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发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期间儿童发热门诊就诊的312例急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热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发热A组(发热持续时间<12h)、发热B组(12h≤发热持续时间<24h)、发热C组(发热持续时间≥24h)。对三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RP值升高的人数比例及升高的幅度进行比较,以分析不同发热持续时间患儿的各个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相差不大,经SPSS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上升幅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值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有差别,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CRP值上升的比例增加,经SPSS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值的上升幅度未见明显增加,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院就诊的急性发热患儿,为初步筛查是否为细菌感染,可以不考虑发热持续时间给予血常规及CRP检查,但CRP在出现症状12小时后检测更有意义。

  • 标签: []儿童 感染 发热 血常规 CRP
  • 简介:【 摘要】目的 : 探究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 方法 : 对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例资料展开研究调查,从中抽选中符合诊断标准的 130 例,分析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征 。 结果: 130 例患者进行诊断检查后,最终确诊病因者共 121 例,其中肺结核 22 例,病毒细菌感染 53 例,伤寒感染 7 例,红斑狼疮 8 例 ,血管炎 11 例,恶性肿瘤 15 例,其他疾病 5 例, 其中感染疾病和肺结核患者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非老年人群,对比差异 P<0.05。 结论 : 针对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通过临床进一步诊断检查,能准确分析其病因和临床发病特征

  • 标签: 不明原因 发热 病因分布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为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57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的病因构成、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性期的炎症因子水平等临床资料行病例对照分析。依据疾病种类分为感染性疾病组(简称感染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组(简称非感染组)、肿瘤性疾病组(简称肿瘤组)和其他疾病组(简称其他组)。依据年龄分为<1岁组,1~<3岁组、3~<6岁组、6~<12岁组及12~<18岁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χ²检验。结果357例患儿中男217例、女140例,就诊年龄5.1(2.0,9.3)岁,起病年龄3.9(1.3,9.2)岁,确诊时间94(66,213)d,住院时间8(6,14)d。感染组163例(45.7%)、非感染组133例(37.2%)、肿瘤组21例(5.9%),其他组40例(11.2%),4组间起病年龄差异有统计意义(H=94.01,P<0.01),非感染组起病年龄均分别大于感染组、肿瘤组、其他组[9.8(3.6,11.5)比3.0(1.2,7.0)、2.3(1.0,5.2)、0.9(0.5,1.8)岁,U=41.30、15.94、37.08,均P<0.01],感染组起病年龄大于其他组(U=17.64,P<0.01)。感染组男童多于女童[106例(65.0%)比57例(35.0%),χ²=14.73,P<0.01]。对103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感染组(40例)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分别低于肿瘤组(6例)和非感组(57例)[9(2,38)比89(64,599)、25(8,78)ng/L,U=51.05、15.70,均 P<0.05],而白细胞介素2、4、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干扰素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岁组和3~<6岁组感染性疾病分别占同年龄层的51.3%(59/115)和57.1%(40/70),6~<12岁组和12~<18岁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分别占同年龄层的55.6%(65/117)和72.4%(21/29)。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主要病因,且男童较女童更易患感染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比例逐渐上升,成为6岁以上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首要病因。

  • 标签: 儿童 发热,原因不明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的临床和社会特征。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98例急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病因种类和临床检验结果。结果98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1.041,其中<16岁者20例,16~60岁者62例,>60岁者16例。以16~60岁的青壮年患者较多见。98例急诊发热患者经诊断为感染性疾病78例,其中呼吸道感染25例、泌尿系统感染31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甲型副伤寒5例、败血症5例。非感染性疾病20例,其中成人斯蒂尔病5例、急性甲状腺炎1例、药物热3例、恶性肿瘤11例。结论急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以青壮年较多见,感染性疾病是主要的发热原因,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急诊 发热原因待查 临床特征 社会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的特征及其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门诊发热患者共计68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划分成参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退热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存在明显区别,具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门诊 发热原因 临床特征 护理办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冒发热患儿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于我院感冒发热患儿中随机抽取60例,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0例,综合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和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咳嗽(4.76±0.58)d,发热(2.10±0.29)d,流涕(4.53±0.48)d,咽痛(4.05±0.31)d。观察组患儿咳嗽(3.12±0.41)d,发热(1.45±0.26)d,流涕(3.24±0.62)d,咽痛(2.86±0.45)d。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30例(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3例(76.67%)。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感冒发热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加快患儿康复速度,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较高推广意义。

  • 标签: 感冒发热 患儿 临床特征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发热及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住院治疗的63例重症药疹患者的发热及DILI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63例重症药疹患者中,54例出现发热,低、中、高热/超高热者各占约1/3,16例高热/超高热者(16/17)发生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HS)。45例热型为不规则热;51例热程1 ~ 14 d;不同临床类型药疹患者间热度及热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303、0.719);92.59%的患者皮疹早于发热或与发热同时出现。11例患者出现DILI,入院时肝细胞损伤型8例,其中DHS 5例、SJS 2例、TEN 1例;6例伴有发热,低、中、高热均可见,热程(7.33 ± 4.97)d,均为1级肝损伤;出院时复查肝功能5例痊愈,1例好转,1例演变为混合型,1例自动出院未复查肝功能。另3例DILI为胆汁淤积型,均为DHS患者,皆伴有高热或超高热,热程(8.33 ± 3.51)d,其中1例为4级肝损伤(急性肝衰竭);出院时肝功能均好转。结论重症药疹热型多样,不规则热多见,热程多≤ 2周;皮疹常早于发热或与其同时出现。DILI多合并发热,以肝细胞损伤型更为多见,恢复较快,而胆汁淤积型临床症状重,病程长,好发于DHS。

  • 标签: 药疹 药物性肝损伤 发热 重症药疹 胆汁淤积型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重症监护室(ICU)组和非ICU组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差异,筛选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到12月在济南市某医院经实验室确诊的69例SFT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ICU和非ICU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价值较大的预测指标。结果与非ICU组相比,ICU组SFTS患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谷氨酸脱氢酶(GDH)、腺苷脱氨酶(ADA)、胱抑素C(Cys C)、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更高(W=530.0,P=0.003;W=496.5,P=0.015;W=496.0,P=0.015;W=535.5,P=0.002;W=545.5,P=0.001;W=498.5,P=0.013;W=537.0,P=0.002;W=523.0,P=0.004;W=512.0,P=0.007;W=502.0,P=0.012;W=486.0,P=0.023;W=509.0,P=0.008;W=541.0,P=0.002),而血小板计数(PLT)、间接胆红素(IBIL)、白球比(A/G)、前白蛋白(PAL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更低(W=199.0,P=0.024;W=175.5.5,P=0.009;t=-2.9,P=0.004;W=209.5,P=0.036;t=-3.0,P=0.004)。ROC结果显示,AL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80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679~0.929)]和LDH[AUC=0.805,95%CI(0.680~0.930)]预测重症风险价值较高。结论SFTS患者肝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异常提示患者有病情加重风险,其中ALP和LDH水平预测重症风险价值较高,提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具有上述症状患者的监测。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征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对临床特征与护理管理策略进行探析。方法本文研究收录在2018年6月-2019年8月,在该时间段抽选86例发热原因待查患者资料进行探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以及护理管理策略,探究发热原因、护理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临床确诊,发热原因主要分布在感染性疾病(75例)上呼吸道感染(54例)、登革热(10例)、肺结核病(6例)、泌尿系统感染(5例);非感染疾病(11例)寄生虫性疾病(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及其他肿瘤(5例),在专业护理之后,患者的体温均恢复正常,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在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中,发病原因中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为主,想要充分掌握患者的发病原因,需要对患者临床特征加强分析,并落实相应的护理干预路径,有效的提高临床治愈率。

  • 标签: 门诊发热原因 待查患者 临床特征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某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并通过建立数据库予以分析。结果:2018年某省共计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60例,死亡12例,致死率最高的为老年人群。结论:应当加强疾病相关宣传,做好户外活动防护措施。

  • 标签: 肠炎沙门菌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经过积极护理,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结论: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的发热原因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中脓毒症较为常见,在非感染性疾病中以斯蒂尔病最常见,临床中通过积极护理,可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门诊发热原因待查 临床特征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儿童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儿童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伴随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等。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正确诊断和治疗是确保儿童迅速康复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当今处于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产超广谱酶和产诱导酶菌株逐渐增多、肿瘤化疗不断强化和脏器移植日趋频繁的时代,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以骨髓重度抑制为目标,骨髓移植预处理采取扫荡性化疗或/和总体照射,宿主的造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遭到严重毁损,继发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和宿主免疫机能减损的严重或致死性细菌或/和霉菌感染构成了新的挑战。现就发热性粒缺继发感染的特征及其治疗作如下综述。

  • 标签: 治疗 发热性 粒细胞缺乏 严重 患者 感染
  • 简介:《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创刊。在2008年6月20日,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对报社工作人员发表了一篇讲话,提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标签: 《人民日报》 文章 新闻宣传工作 正确舆论导向 1948年 2008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北京市集中发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18—2019年流感流行季集中发热疫情资料,对疫情的规模、时间、场所、病原以及防控措施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北京市2018—2019年流感流行季,共报告集中发热疫情742起,85.64%由流感病毒导致。时间上呈现2个高峰。远郊区疫情的规模及罹患率均小于城区(P<0.05),托幼机构疫情的罹患率大于其他场所(P<0.01)。经实验室检测,疫情主要由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39.09%)、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21.82%)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20.17%)引起。不同型别流感病毒在不同场所和城郊的分布均不同(P<0.05)。疫情介入时间越早规模越小(r=0.35,P<0.01)。结论北京市集中发热疫情主要分布在小学及托幼机构,疫情的早期发现和处置可以降低疫情的规模。

  • 标签: 集中发热疫情 流感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聚集性发病 流行病学 密切接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方法,小儿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儿入院后,及时给子退热治疗,及时预防与控制患儿惊厥的出现,并对患儿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50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症状典型,临床诊断难度小大,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小儿热性惊厥 临床诊疗
  • 简介:摘要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率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率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率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 标签: 出血热,病毒性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治疗SFTS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所收录的SFTS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获取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等资料。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68篇,英文文献14篇,共有SFTS患者6 780例,死亡845例(12.46%)。SFTS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带,职业以农民多见(3 637例),发病季节多在夏季,发病高峰在每年5月至8月,1 434例患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21例出现人传人。出现发热[89.54%(6 071/6 780)]、乏力[79.75%(5 407/6 780)]、肌肉酸痛[46.31%(3 140/6 780)]、畏寒[33.92%(2 300/6 780)]等全身中毒症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重型患者的肌酸激酶[平均差(mean difference,MD)=500.4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80.51~620.28,P<0.01]和乳酸脱氢酶水平(MD=442.81,95%CI 152.85~732.78,P=0.003)均高于轻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死亡的风险增大(MD=8.19, 95%CI 4.03~12.36,P<0.01)。死亡患者的肌酸激酶(MD=530.92,95%CI 29.27~1 032.56,P=0.040)、乳酸脱氢酶(MD=609.28,95%CI 80.25~1 138.31,P=0.020)、尿素氮(MD=4.67,95%CI 3.05~6.30,P<0.01)和肌酐(MD=43.05,95%CI 23.49~62.62,P<0.01)均高于存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FTS患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血液系统、心、肝、肾功能损伤,病死率较高。临床医师应及时监测血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以便尽早发现心血管等系统并发症,及时治疗,减少肝脏和心脏的损伤,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χ²=13 185.21,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χ²=12 939.83,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χ²=115.70,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χ²=103.42,P<0.001)。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聚集性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