没有成为方兴未艾的“上海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 标签: 海派音乐文化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专
  • 简介:文章作者从个人体验和批评诠释的视角讨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时期的中国钢琴代表性作曲家及作品(主要涉及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丁善德的《序曲三首》与《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既着眼于音乐创作的历史价值和影响,也对具体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和音乐特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分析。

  • 标签: 中国钢琴音乐 经典化建构 艺术批评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贺绿汀
  • 简介:<正>我与萧友梅先生共事从1937年8月起至1940年12月止。这段时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抗战初期”。《音乐研究》和《音乐艺术》编辑部要我写这段史料,史料贵在客观与真实,但我手头几乎完全没有当时的资料,现在只能搜索枯肠,点点滴滴地回忆出来,遗误在所难免,也难免有主观成分,务请同志们加以谅解和给予指正。

  • 标签: 萧友梅 抗战初期 教师 上海租界 音乐研究 法租界
  • 简介:廖辅叔先生的百年诞辰,适逢上海音乐学院的80周年校庆,使我不由得要将这两个日子联系起来思索。我想说,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后来小子们不要忘了:廖辅叔先生是我们这所中国最早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在起步时期是怎样艰难创业的一位历史见证人。

  •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 历史见证人 百年诞辰 创业 纪念 独立建制
  • 简介:中国戏剧电视创作函授中心页面授教学二十天周光93届创作课A班学员的面授教学结束了。二十天的面授活动始终是火热的。8月1日至20日,天气是火热的。在这个季节里,来京学员们求知的心情更是火热的。此次参加面授的学员绝大部分是自费学习,他们中最远的来自海...

  • 标签: 电视剧创作 面授教学 孟繁树 中国剧协 王育生 编辑老师
  • 简介:暖暖的人民大会堂外小雪纷飞,寒风微微你我擦肩而过就那一瞬彼此疾闪而过的眼光

  • 标签: 张国立 印象 人民大会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朱英在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任教期间,培养了丁善德、谭小麟、陈恭则、杨大钧、樊伯炎、程午嘉等一批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成了将琵琶引入高等专业音乐学府的重要奠基人。

  • 标签: 朱英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专 国乐教育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典礼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全国音乐书籍及曲目,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标签: 重庆北碚 礼乐文化 音乐教育
  • 简介:要写张国立真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容易在可写的事儿不少,这些年正是他大红大紫的时候,《康熙微服私访记》三部曲在东南亚热播,有人封他“千古第一皇帝小生”;新近上映的《铁嘴铜牙纪晓岚》又成了几个城市收视率之冠;去年偶尔客串了一把婚外恋的中年男人,就那窝囊劲儿还在某国际电影节混了个最佳男主角;而他和妻子邓婕更是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做了现代版经典注释。可难也难在这儿,毕竟张国立这名字不新鲜,你要再回头看看《编辑部的故事》,就知道这哥们不容易,也是跟人鞍前马后一路屁颠屁颠过来的;再加上张国立还有个不好和媒体打交道的特点,所以心里知道张国立是老百姓的最爱,也迟迟找不到机会对他痛下“写”手。终于等到了去北京专访张国立的机会,没想到老爸老妈比我还激动:“你可得认真对待啊”老爸语重心长。这才想起每晚黄金时段,他老人家守在电视机旁一直在等的就是张国立。北京怀柔飞腾影视基地门口,我拨响了张国立的手机,那头的声音挺鲁莽:“在哪儿呢好,就在那儿等着,我叫人来接你”两分钟后,来人将我接进了基地,此前,刚有两个记者吃了闭门羹。“关于《我这一辈子》,我什么也不想谈。”张国立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就是破例进了基地,我仍旧惴惴不安。好在马上...

  • 标签: 张国立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