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花腔》以繁杂多变的叙述方式书写了小说形式的新范式。作品中各个历史叙述者由于叙述时代、立场、视角限定的差异构成一场历史叙述的狂欢,每个声音在对话中完成自己的叙述。超叙述者在援引多方史料探求历史真相,却在此意义上增加了历史叙述的不确定性,并将这一不确定性构建成文本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本文从叙述层次、叙述角度等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条理性、逻辑性的叙述学分析。

  • 标签: 叙述复调 历史真实 多层叙述 对话意识
  • 简介:“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 标签: 额尔古纳河 历史叙述 笔法 传奇 故事
  • 简介: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工具,历史教科书在清季开始登上教育和学术舞台。当时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对清朝历史叙述,大体是基于“本朝史”的书写框架;进入民国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虽然短时期内未做大的变动,但基于民国的共和立场书写清朝历史则成为教科书编者的共识,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发生巨变。本文从书写原则、书写策略等方面,以及民族、国家认同等视角,对清季民初之时历史教科书中的清史叙述进行分析,以期为历史学如何求真与致用,提供一个典型案例。进而思考这样的清史叙述如何影响甚至规范此后的清史研究脉络、走向等重要学术问题。

  • 标签: 清季民初 历史教科书 清史叙述
  • 简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对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艺术家们充满了创作激情。他们选择与时代相关的主题来描绘革命、人民、领袖,其中许多作品延续了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本文将主要通过"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中的部分历史题材画作,并结合历史记述、美术构图、色彩、政治象征、手势语言等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作品如何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政治的需求,关注画家的情感表达与作品的环境营造,揭示如何运用图像符号来传递信息,进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十月革命 油画 历史叙述 意向表达
  • 简介:摘要叙述角度主要是说故事由谁来讲,解决的是“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传统小说比较喜欢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它要求叙述者对小说所有的信息,比如线索、发展、结果,人物的心理、过去、未来等都一清二楚。小说发展到现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喜欢用有限视角写小说。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能让叙述者介入故事,甚至能将其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这样,有助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直观的感受表达出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其不足是受到了限制,超出了“我”的感知范围的内容便不清楚,给读者留下了猜度的空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文章,叙事者游离于故事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知道的比较多,但与读者有一定的隔阂,感情上不再亲切。

  • 标签: 小说 叙述角度 区分人称
  • 简介:作者:保罗·科布利译者:方小莉书名:叙述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ISBN:9787569004366叙述是人类储存知识和经验的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有人类的地方,便有叙述。人类持续不断讲述故事,将世界的各个侧面压缩进叙述形式,这似乎是讲故事与听故事的冲动使然,然而听故事与讲故事的自然冲动并不简单。

  • 标签: 叙述形式 科布 保罗 大学出版社 演变 认知世界
  • 简介:在婚丧习俗的叙述中,不少近代历史教科书追溯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习俗的历史渊源,尤其指明了某些重要习俗在历史上的起源,这样的叙述有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不过也有一些教科书在对婚丧习俗的叙述中存在部分“当代化”判断。当代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传统生活习俗的内容并不多,近代历史教科书中呈现的传统婚丧习俗对于当代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近代历史教科书 婚俗 葬礼 文化认同
  • 简介:在皇城相府我从未深究隐藏在皇城相府的历史有多深厚,而我正在时光的漩涡里寻求缤纷的过往。秋色中科甲鼎盛的相府透着沧桑。时光晃动着一轮明月,我站在这里,站在一束孤独的光里。我穿行在上花坊、高浮雕、紫云阡、状元桥的浮沉之上,感受历史的月圆与月缺。众多的影子无法隐匿,一个朝代与另一个朝代的盛世今朝,一部《康熙字典》的前尘与旧事,在此叙述的如此清晰。从一个伤口到一条缝隙,从一截历史到一次阅读,我们无需等到尘埃落定才能心领神会,对于它的肃穆不容我过于轻浮的评价。

  • 标签: 叙述 《康熙字典》 皇城相府 尘埃落定 历史 朝代
  • 简介:摘要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国家宝藏》刚播出第一期,便在业界和坊间形成了热议话题,且收获了几乎“零差评”的良好口碑。在各种优秀文化类节目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这档节目的出现再一次成功地提振了观众的兴趣和热情,耳目一新的创意、精致考究的制作、熠熠生辉的内核,令这档节目彰显出高端而又诚意的上佳品质。《国家宝藏》这部综艺巧妙地采用了类型融合的叙述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本文结合叙述学的文本分析相关理论,从分析的总体来看,该综艺的热播主要归功于生动睿智的语言,“限知、平视”的视角,“前世传奇、今生故事”交织的主题,详略得当的时空幅度,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等,这些都被观众所津津乐道。

  • 标签: 国家宝藏 叙述 语言
  • 简介:出自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历史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其对宋元战争历史叙述,由于强调作者道德观念的表达、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及作品的道德教化效果,从而呈现出简单化的倾向,不能给人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同样采用道德化叙述方式的《贾似道传》及其他史书,因为保存史料原初形式的倾向,使得其对历史叙述,呈现了历史复杂、立体的一面,弥补了道德化叙述所造成的简单化缺陷。这也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宋元战争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贾似道 道德化叙述 简单化
  • 简介:【命题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注重把文学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阅读材料选自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它带有传记特点,更像一篇史传类小说。第6题为:“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标签: 文学作品 历史文化 文本阅读 穿插 交织 解读
  • 简介:摘要纵观当下的电视综艺生态,“慢”热潮的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7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的经营体验类观察真人秀节目《亲爱的客栈》,节目通过真、善、美本身的魅力去拨动大众的心意之弦,给观众以充实而非肤浅的愉悦,从而广受好评。本文简要分析“慢”真人秀的发展,结合叙述学理论,分析《亲爱的客栈》叙述视角,以期梳理出节目成功背后的规律性因素。

  • 标签: 慢综艺 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 简介:摘要《洪武京城图志》中正文对276个地理元素的叙述顺序、空间指引和9幅地图中这些元素的描绘、分层和显隐共同组成了该图志的叙述结构。解析其三层叙述结构并简要讨论以其推导当时民众城市认知的可能途径。

  • 标签: 《洪武京城图志》 叙述结构 城市认知
  • 简介:童话小说是探寻可能世界叙述的重要文学体裁,其文本世界的时空结构经常表现为多层叙述空间和多维叙述时间。现代小说的空间结构艺术,如嵌套式、链条式、梦境模式等,都为拓宽童话小说空间提供了形式动力,童话叙述也通过采用预述和倒述的不同手法丰富了时间想象。但童话叙述的时空想象又常因空间跨层、逻辑悖论等溢出到不可能世界,甚至落入不可信。因此,童话小说的时空想象有一个边界,逻辑真实就是这种想象的最后边界。逻辑真实不仅是可能世界时空概念和范畴形成的依据,也是童话小说认知接受的规律。童话小说的创作与接受包含成人、儿童等不同主体,逻辑真实的规约保障了这种文学活动的成功。

  • 标签: 童话 多层叙述空间 多维叙述时间 不可能世界 逻辑真实
  • 简介:反讽叙述,是指一个叙述文本被解释出两个相互冲突的意义。叙述文本包含隐舍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等多个主体,他们在认知、道德一价值和审美这三个轴上的距离是反讽形成的重要机制。反讽叙述的主要类型有:第一,叙述者与隐含作者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二,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三,叙述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四,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五,复调与反讽。

  • 标签: 叙述 主体 隐舍作者 距离 反讽
  • 简介:文本的时间向度是影响叙述体裁风格和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使时间因素被压缩变形,进而作用在体裁风格上。受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影响较为显著的是电影,它在记录类体裁与演示类体裁两者间游移,或趋同于一端。不论呈现出何种运动趋势,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二者始终会共同作用于体裁的特征,而体裁特征又反过来说明时间指向性的变化与媒介的属性作用。由此,本文将先从电影叙述文本的时间向度出发,来考察时间-媒介技术对电影体裁特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时间向度 演示性叙述 电影体裁
  • 简介: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处女作,恩主,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梦境叙述,学界也倾向于以此为切入点,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并形成一种“反对阐释”的定见,然而,以修辞叙事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发现,作品中的叙述者并不非常可靠,文本中存在两类不可靠性,其中,契约型不可靠性支持了审美的解读,读者因此很容易掉进阐释的陷阱。而疏远型不可靠性则构成了对叙述者的反讽,揭示了“恩主”的真面目,对不可靠叙述的分析有助于读者体味作品复杂而丰富的主题意义:作品既表达了追求形式美学的诉求,同时又对陷入形式极端、视审美为自我救赎唯一出路的行为进行暗讽与否定。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不可靠叙述 契约型不可靠 疏远型不可靠
  • 简介:基于对小说《白鹿原》作者运用的叙述语言研究,首先分析了叙述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了小说文章中所运用的叙述语言,主要包括了:虚实双线、缝连缜密的叙述圈套还有叙述句式。然后结合以上,进一步去了解读者怎么样更有兴趣去阅读《白鹿原》这部小说,从而去进一步分析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和探究作者表达的其中意蕴。

  • 标签: 小说 白鹿原 叙述语言
  • 简介:叙述人称是叙述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即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去叙述人物、事件,用什么身份、口气叙述叙述人称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叙述,"我(我们)"直接出现,且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在虚构性文章中代替作者叙述

  • 标签: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区分标准 艺术表现手法 人称代词
  • 简介:严歌苓的元叙述小说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小说素材来源的有迹可寻使文章与现实形成互文性,但叙述者对小说素材的刻意颠覆又增加了文章的虚构性,因此,真实与虚构的结合形成了小说结构的张力美。其中,作者在对互文性的创造性塑造中,主要方式为叙述者的想象性描写和与人物的越轨性交流,而这种创造性的后果却以叙述者对故事的失控把握而告终,笔者认为作者正是通过对小说结局有意的失控掌握来体现其依循现实的创作观和对人性的尊重。

  • 标签: 严歌苓 互文性 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