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环缺血眩晕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环缺血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收治32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采用降血脂、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3例。结论采用天麻素注射液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循环缺血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天麻素注射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缺血眩晕护理的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采取传统的西药疗法,观察组32例在传统西药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几率较低,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护理中增加中医辨证护理疗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并且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辨证护理 传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循环缺血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0例,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0%、94.00%明显高于传统组40.00%、70.00%,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与应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眩晕宁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及药效经济学价值。方法:治疗组110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共3组,每组110例,分别采用复方丹参片、西比灵、尼莫地平治疗(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除外脑梗死、出血及肿瘤所致的眩晕)。60天观察几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眩晕宁组能显著改善眩晕症状,总有效率眩晕宁治疗组为87.27%(96/110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为68.18%(75/110例),西比灵片对照组为74.55%(82/110例),尼莫地平片对照组为79.09%(87/110例)。结论:眩晕宁可有效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药效经济学价值显著,是治疗循环缺血眩晕长期服用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药效经济学
  • 简介:摘要西医学观点认为,针对临床收治的循环缺血病例,实际上为一种非正常的相对缺血状态,但不管是对病例实施影像学检查或是分析其临床表现,均无法对此状态进行有效界定,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中医将本病引发的眩晕归属于“眩晕证”等范畴,以“风、火、痰、瘀、虚”为病机,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给予中药行辨证论治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本文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展开分析,并总结临床辨证辨治情况,包括气虚血瘀型、痰瘀交阻型、风阳上扰型、肾精亏虚型等,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也。循环缺血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为痰瘀互结、风痰互扰。本文从脾胃着手,探寻其与循环缺血眩晕的关系,以期为循环缺血眩晕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 标签: 脾胃 眩晕 后循环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药氧应用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药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对比有差距(P<0.05)。结论中药药氧治疗方法应用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循环缺血情况,改善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药氧 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共6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选用天麻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56%(P<0.05)。治疗1周及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的Vm均较之前有明显加快(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PI虽然比治疗前均所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循环缺血眩晕,可以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促进病情恢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地尔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中医药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量: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有相同数量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之后评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情况:研究组的血流速度更快(P<0.05);分析组间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评分更低(P<0.05);分析组间临床效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对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应用中医药予以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十分显著。

  • 标签: 中医药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对照组给予镇静及抗眩晕治疗,治疗组中的50例患者给纳洛酮4mg及血塞通0.4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0%,对照组为42.0%。结论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循环缺血眩晕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纳洛酮 血塞通 后循环缺血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17.03月-2018.0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耳穴压豆治疗)。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更高(p值<0.05),两组不良反应都比较低(p值>0.05)。结论循环缺血眩晕采用耳穴压豆疗法效果可靠。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循环缺血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静并治疗法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90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平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人,其中观察组接受动静并治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随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观察组恢复人数40,人,总有效率是88.9%,对照组中显效30人,总有效率是66.7%,由此看见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并治疗法在治疗循环缺血眩晕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动静并治疗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时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的治疗价值。方法:此次试验区间2020年8月023年8月,将32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纳入此次研究范围,电脑随机取数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针灸治疗),另外16例列为观察组(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使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的DHI、Berg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也能更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可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天麻钩藤饮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灸治疗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因循环缺血眩晕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共47例。所有入组病人入院两组患者均按照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银杏蜜环口服溶液,3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DARS评分的变化。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经治疗,两组病人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组患者DA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结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治疗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改善眩晕的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椎基底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hs-CRP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两组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在改善脑部供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治疗循环缺血眩晕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血流状况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后循环缺血眩晕蛭龙活血通瘀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