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妊娠终止且保留了子宫。结论有剖宫产史的妊娠病例,应超声检查定位孕囊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高,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几种疗法均避免了大出血,且保留了子宫。

  • 标签: 剖宫产术史 异位妊娠 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992例剖宫产术病例,其中1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比例1.3%。结果孕妇体型肥胖、妊娠合并贫血、术后进食不佳、产程延长、阴道检查及肛门检查次数多、破膜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的愈合,造成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及感染。结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在孕期注意预防肥胖,术前积极纠正贫血,产程观察过程中阴检查及肛查不要过于频繁,胎膜早破要及时处理,手术操作轻巧、准确,尽量减少组织挫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围术期静滴抗生素,术后加强营养,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

  • 标签: 剖宫产 横切口 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切口妊娠(CS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CS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CSP经药物保守治疗成功8例;1例行腹腔镜下子宫下段切口妊娠病灶切除修补术;1例因阴道大量流血伴失血性休克而急诊行全子宫切除术。结论术中及术后病理提示妊娠组织植入浸润子宫肌层。B超检查是诊断CSP的主要手段,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高,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者应行子宫切除术。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妊娠 天花粉 子宫动脉栓塞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205-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油田总院近年来针对产科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患者实施的护理。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切口护理,对患者饮食、康复指导,及时消除术后切口疼痛,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通过对本院1185例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患者切口愈合好,均痊愈出院,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剖宫产 腹部切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诊治的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产妇20例。结果在产妇产后因内诊次数多、产程长、破膜时间长、试产失败、羊水污染、急诊手术、贫血、肥胖、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提升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结论在产妇剖宫产后切实做好腹部切口护理十分重要,能够及时获取切口感染现象,予以早期处理,将缝线拆除,实施彻底清创,且每天都需要进行换药,在微波理疗之后实行二期缝合切口,利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促使切口早期愈合。

  • 标签: 剖宫产 腹壁切口 愈合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纵切口子宫下段及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 2014年 2月至 2016年 2月行宫产术的产妇共 90例,随机分为 A、 B两组各 45例,前者予以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后者予以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82.5±11.6) ml、( 22.2±3.8) min、( 6.5±2.2) d,明显优于 A组的( 111.2±9.8) ml、( 35.7±5.6) min、( 9.6±3.3) d; Apgar评分≥ 7分新生儿占 93.3%,明显高于 A组的 77.8%;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疗效更加满意,值得临床借鉴和运用。

  • 标签: 腹膜外剖宫产 子宫下段剖宫产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剖宫产腹壁横切口与竖切口二次剖宫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展开二次剖宫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腹壁竖切口实施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60例),与选择腹壁横切口进行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观察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为(12.24±1.92)min、手术时间(45.89±3.52)min,平均通气时间(2.22±1.05)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胎儿娩出时间(8.17±3.86)min、手术时间(35.32±8.08)min,平均通气时间(1.02±0.98)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产妇的盆腔粘连观察组发生33例,占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盆腔粘连发生率12例,占20%,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比较分析,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较长,且盆腔粘连发生率较高,二次剖宫产切口较横切口好,值得推广实践。

  • 标签: 腹壁横切口 二次剖宫产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23例剖宫产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情况。结果通过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调节,健康指导,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进行密切观察和加强护理,823例患者住院7d~15d切口均愈合出院。结论对剖宫产腹部切口进行系统的护理,对不良症状进行有效分析,能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剖宫产 腹部切口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剖宫产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结果通过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对切口进行严密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适当和及时处理有利于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采取微波治疗,能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治疗时间。方法本文对1650例剖宫产患者中术后发生脂肪液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切口液化率为1.2%,与肥胖、术前合并症(如贫血、糖尿病等)、二次手术切口、术后咳嗽、羊水污染及缝合技术有关。结论术前治疗合并症、术中操作仔细、止血彻底、缝合细致及用生理盐水冲洗皮下脂肪层,可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切口液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进行腹部切口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后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30例,所接受的腹部切口护理措施分别为综合护理及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不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实施腹部切口的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切口的疼痛,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满意程度,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推广。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腹部切口 护理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患者36例。结果观察组的体重指数、胎膜早破,产程时间,手术时间、选择纵切口、阴道检查次数,孕妇合并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造成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较多,因此术前必须做好评估,重视各种相关不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 愈合不良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式纵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于2011年至2013年间于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医护人员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纵切口剖宫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新式纵切口剖宫手术,采用皮内缝合处理患者腹部切口,采用连续锁边缝合处理子宫切口。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进行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病率、晚期出血率和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术后切口愈合率(P>0.05),观察组患者的晚期出血率、手术后病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进行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新式纵切口剖宫产术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但能够使患者的晚期出血率、手术后病率得到降低还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进行时间、住院时间,值得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新式纵切口剖宫产术 伤口缝合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