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17—1935年的中苏关系曲折多变,两国贸易往来深受影响。1932年中苏复交后,为发展本国经济,两国都把签订贸易协定一事提上日程。1935年,两国在互换通商条约草案后交涉未果,这一草案在双方数轮谈判中被拖延,直到1939年6月16日才最终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条约迟迟无法签订的直接原因是两国间存在巨大利益冲突,两国在友好合作问题上政治态度均不明确。但时至1939年,国际局势变化与战争威胁使中苏关系进一步密切,两国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共同的国家安全危机面前化解了。条约的签订不仅促进了中苏经贸合作的发展、使中苏关系更趋密切,而且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

  • 标签: 中国 苏联 通商条约
  • 简介: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字前夕,宋子文将外交部长一职让予王世杰。王世杰明知会遭致国人唾骂,仍在条约上签字。有人说王世杰是民国的李鸿章,倒是江南为他说了一句公道话。──编者。(一)王世杰,字雪艇,湖北崇阳人。幼年好学深思,不喜嬉戏。清末,张之洞提倡新学,在武昌办学堂。王世杰12岁时考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成绩优异,为当时主持湖广学政的梁鼎芬所激赏。1910年,王入北洋大学。次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世杰辍学兼程南归,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参与守城。民国初年,王世杰与石蘅青等受命组设国民党鄂支部。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王世杰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获政治学硕士。1917年转法国巴黎大

  • 标签: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蒋介石 宋子文 外蒙古问题 斯大林 《雅尔塔协定》
  • 简介: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9页写道:“(1860年)10月,奕诉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笔者认为此处表述欠妥,因为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汉口和南京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错觉。1856年,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 标签: 《北京条约》 通商口岸 汉口 南京 开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简介: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在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条约全文虽不足1000字,但从酝酿到缔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时六个春秋),其间中日双方各自围内的政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谈判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也几经转换。

  • 标签: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关系史 法律形式 政治基础 全面发展
  • 简介:[摘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是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是该条约的签订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日缔约谈判是在中苏对抗,中美关系缓和的国际大背景下展开的。国际形势以及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断影响着谈判进程,最终在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双方于1978年5月恢复了一度中断的谈判,并于8月12日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签署对中日两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反霸条款 中日关系
  • 简介: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

  • 标签: 中苏友好 协定中苏 友好同盟
  • 简介:学术界一直认为,受《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关于“弃除领事裁判权”的内容的影响,清政府被迫屈从帝国主义的意志而进行了修订律法的活动。本文认为,“弃除领事裁判权”是中国提出的谈判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选择,并不体现帝国主义的意志。清廷的修律决策不是《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影响的结果。该项条款也不具有以往所认为的那种转折性的地位。

  • 标签: 《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清政府 领事裁判权 法律制度
  • 简介:一、为什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天,就得到苏联的承认,但是,苏联政府对新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的某些方针又持怀疑态度。伍修权回忆说:“过去我们不听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主意,斯大林就怀疑我国走‘南斯拉夫的道路’。我国的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了政府,苏联就怀疑我们会不会执行亲英美的路

  • 标签: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 斯大林 苏联政府 中国政府 共产国际
  • 简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 标签: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国东北 中国革命
  • 简介: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访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 标签: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重庆谈判 毛泽东
  • 简介:1995年俄国《远东问题》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米高扬秘密赴华使命(1949年1—2月)》的文章,作者列多夫斯基,现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文中披露了米高扬写给苏共中央的关于他1949年访问西柏坡时同毛泽东会谈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谈到,斯大林曾于1949年2月5日发给毛泽东这样一份电报,内容是:“随着中共执政,形势会发生根本变化。苏联政府作过决定,一旦同日本签订和约,继而美国撤离日本,它就废除这个不平等条约并把军队撤出旅顺口。但是,如果中共认为把苏军立即撤出旅顺口地区为好,那么苏联就准备实现中共的这个愿望”。《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5、6期转载了列多夫斯基的文章。文章中作者对斯大林电文中“废除这个不平等条约”作的注释认为,此处的“这个不平等条约”是指“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的友好同盟条约”。一些中国学者在引用这条材料时,也把它作为是斯大林曾经承认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并同意废除这个条约的证据,以此来说明斯大林后来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对待是否废除旧约的态度是出尔反尔的。笔者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认为,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废除这个不平等条...

  • 标签: 中苏友好 友好同盟 同盟条约
  • 简介:今年10月6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中国与东盟10+1峰会上,中国正式加入.这一重要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将对亚太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平解决争端,共同承担起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的责任;推动预防外交的开展,有利于在亚太地区建立冲突预防机制;促使亚太地区大国调整安全关系,更加强调相互依赖与合作;推动亚太安全合作朝合作安全的方向发展.

  • 标签: 中国 东盟国家 亚太安全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和平解决争端问题
  • 简介:《烟台条约》与北海通商口岸今昔──北海市委书记、市长杨基常访谈录△本刊记者杜朝由1996年3月18日,我按预约从南宁赴北海,专程采访了广西区党委副书记、北海市委书记、市长杨基常同志。我和杨市长相认识已有十年多了,1985年夏天,杨基常同志在柳州市任市...

  • 标签: 《烟台条约》 北海市 通商口岸 北海港 市委书记 乡镇企业
  • 简介:我嘛,是一个学习上爱偷懒的小女孩.每天作业还没做完就躲在屋里编绳子,不专心学习,妈妈说我有“多动症”:而爸爸呢,是一个成天在家里喷云吐雾的“烟鬼”,把我和妈妈呛得受不了。

  • 标签: 小学 作文 《父女条约》 毛伊莹
  • 简介:文章阐述了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后,在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前日本右翼势力的阻挠活动.在两国开始着手进行会谈的时候,日本国内及党内的右翼团体、亲台势力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百般阻挠,设置重重阻碍,致使谈判中断了三年之久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最终恢复了日中谈判,《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得以问世.

  • 标签: 右翼势力 亲台 国家利益
  • 简介:<正>主席国在此将《<欧洲联盟条约>和<欧洲共同体条约>的改革条约》完整文本提交给政府会议,该文本包含了会议记录以及经过向法律专家咨询而作出的最终文本的解释。主席国将于10月15日在卢森堡的各国外长会议上将该文本提交给政府会

  • 标签: 欧洲联盟 欧洲议会 欧洲法院 欧盟部长理事会 立法程序 外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