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研究显示,2炎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13等在特应性皮炎(AD)中起关键作用。Th2细胞及2细胞因子是2炎症反应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3条路径参与AD发病:加重皮肤屏障缺陷;激活和强化瘙痒反应;调节性T细胞(Treg)病理性重编程为Th2样Treg细胞,从而放大2炎症反应。本综述探讨2炎症与AD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为A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炎症 T淋巴细胞,调节性 生物制剂 2型炎症
  • 简介:摘要:本文就屋面工程防水特征分析、反应粘结防水卷材性能、优势、粘结特点、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质量要求、成品保护等对反应粘结防水卷材在房屋建筑屋面防水工程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 标签:
  • 简介:摘要变应性鼻炎的经典发病机制主要以Th1/Th2免疫细胞失衡所引起的变态反应为主。近年来,随着变应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对CD4+细胞引起的T淋巴细胞2变态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25、白细胞介素-3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引起Th2免疫应答的关键启动因子。固有免疫细胞可在多个细胞因子的刺激下产生Th2细胞因子产生超敏反应。本文从引起2免疫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变应性鼻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指导。

  • 标签: 鼻炎,变应性,常年性 免疫反应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对I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应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SARS-CoV-2的NSP1对IIFN产生的影响,构建NSP1表达质粒,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其蛋白表达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SP1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作用。构建NSP1突变体M1(K163AH164A)和M2(△161-180),验证突变位点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影响。结果NSP1显著抑制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I、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TANK结合激酶1、干扰素调节因子3、干扰素调节因子7诱导的下游IFN-β启动子的激活,并对IIFN通路的各关键分子的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NSP1 C端的KH基序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位点。结论SARS-CoV-2 NSP1能够拮抗宿主I干扰素免疫应答,实现病毒的天然免疫逃逸。

  • 标签: SARS-CoV-2 NSP1 I型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2糖尿病伴随牙周炎病人的检验中C反应蛋白的检验价值。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49例2糖尿病伴随牙周炎病人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49例单纯糖尿病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C反应蛋白临床指标进行检验对比。结果:对照组病人的C反应蛋白血清CRP水平与实验组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临床对比意义(P

  • 标签: C反应蛋白 慢性牙周炎 2型糖尿病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糖尿病住院患者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期间使用恩格列净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药品说明书指出的主要不良反应,就应用恩格列净后尿路感染、低血糖和低血压等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价,将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和可能者判定为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结果设定时段内应用恩格列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718例,男性517例,女性201例;年龄(59±12)岁;恩格列净剂量均为10 mg口服、1次/d,用药时间为(7±3)d;住院时间为(8±4)d。718例患者中有17例(2.4%)发生恩格列净相关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均为可能),其中发生尿路感染(均表现为无症状细菌尿)者11例(1.5%),低血糖4例(0.6%),低血压2例(0.3%)。发生不良反应的17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4.5%(9/201)比1.5%(8/517),χ2=5.376,P=0.020];发生尿路感染的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5%(7/201)比0.8%(4/517),χ2=7.040,P=0.008]。17例患者的病历中均未记载上述不良反应与恩格列净相关,也均未作为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结论2糖尿病住院患者恩格列净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路感染、低血糖和低血压,对女性患者尤应加强尿路感染的防范。临床医务人员对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待提高。

  • 标签: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2型 泌尿道感染 低血糖症 低血压 恩格列净
  • 简介:摘要患者男,65岁,因右面部红肿20 d,背部、双上肢散在丘疹10 d入院。发病前20 d曾因播散性带状疱疹住院治疗。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年。皮肤科检查:右面部眼睑以下区域、耳廓及外耳道弥漫性暗红色肿胀性斑块,触之有浸润感,原带状疱疹愈合后遗留散在褐色结痂,其间可见散在凹陷性瘢痕;颈后、背部及双上肢可见散在浸润性淡红色丘疹,绿豆至黄豆大小,表面较光滑。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可见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并含较多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CD68、CD20、CD79a、CD3、CD2、CD10、CD5、Bcl-2阳性、Ki-67散在阳性,CD23、细胞周期蛋白D1、Bcl-6、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CD21、CD35、髓过氧化物酶均阴性。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后肉芽肿性炎Wolf同位反应。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mg/d,皮损逐渐好转消退,随访4年未复发。

  • 标签: 带状疱疹 同位反应 肉芽肿性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VVS-CI)反应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诊断为VVS-CI的56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身长、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低BMI组(35例)和正常BMI组(21例)。比较2组间基础心率、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率、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反应时间、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阳性反应时间。对BMI与阳性反应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晕厥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基础心率、阳性反应时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8.5±15.3)次/min比(72.8±8.7)次/min,t=1.223,P=0.230;(44.0±13.9)次/min比(47.0±10.0)次/min;t=-0.664,P=0.511]。低BMI组较正常BMI组BHUT阳性反应患儿/SNHUT阳性反应患儿比率增高(27/8例比9/12例,χ2 =4.839,P=0.027)、BHUT阳性反应时间短[(13.1±4.6) min比(23.7±9.5) min,t=-2.691,P=0.023]。2组间SNHUT阳性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具有相关性(r=0.750,P=0.005)。正常BMI与BHUT阳性反应时间无相关性(r=0.316,P=0.217)。低BMI和正常BMI与SNHUT阳性反应时间均无相关性(r=0.177,P=0.431;r=0.021,P=0.940)。结论低BMI与儿童VVS-CI的BHUT阳性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低BMI儿童出现心脏抑制反应的时间较正常BMI儿童短。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抑制型 倾斜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阿卡波糖治疗2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5名2糖尿病患者,分为参照组(27名)和试验组(28名)。参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行阿卡波糖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展开分析。结果 试验组血糖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有显著改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阿卡波糖 2型糖尿病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2糖尿病病患实施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对其低血糖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文共计选取100例受试者,均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老年病患。以护理模式差异为依据进行分组,常规模式纳入对照组,50例,常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与健康宣教纳入研究组,50例。对比组间各项观察指标,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6%,较研究组的6%,明显更高(P<0.05);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较护理前均有了明显改善,且研究组较之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于老年2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结合健康宣教可降低低血糖风险,提高病患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护理干预 健康宣教 老年患者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结外鼻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74例经病理证实的结外鼻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生存分析及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Ⅰ期患者102例,Ⅱ期患者72例。2例患者接受单纯放疗,172例患者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全组总有效率为94.2%(164/174),其中完全缓解(CR)患者153例(87.9%)。5年总生存率(OS)为87.3%,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3.1%,5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91.9%。放化疗期间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口腔黏膜炎,≥3级骨髓抑制占62.1%,≥3级口腔黏膜炎占1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B症状及Ann Arbor分期Ⅱ期是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高龄和Ann Arbor分期Ⅱ期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放疗剂量≥50 Gy较低剂量组可显著提高总PFS,两组5年PFS分别为83.5%和76.5%(HR 0.374,95%CI 0.169~0.826,P=0.015)。结论早期NK/T细胞淋巴瘤经过放化疗综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标签: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放射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青光眼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我院就诊的白内障合并闭角青光眼患者中选取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探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视力等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青光眼的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视力等指标也提高不少,且患者治疗后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低危分化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前尿碘水平与最佳治疗反应(E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核医学科的甲状腺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的DTC患者432例[男124例、女308例,年龄(42.1±11.0)岁],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据尿碘水平将患者分成4组:G1组,尿碘<50 μg/L;G2组,50 μg/L≤尿碘<100 μg/L;G3组,100 μg/L≤尿碘<200 μg/L;G4组,尿碘≥200 μg/L。131I治疗剂量为3 700 MBq。评估患者6~8个月后的治疗反应:ER、不确切反应(IDR)、血清学疗效不满意(BIR)、影像学疗效不满意(SIR)。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患者组间差异,并计算G1~G4组与不同治疗反应间调整后的标化残差(残差)及Cramer′s V,以判断组间差异。将IDR、BIR、SIR等归为非ER(NER)组,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寻找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G1~G4组达ER者占比分别为51.9%(41/79)、64.9%(98/151)、53.8%(63/117)和30.6%(26/85),不同尿碘水平组ER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75,P<0.01),其中G4的占比明显低于其他3组(χ2值:7.695~25.697,均P<0.05),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072~3.667,均P>0.05)。ER、IDR、BIR、SIR组患者的尿碘水平分别为87.5(57.0,129.0)、97.0(55.7,211.5)、141.0(74.0,231.0)和148.0(68.5,221.0) μg/L(H=15.977,P=0.001),其中ER与SIR组尿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9,P=0.019)。尿碘水平与治疗反应间存在相关性(Cramer′s V=0.151,P=0.001);尿碘(≥200 μg/L)、性别、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可作为影响ER的独立因子(Wald值:4.029、7.185和56.301,均P<0.05)。结论在DTC术后的中低危患者中,当尿碘水平<200 μg/L时行131I治疗并不影响患者达到ER,而尿碘水平≥200 μg/L时患者需谨慎行131I治疗。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索非布韦治疗慢性丙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74例慢性丙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联合索非布韦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LT指标低于对照组, HCV—RNA指标阳性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索非布韦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高。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索非布韦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糖尿病患者应用药学干预对用药依从性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本单位的60例2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选择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就诊于本单位的60例2糖尿病患者,设为研究组,给予全程药学干预。组间对比用药依从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用药依从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干预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均有差异(P<0.05)。结论:药学干预对2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依从性均有积极影响。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依从性 2型糖尿病 药学干预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教学效果,以Reformatsky反应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预测、教学策略方法、互动环节、教学效果及教学实践等几方面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标签: []药物合成反应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在特应性皮炎(AD)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J和Rag1-/-小鼠为研究对象。C57BL/6J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两侧耳部连续14 d每日涂抹卡泊三醇(MC903)以制备AD样小鼠模型,对照组仅涂抹无水乙醇,第15天时收集小鼠外周血血清,处死小鼠后,取耳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摘取脾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和脾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皮肤中ILC2比例。Rag1-/-小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处理及评估同C57BL/6J小鼠,实验组小鼠在涂抹MC903前2 d开始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CD90.2拮抗ILC2功能,隔2 d 1次,共计7次,每次300 μg/150 μl,其他处理同模型组,第15天时收集小鼠外周血血清,处死小鼠后,取耳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皮肤中ILC2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结果模型组C57BL/6J小鼠耳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红肿、干燥、结痂,HE染色可见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IgE水平[(6751.016 ± 282.324)μg/L]高于对照组[(6387.038 ± 267.853)μg/L,P = 0.007),且皮肤白细胞介素(IL)-4、IL-13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05、0.012,< 0.001),而IL-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90),脾脏IL-4、IL-5和IL-1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 < 0.001),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8);模型组ILC2比例(5.604 ± 2.105)%较对照组(1.750 ± 1.104)%明显增高(P = 0.003)。在Rag1-/-小鼠中,模型组耳部皮肤也可见明显红肿、干燥、结痂,HE染色可见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模型组皮肤IL-4、IL-5、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和IL-3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10、0.043、0.034、0.007),而IL-13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74,0.697);模型组ILC2比例(5.165 ± 2.436)%高于对照组[(0.835 ± 0.578)%,P = 0.014];抗体拮抗Rag1-/-小鼠ILC2后,实验组小鼠皮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HE染色可见表皮增厚减轻,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而细胞因子表达分析显示,实验组IL-4、IL-5、IL-13、TSLP、IL-33水平与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ILC2参与了MC903诱导的AD样小鼠炎症反应,且该反应不依赖于适应性免疫。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Th2细胞 免疫,先天 白细胞介素类 干扰素γ 卡泊三醇 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 2型炎症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健康宣教联合面部护理对中重度寻常痤疮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纳入78例患者,时间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不同护理方式分组(每组39例),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健康宣教联合面部护理为试验组。以统计学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HAMA、生活质量评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HAMA、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面部护理对于该疾病患者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痤疮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面部护理 健康宣教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分化甲状腺癌术后I-131联合利可君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本次实验的对象是2019年5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分化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依照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I-131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I-131联合利可君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I-131与利可君联合用药的效果。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以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I-131 利可君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