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 标签: 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肺栓塞
  • 简介:念珠菌血症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甚或呈现血小板减少。本文就目前有关念珠菌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文献作一综述。发生念珠菌血症时,血小板可通过纤连蛋白等黏附于念珠菌,激活后释放α颗粒中多种抗真菌物质,引起细胞膜破坏和崩解,封闭和或延迟真菌芽管产生和菌丝延长,有效地抑制真菌早期阶段生长。而念珠菌依靠自身结构成份和代谢产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念珠菌扩散。因此,血小板抗念珠菌免疫损耗是念珠菌血症出现血小板减少现象的内在机制,早期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2a和PAC1,将有助于念珠菌血症的早期诊疗。

  • 标签: 念珠菌血症 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小板输注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为我院7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按照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A组为20×109/L<PLT<50×109/L,B组为PLT<20×109/L。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血小板输注治疗。在输注前及输注后24小时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值和血小板回收率,评估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CCI和PPR明显增高(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时应结合病情和血小板计数做出正确决定。

  • 标签: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 疗效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8例应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按病因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并按照输注次数分为一次输注组、反复输注组合频繁输注组。采用CCI值和PPR值对输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非血液病患者对于治疗后效果的评价结果更优,且输注次数过多会使得输注效果下降。结论在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要尽可能的减少输注次数,结合患者的发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输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效果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rhTPO治疗的血小板减少患者46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采用rhIL-11治疗的血小板减少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小板值以及用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27岁,70kg,因“妊娠41周、阴道少量出血”入院待产。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产检:腹部膨隆,腹壁紧,妊娠线新,子宫底高32cm,可触及胎体,胎动存在,胎位:LOA。先露部:固定。胎心率140次/分。腰围:103cm,外阴呈已婚未产型。外测量:棘间径24.5cm,嵴间径25cm,骶耻外径20cm,坐骨结节间径9cm。急查血常规三次提示:血小板27×10^9/L、39×10^9/、41×10^9/L,血凝四项正常。

  • 标签: 剖宫产 血小板减少症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慢性肝病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出血和凝血系统异常,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并发,而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往往面临较多的侵入性检查或手术,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传统血小板输注是主要的临床干预措施,随着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获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现行管理标准可能面临改变。综述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目前主要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并基于这些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局限性,提出相应的临床管理改进策略。

  • 标签: 慢性肝病 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 简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疾病。近几十年来,尽管该疾病的分子发病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异常表达的基因,然而,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诊断也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实践经验,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和效果。方法总结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所有产妇均未发生产后出血和严重感染,新生儿未出现一例颅内出血。结论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产后出血和严重感染的发生,保证母婴的安全。

  • 标签: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妊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I介入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的诊治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5例血小板减少患者,通过对PCI介入治疗前后的肝素接受史进行询问,并针对接受或未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区分,然后根据症状、4T,S评分法进行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对症治疗。结果经治疗,术前与术后差异显著,而轻度与中度差异显著,中充与重度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症的药物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PCI介入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状况。

  • 标签: PCI 介入治疗 血小板 减少症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对儿童假性血小板减少的认识,通过复习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的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的体会,进行了有关介绍。只要提高了对本的认识,就可以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性,76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个月余,右足第4、5足趾青紫7天"于2014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查体示右小腿及右足皮温低于对侧,右足第4、5足趾青紫,右侧股动脉搏动弱,右侧胫后及足背动脉未及搏动。动脉彩超示右侧股、腘动脉斑块;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右侧为0.39,左侧0.85。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5000IU,每12小时一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

  • 标签: 下肢间歇性跛行 右侧股动脉 踝肱指数 腘动脉 阿司匹林肠溶片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摘要1例83岁男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给予盐酸莫西沙星400 mg口服、1次/d。首次用药后约5 h患者双下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伴瘙痒,第2天皮疹累及躯干部,双膝以下皮肤多发紫癜,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考虑为莫西沙星所致血小板减少。停用该药,予止血、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停药第2天,PLT 3×109/L;停药第4天,PLT 35×109/L。转上级医院后给予抗免疫反应、升血小板、止血等治疗5 d后,患者的PLT升至244×109/L。

  • 标签: 莫西沙星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1例74岁男性胃体腺癌患者先后接受一线、二线和三线化疗6、8和4个周期,因化疗疗效欠佳,接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阿帕替尼750 mg口服、1次/d)。18 d后,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症状,自行停药。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41×109/L,诊断:血小板减少(3级)。立即给予升血小板治疗,PLT恢复至153×109/L后,将阿帕替尼剂量减至500 mg口服、1次/d。21 d后患者头晕症状复现,同时出现面部水肿,实验室检查示PLT 45×109/L。考虑血小板减少与阿帕替尼有关且存在剂量相关性。再次给予升血小板治疗。13 d后,PLT恢复至214×109/L,采用减量并间歇用药方法,即阿帕替尼250 mg/d、服药3 d停药2 d。此后再未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病情稳定。

  • 标签: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抗肿瘤药 血小板减少症 阿帕替尼
  • 作者: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王建祥 张奉春 刘晓清 唐承薇 陈良安 韩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天津 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 10073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成都 610041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呼吸内科,北京 100853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血小板减少是多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或常见并发,但目前对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在血小板减少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7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陈述意见。该共识为血小板减少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