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眩晕在耳鼻喉科、神经科以及急诊室是很常见的病症,但是通常很难鉴别眩晕是外周还是中枢的。作了一个回顾研究,这些患者都是经过神经科检查发现是外周前庭眩晕而到了其他科室,然后又被最后确诊为脑梗死。分析11例被误诊患者,均进行神经科查体以及头颅CT扫描未发现异常病灶。但均有眼震,2例患者伴有听力损害症状。平均延误诊断时间为(4.0±2.3)天,所以,严格的耳科学查体及神经科查体是必须的,因为,缺血性脑梗死在早期不易被头颅CT所识别,建议当眩晕治疗效果不佳时,头颅磁共振检查必须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完成。

  • 标签: 周围性前庭病 脑梗死 水平头部运动试验 眼震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前庭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VM)患者的前庭功能,探寻该疾病的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7例确诊为前庭偏头痛的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冷热试验(calorictest)、摇头试验(head-shakingnystagmus,HNS)、速度阶梯试验及颈肌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s,cVEMP)检查,对两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及速度阶梯试验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对100dB的短音刺激情况下cVEMP不对称进行分析。结果前庭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VM患者中,有11例(29.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4例(37.8%)出现摇头试验异常,7例(18.9%)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3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6.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例(3.3%)出现摇头试验异常,无患者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总体而言,28例(76%)VM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摇头试验,其次是冷热试验和速度阶梯试验。前庭偏头痛患者的cVEMP异常率(21.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6%的前庭偏头痛患者被发现存在前庭功能异常,在冷热试验的基础上加用摇头试验和旋转试验,可以提高VM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前庭偏头痛患者显示的cVEMP结果,反映了球囊功能的异常及VM患者在球囊-颈反射通路上有所损害。前庭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异常。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眩晕 前庭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周围神经治疗过程中给予周围神经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62例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1:1方法分成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周围神经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体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疼痛状况、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体有效率90.32%比对照组64.52%更高(P<0.05)。 两组治疗后DN4评分比同组治疗前更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同组治疗前更快,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能够提高糖尿周围神经的临床效果,减轻神经疼痛程度,提升神经传导速度。

  • 标签: 周围神经减压术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神经性疼痛状况 神经传导速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发病率高、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空肠弯曲菌(CJ)相关的轴索性自身免疫周围神经的动物模型。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I组以CJ脂多糖(CJLPS)、II组以CJLPS和锁眼形嘁血蓝蛋白(keyholelimpethemocyanin,KLH)、Ⅲ组以KLH免疫,进行临床表现观察和坐骨神经病理学检查。结果I组和Ⅲ组中没有动物临床发病。II组中60%(6/10)的动物出现了肌肉无力表现。病理学检查I组神经原纤维异常率14.3%(57/400),II组神经原纤维率达17.3%(69/400),均明显高于Ⅲ组(X2=44.815,P<0.01;X2=58.394,P<0.01)。I组与II组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轴索变性,二者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CJLPS+KLH免疫大鼠诱发出了发病率较高、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CJ相关的轴索性自身免疫周围神经的动物模型。

  • 标签: 弯曲菌 空肠 周围神经病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VEMPs)是否可用于肯尼迪(KD)脑干受累评估。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KD患者20例(KD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0名(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三种类型VEMPs,包括胸锁乳突肌(SCMM)记录的 c-VEMP,参数p13、n23;咬肌记录的m-VEMP,参数p11;下斜肌记录的o-VEMP,参数n10、p15;记录各波的潜伏期,c-VEMP波间期、两侧差,校正波幅及波幅非对称比;同时行双侧SCMM针极肌电图检测;并使用脊髓和球部肌肉萎缩功能评定量表(SBMAFRS)评估。结果KD组患者c-VEMP的p13潜伏期[(15.5±1.4)ms]和n23潜伏期[(25.5±1.4)ms]均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13.3±0.9)ms,(22.5±1.0)ms](均P<0.05);双侧P13差值[(2.3±0.6)m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者c-、m-、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75%(15/20),30%(6/20),20%(4/20)。KD患者c-VEMP潜伏期与病程呈正相关(左:r=0.715、0.695,右:r=0.708、0.715,均P<0.05);与SBMAFRS评分呈负相关(左:r=-0.701,-0.694,右:r=-0.644,-0.685,均P<0.05)。KD组SCMM针极肌电图的异常率:安静状态下出现自发电位者15%(3/20)、大力收缩募集单纯相者45%(9/20)。结论c-VEMP的潜伏期是检测KD球部功能受累的敏感工具,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o-VEMP和m-VEMP的损伤表明部分KD患者出现上脑干受累。

  • 标签: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肯尼迪病 胸锁乳突肌 SBMAFRS评分 脑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在治疗糖尿下肢周围神经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治疗及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5%,两组的疗效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在治疗糖尿下肢周围神经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 糖尿病 下肢周围神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周围神经减压术对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1年06月在我院行周围神经减压术的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16例,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一周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治疗有效率高达100%。结论行神经减压术,是治疗糖尿周围神经病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减压术 糖尿病 周围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韦尼克脑(WE)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中心的WE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学评估,治疗前除完善头颅磁共振、血清硫胺素水平检查外,并完成视频头脉冲检查(vHIT)、眼震视图检查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有饮食缺陷病史,其中8例酗酒。12例患者均有行走不稳,7例有头晕,8例出现振动幻视。有眼肌麻痹者6例,12例患者均可见凝视诱发眼震。12例患者在治疗前vHIT均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病理性扫视波,而垂直半规管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完善眼震视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其中3例伴有垂直眼震,扫视试验结果1例异常,平稳跟踪试验结果3例异常,视动试验结果1例异常,双温试验结果均存在异常。结论WE患者可出现vHIT异常及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类似前庭周围前庭中枢同时受损的特殊异常表现。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WE的诊断,适合于有营养障碍病史并出现头晕或行走不稳怀疑WE患者的筛查。

  • 标签: 韦尼克脑病 反射,前庭眼 硫胺素缺乏 头脉冲检查 眼震
  • 简介:前庭神经切断术(vestibularneurectomy)被广泛和有效的应用于治疗梅尼埃导致的顽固眩晕以及其他一些经药物或保守手术治疗无效的耳源眩晕。前庭神经切断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对于85%~99%梅尼埃病患者而言,可以在消除眩晕的同时保存听力,从而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庭神经切断术 保守手术治疗 梅尼埃病 耳源性眩晕 顽固性眩晕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创建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分级的方式,探讨梅尼埃听力分期与临床意义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院确认为单侧梅尼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够象,所有患者分别完成CVEMP、VHIT、OVEMP、纯音测听与冷热测试检查。VHIT与冷热测试的结果其中一项异常可作为半规管功能异常;OVEMP结果异常作为椭圆囊功能异常;CVENP结时异常作为球囊功能异常。半规管功能、椭圆囊、球囊功能正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Ⅰ级,半规管功能、椭圆囊、球囊功能其中一项异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Ⅱ级,两项异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Ⅲ级,三项全部异常患者视为前庭功能 Ⅳ级。结果 Ⅰ期患者14例、Ⅱ期患者14例、Ⅲ期患者56例、Ⅳ期患者18例。患耳平均PTA是(50.28±20.64)dB HL。前庭功能测试结果显示CVEMP正常患者38例、异常患者64例,异常率分别是53.33%,其中Ⅰ、Ⅱ、Ⅲ、Ⅳ期的异常率分别是42.85%、64.28%、54.28%、72.22%;OVEMP 26例正常患者,76例异常患者,异常率为63.33%,其中Ⅰ、Ⅱ、Ⅲ、Ⅳ期的异常率分别是50.00%、50.00%、16.07%、83.33%。VHIT正常患者68例、异常患者32例,异常率分别是26.66%,其中Ⅰ、Ⅱ、Ⅲ、Ⅳ期 的异常率分别是7.14%、28.57%、28.57%、61.11%。冷热试验正常患者48例、异常患者54例,异常率分别是45.00%,其中Ⅰ、Ⅱ、Ⅲ、Ⅳ期的异常率分别是 21.42%、21.42%、53.57%、100%;据前庭功能分级,120例患者中Ⅰ级11例、Ⅱ级35例、Ⅲ级49例、Ⅳ级25例。其中Ⅰ期16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Ⅰ级5例(31.25%)、Ⅱ级6例(37.50%)、 Ⅲ级4例(25.00%)、Ⅳ级1例(6.25%)。Ⅱ期16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Ⅰ级4例(25.00%)、Ⅱ级5例(31.25%)、Ⅲ级4例(25.00%)、Ⅳ级3例(18.75%)。Ⅲ期56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Ⅰ级2例(3.57%)、Ⅱ级14例(25.00%)、Ⅲ 级28例(50.00%)、Ⅳ级12例(21.42%)。Ⅳ期21例患者中前庭功能Ⅱ级5例(23.80%)、Ⅲ级5例(23.80%)、 Ⅳ级11例(52.38%)。 结论梅尼埃病患者跟随病程时长的发展,半规管功能与白玻钢化石器功能测试异常率会渐渐增加。透过对半规管低频椭圆囊、球囊与高频功能的细致化检测,对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做出精细标准的评估。前庭功能与听力分布的一致评估能反应出患者病症的发展情况,还能对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术后康复的评判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前庭功能 梅尼埃病 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痛糖尿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DPN)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例PDPN患者,按DELLON术式行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随访0.5~1年。术前及术后0.5年均行肌电图检查及VAS疼痛评分,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DPN患者行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后0.5年,肌电图检查所松解神经,显示所检测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术后VAS评分(4.6±1.8)分,较术前(8.3±2.6)明显减低(P<0.05)。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对PDPN有良好治疗效果,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有效避免医源性神经损伤。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作为明确诊断及评价手术疗效的客观依据。

  • 标签: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显微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周围病变。方法用中西医方法诊断辩证。激光疗法可缩短病程,但易反复,又受其适应症的限制,视网膜脱落等重症仍需手术治疗。中医证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用中药(内服、外用)推拿、针灸以滋阴益肾、活血通经、调气养肝。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周围炎可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周围炎,可改善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整体诊治 糖尿病性视网膜周围病
  • 简介:其中真性眩晕9例,对11例老年人前庭神经炎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一般认为前庭神经炎主要是眩晕而无听力丧失

  • 标签: 前庭神经炎 老年性前庭
  • 简介:【摘要】目的: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研究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159例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眩晕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80例患者,施行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79例患者,行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cy、hs-CRP以及血小板聚集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cy、hs-CRP以及血小板聚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眩晕在缓解眩晕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法复位 氟桂利嗪 半规管耳石症 前庭周围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研究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的疗效优势。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159例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眩晕患者,以随机抽签方法加以分组,其中对照组纳入80例患者,施行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同样纳入79例患者,行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随机并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cy、hs-CRP以及血小板聚集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cy、hs-CRP以及血小板聚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半规管耳石症致前庭周围眩晕在缓解眩晕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手法复位 氟桂利嗪 半规管耳石症 前庭周围性眩晕
  • 简介:前庭诱发肌源电位(ocular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oVEMP)是起源于椭圆囊的能够客观反映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与眼震电图和颈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用于眩晕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评价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 标签: 前庭上神经 椭圆囊 前庭-眼反射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在治疗前庭偏头痛患者时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前庭偏头痛患者开展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有效率和3个月内头晕发作情况(头晕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00%,P<0.05;治疗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头晕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前庭偏头痛患者时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前庭康复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对患者的头晕状况改善较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 前庭康复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FC1(replication factor C subunit 1)基因突变导致伴周围神经前庭反射消失的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CANVAS)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1例CANVAS患者。从患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详细的共济失调相关遗传学检测。检索文献中已报道的RFC1基因变异导致的CANVAS,总结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者为51岁女性,主要表现为进行加重的步态不稳,结合辅助检查符合CANVAS临床诊断。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除外已报道的其他遗传共济失调变异,同时完善RFC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双等位基因致病变异结构(AAGGG)exp重复扩增。检索国内外报道RFC1基因变异导致CANVAS的文献共14篇,整体CANVAS患者RFC1基因变异率为68%~100%,散发及家族CANVAS患者中RFC1基因变异率不同,该基因变异具有种族差异。结论成人起的晚发型共济失调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联合电生理及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CANVAS的识别,RFC1基因检测对于该病诊断有重要意义。本例CANVAS患者扩大了我国共济失调的疾病谱,证实了RFC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群共济失调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脑共济失调 反射,前庭眼 周围神经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RFC1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