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老年性)患者使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对机体影响。方法:研究共入选20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将其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受试者:100例;治疗方法: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照组(受试者:100例;治疗方法:输注去白红细胞),治疗后比对2组患者输血反应。结果:本研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肺炎、切口感染、皮疹、低热等四种,其中观察组总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20%,发生率数据使用卡方检验,得到P=0.0013,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肿瘤(老年性)病人,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病人不良反应少,值得在老年肿瘤治疗中积极推广。

  • 标签: 老年肿瘤 输血治疗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通常称为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是一种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测量基因表达,对其含有的转录组信息进行测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该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加,可用于视网膜或角膜细胞类型与细胞亚型的鉴定;用于研究人类视网膜的早期发育过程、细胞分化的时间进程、视网膜和视网膜类器官的形成过程。该技术也可用于眼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有助于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眼部疾病新的生物靶点和标记物,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84-188)

  • 标签: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单细胞分析 眼科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和甲状腺组织T细胞单细胞转录图谱,分析在HT疾病状态下,T细胞各个亚群在比例和功能上的改变。方法对5例HT患者的PBMCs和甲状腺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5名健康对照者PBMCs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初步聚类后,将表达CD3E的细胞聚类提取并再次聚类,根据已知的细胞标志物和高表达的基因确定每个聚类细胞亚群的细胞类型,统计每个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对不同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将质量控制后得到的71 533个T细胞分成了19个细胞亚群。其中,在HT患者甲状腺组织T细胞中,C1_CD4+初始T细胞亚群、C3_CD4+ Treg细胞亚群、C7_CD8+初始T细胞亚群、C8_GNLY-CD8+ T细胞亚群、C10_RORC+CD8+ T细胞亚群、C11_GZMK+CD8+ T细胞亚群、C12_CCL4+CD8+ T细胞亚群和C18_PTGDS+NK细胞亚群的比例与功能与其在健康对照者的PBMCs和HT患者的PBMCs T细胞中的比例和功能有着显著差异。结论HT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多种T细胞在比例上与其在PBMCs中有着明显差异,其中3种高表达细胞杀伤相关基因的CD8+T细胞亚群在HT患者甲状腺组织T细胞中的占比高于其在PBMCs T细胞中的占比。此外,HT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多种T细胞的功能也与其在PBMCs中有着明显差异,与HT患者PBMCs中的细胞相比,在HT患者甲状腺组织中,一类GZMK+CD8+ T细胞PD1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且一类CCL4+CD8+ T细胞中,IL-12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

  • 标签: 桥本甲状腺炎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胚胎植入前产前诊断技术在辅助生殖中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为遗传物质异常人群提供了优生优育的技术可能。单细胞测序作为新兴的测序技术,可以从单个细胞的层面解析细胞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等组学问题,能够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从而有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通过胚胎植入前产前诊断,应用胚胎活检获得的单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可有效检出胚胎染色体的整倍性,对单核苷酸多态(SNP)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也有较好的检出作用,可以应用于基因组多态性及致病变异的检测和研究。介绍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方法,总结了单细胞测序在遗传生殖诊断中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该技术在遗传生殖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转录组 胚胎植入前 遗传病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系统性血管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病变。目前认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免疫应答紊乱、炎症损伤等。近十年,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通过解析组织中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可识别新的或罕见的细胞亚群,构建细胞轨迹,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该文将回顾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对其在川崎病动物模型和急性期川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单细胞RNA测序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输液加温仪的应用意义。方法:纳入86例择期手术患者,均实施库存红细胞输注,随机分组,研究组使用输血输液加温仪,对照组在室温中自然复温30min,做好输注。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输注后30min的体温明显更高、寒战发生率明显下降、输注红细胞速度变慢情况明显更少,P<0.05;对比两组患者加温/复温前后的红细胞指标、血清离子指标,P>0.05。结论:在库存红细胞输注过程中将输血输液加温仪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输血输液加温仪 库存红细胞 悬液输注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世界各地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存率有所提高,但肺癌的生存率还没有达到其他常见恶性肿瘤的水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并迅速被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中,然而许多患者并未从治疗中受益。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微环境(TME)的异质性与ICIs疗效密切相关。单细胞测序是一种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细胞群体从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进行特异性分析的技术,该技术为探究ICIs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而找到ICIs的适用人群提供了保障。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预测肺癌免疫疗效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肺癌 单细胞测序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完善。单细胞技术作为细胞生物学差异研究的新兴技术成为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研究的新手段,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对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 简介:摘要传统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可以获得基因在群体细胞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但忽略了细胞反应存在差异性,很难发现敏感效应细胞,导致毒性通路识别不准确。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解离组织单细胞并对其测序,通过细胞分群进行细胞亚群特异性转录组分析。该技术可获取化合物暴露后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异质性反应特征,从而有助于准确判别敏感效应细胞及关键分子事件,为探索毒性机制和毒作用模式提供强大工具和崭新视角。本文概述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发展、原理、方法以及在毒理学机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并展望了其未来多方向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单细胞分析 毒性作用 测序 异质性 毒性机制
  • 作者: 任志午 张超 刘俊阳 谢越 廖智超 李婷 刘新月 邢汝维 宋建民 杨吉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2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天津 300299,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兰州 730099,甘肃省人民医院骨软科,兰州 730099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骨巨细胞瘤特殊的免疫浸润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获得的肿瘤新鲜标本,采用10X平台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用 t-分布领域嵌入算法(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降维分析将单细胞数据可视化及定量。对4例标本的35 643个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聚类、基本细胞类型的定义、免疫细胞的分类以及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分析,探究骨巨细胞瘤免疫环境的特征。通过细胞通讯分析,观察骨巨细胞瘤中免疫细胞调节及作用的主要细胞类型及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骨巨细胞瘤由9种基本细胞类型组成,其中免疫细胞以CD8+ T细胞为主约占51%,非免疫细胞以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基质细胞为主,约占74%。在骨巨细胞瘤的免疫浸润中细胞毒性的CD8+ T细胞占比最高(49%),而耗竭状态的CD8+ T细胞占比最低(5%)。CD4+ T细胞以高表达免疫检查点基因CTLA4和TIGIT为特征。骨巨细胞瘤中CD8+ T细胞及NK细胞主要通过PARs和CCL两条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于多核破骨样巨细胞,而非基质细胞。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数据定义了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免疫浸润的组成特征,且发现其免疫细胞的作用对象主要为多核破骨样巨细胞,为更加深入了解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单细胞分析 CD8阳性T淋巴细胞 肿瘤逃逸
  • 简介:摘要脂肪组织的细胞成分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细胞以及不同细胞亚类之间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差异。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单细胞水平对转录组进行分析的新型技术。该技术在单个细胞的精度提供转录组信息,是细胞成分异质性高的组织器官生物功能探索的重要工具。在脂肪组织研究领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应用于描绘细胞图谱、鉴定关键细胞亚类、追踪细胞分化轨迹等方面。

  • 标签: RNA测序 单细胞分析 转录组 脂肪组织
  • 作者: 徐志伟 袁观斗 吕军 何松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 530021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 广西肝脏疾病免疫与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21
  • 简介:摘要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联合空间转录组技术,可以从细胞层面分析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空间信息,这有助于人们探究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和三维重建,了解细胞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探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近年来,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联合运用已促进细胞和多种疾病研究,其在肝脏生理和疾病方面已取得部分成果。本文综述了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技术联合运用在肝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空间转录组 肝脏 生信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布洛芬混联合物理降温治疗儿童发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发热患儿进行研究,均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布洛芬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物理降温法。结果:观察组用药后0.5h、1h、1.5h、2h体温较对照组更低;临床有效率高达96.00%,较对照组的82.00%更高,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理护理 胃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发热患儿治疗过程中应用布洛芬混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选取100例发热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干混剂治疗,研究组给予布洛芬混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退热用时短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发热小儿时应用布洛芬混,对缓解患儿症状的干预意义。方法:试验者是2021.04至2022.04在我院治疗的发热患儿共计100例,采取数字奇偶法均分作2组,治疗中对照组采用氨酚黄那敏颗粒,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混,比对两组施治后总疗效、体温变化及用药安全性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施治总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h及治疗后3h体温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中采用布洛芬混进行治疗,可尽快缓解患儿发热症状,提升疗效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用药安全性,适宜基层医院借鉴。

  • 标签: 发热症状 小儿群体 布洛芬混悬液 施治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发热患儿使用布洛芬混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依次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数量均等分为50例,其中单一应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的组别为对照组;应用布洛芬混治疗的组别为观察组,之后对组间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在对照组之上(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热1小时后及发热3小时后的体温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发热患儿实施布洛芬混予以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体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应用价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结果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 真皮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单细胞RNA测序 生长因子 细胞间通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发热治疗中应用布洛芬混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儿科收治的发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有80例,就诊时间在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期间,借助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自计入40例,前者应用乙酰氨基酚混治疗,后者应用布洛芬混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治疗率为97.5%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有效治疗率75.0%,两组作用效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布洛芬混有助于小儿发热患者症状尽快缓解,缩短症状改善的同时,促进临床疗效升高,且药物安全性已得到保障,副作用较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眼内侵袭性强且致命的肿瘤。由于UM及其微环境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导致缺乏早期预防和治疗转移的策略。单细胞测序技术通过在单个细胞层面进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的分析,为破译肿瘤内异质性和微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关键的视角。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有助于寻找预后相关的分子指标和治疗靶点,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但单细胞测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样本要求高、测序花费昂贵和耗时长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和分析方法的更新,这些缺点可被逐步解决,未来终将攻克这一罕见肿瘤,实现UM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黑色素瘤 肿瘤微环境 转录组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肺炎患儿86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雾化吸入 布地奈德混悬液 小儿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