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夹闭术前预见术中动脉破裂有效预见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动脉夹闭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的预见因素如动脉位置、动脉子阜、顶颈比、指向、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及手术时机等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在75例患者的88个动脉夹闭术中,有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18.2%,占患者22.9%),所有患者术后Rank评分为0分51例,2分8例,3分5例,4分3例,5分5例,6分3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P=0.036,优势比(OR)=0.408),术前Hunt-Hess评级(P=0.041,OR=0.426),动脉指向(P=0.008,OR=0.341),体是否具有小阜(P=0.008,OR=0.517),手术时机(P=0.000,OR=0.316)以及动脉顶颈比(P=0.028,OR=0.163)都是IAR发生的预见性因素,动脉的位置(P=0.187)不是预见性因素.结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评级为重症,动脉指向术者,体具有小子阜,早期手术以及顶颈比在1.97±0.67范围内的动脉在术中较易发生破裂,术中破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动脉破裂后接受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接受治疗的的80例颅内动脉破裂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进行动脉破裂的处理。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护理的效果,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精神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10.00%,13.75%,7.50%,3.75%,23.75%。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的比例为78.75%,明显高于残疾患者的比例(22.50%),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术后对患者随访3~96个月,出现生活可以自理,偏瘫以及动脉破裂的比例分别为6.25%,7.50%,0。结论动脉破裂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的恢复,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破裂动脉。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破裂的16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AVP1螺旋CT机,120kV,200mAs,层厚1.5mm,螺距1.重建间隔0.05mm。造影剂为欧乃派克100ml,2.5—3.0ml/s的速度经肘正中静脉注入,16—18s后扫描。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MIP和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共检出13例16个动脉,其中前交通动脉8例,后交通动脉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2例。10例脑动脉做了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5例,生活自理2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1例。未手术的3例病人,其中1例Hunt-HessV级者术前准备时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1例基底动脉梭形膨大者保守治疗,遗有脑干受压症状。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动脉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 标签: 脑动脉瘤 CTA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0例破裂动脉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10例破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治疗7例,开腹手术治疗1例,2例患者放弃手术。8例手术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前症状均消失),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围术期二次介入治疗1例,1例放弃手术患者发病72h内死于失血性循环衰竭。随访3月~3年,8例患者获得随访,失访1例(为放弃手术患者),死亡2例(均为腔内治疗患者,死因均与动脉无关),臀肌跛行或下肢肿痛3例,无任何不适症状3例。结论腔内治疗和开腹手术均是破裂动脉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可耐受手术治疗的破裂动脉患者建议积极行手术治疗。腔内治疗近期并发症较多,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髂动脉瘤 破裂 并发症 死亡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的部位、大小、破口、壁修补、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动脉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 标签: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26例。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的颅内动脉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颅内动脉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颅内动脉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颅内动脉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颅内动脉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颅内动脉的大小、位置、动脉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颅内动脉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颅内未破裂动脉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基底动脉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基底动脉患者资料,其中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下动脉栓塞术,12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6例椎动脉行载动脉闭塞术。结果19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辅助栓塞,致密栓塞15例,11例随访3~18月,未见复发,接近完全栓塞4例,随访6-12月,3例完全闭塞,一例无明显变化;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致密栓塞8例,接近完全栓塞4例;术中l例因再出血死亡,8例有效造影随访6~26个月,5例动脉闭塞,2例部分复发,再次行致密栓塞,1例部分复发随访26月无明显变化,继续随访观察中;6例载动脉闭塞的病例,载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6~18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安全有效,3D弹簧圈及球囊辅助可有效处理部分宽颈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可处理复杂椎基底动脉,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载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支架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患者女,46岁,主因无明显诱因突然剧烈腹痛就诊。查体:体温37.7℃,脉搏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80/50mmHg。血常规:WBC23.30×10^9/L、HB73.2g/L。患者10年前曾因小肠动脉血管畸形接受小肠部分切除术。超声:肝脏大小正常,周边不规则,实质回声不均质,右叶可见多个局限性液性暗区,较大者大小约4.0cm×1.8cm,边界欠清,

  • 标签: 肝动脉 动脉瘤 破裂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低钠血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动脉破裂后SAH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治疗.结果SAH后低钠血症以前交通动脉多见,其常见有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和脑性耗盐综合征两种类型.结论准确认识和及时、正确的处理SAH后出现的低钠血症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 标签: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低钠血症
  • 简介:摘要对一例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破裂合并左髂内动脉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经过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细致的护理,耐心的心理疏导,足够的营养支持,该患者顺利恢复。

  • 标签: 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 左髂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动脉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患者63例,均行开颅动脉夹闭术,根据治疗时机将其分为早期组(发病24 h内手术,23例)、中期组(发病24~72 h手术,20例)、晚期组(发病72 h后手术,20例)。比较三组预后良好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且早期组(91.30%,21/23)高于晚期组(70.00%,14/20),P<0.05。三组术中出血、脑血管痉挛、术后动脉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予以开颅动脉夹闭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手术时机越早预后越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安全性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开颅动脉瘤夹闭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胆囊动脉假性动脉(GAP)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GAP患者,因突然昏倒急诊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GAP破裂出血,存在血管变异。经胆囊动脉栓塞术,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术后病理证实GAP形成,慢性胆囊炎伴出血性梗死及急性化脓性炎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ACoA)破裂动脉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09例ACoA破裂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大小和载动脉痉挛等,术后资料包括肺炎、颅内感染、脑疝、动脉复发或破裂再出血、迟发性脑缺血等),并以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随访6个月的预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出术前模型(包括术前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术后模型(包括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以术前、术后模型中展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变量,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09例ACoA破裂动脉患者中,264例(85.4%)预后良好,45例(14.6%)预后不良。(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吸烟史、高血压史、Hunt-Hess Ⅳ~Ⅴ级、Fisher Ⅳ级、宽颈动脉、载动脉痉挛、动脉破裂再出血、肺炎、颅内感染、脑疝、迟发性脑缺血以及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unt-Hess Ⅳ~Ⅴ级(OR=24.198,P=0.000,95%CI:4.288~136.559)、Fisher Ⅳ级(OR=4.792,P=0.044,95%CI:1.040~22.079)、载动脉痉挛(OR=12.136,P=0.005,95%CI:2.121~69.426)、肺炎(OR=8.177,P=0.018,95%CI:1.438~46.506)、脑疝(OR=147.042,P=0.002,95%CI:6.386~3385.519)和迟发性脑缺血(OR=606.720,P=0.000,95%CI:52.288~7040.088),独立保护因素为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OR=0.072,P=0.050,95%CI:0.005~1.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以Hunt-Hess Ⅳ~Ⅴ级、Fisher Ⅳ级和载动脉痉挛为变量的术前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2~0.93,P=0.000),以术前模型的变量及肺炎、迟发性脑缺血、脑疝为变量的术后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95%CI:0.97~0.99,P=0.000)。结论除降低术前动脉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和缓解载动脉痉挛外,术后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及避免术后并发症如脑疝、迟发性脑缺血和肺炎等的发生,对于改善ACoA破裂动脉患者的预后也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临床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破裂MCA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按Hunt-Hess分级: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8例,Ⅴ级1例。均在动脉破裂后72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动脉夹闭30例,夹闭加包裹2例,一侧夹闭、另一侧未处理1例。依据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24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2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MCA动脉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评估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破裂的发生、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肝移植受者资料,筛选出发生肝动脉假性动脉破裂3例,均为男性,年龄41~57岁。分析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肝动脉假性动脉破裂时间分别为术后第19天、28天、63天。3例患者均有便血、腹痛,2例伴呕血,2例胆漏伴腹腔感染。3例患者术后均有发热。病例1经剖腹探查肝动脉结扎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行肝动脉介入栓塞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手术切除假性动脉并行肝动脉重建,反复腹腔大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发生时间跨度大,早期不易诊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需重点防治胆漏、腹腔感染等。

  • 标签: 肝移植 假性动脉瘤 腹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