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革命是一种有意识的、凝聚集体力量的变革行动,在革命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制宪机会,革命者借此机会确立原则、重整秩序。比较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革命后的制宪历程,可以看出各国革命者对制宪和宪法的态度大相径庭。美国革命后,革命者把握了制宪的机会,完成了革命向日常政治的转化,革命中倡导的自由原则也得到珍视。中法革命后,虽然也都很快制定并颁布了宪法,革命者的宪法观念和在制宪上的态度却有别于前者。国家陷入不断革命的困局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革命本身,或因此否定革命倡导的原则。没有借助制宪机遇确立制约平衡的宪政机制,也没有把革命力量转化成一种建设成力量,是出现不断革命困局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革命宪法 美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 制宪
  • 简介: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承前启后,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形式,在政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制宪 过程 历史教学 美国精神
  • 简介:《1787年宪法》,不仅规划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框架,而且其形成过程中代表们的旨趣,也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弄清楚制宪会议上,代表们为何甘愿汗流浃背而乐此不疲,怎样反复激辩而最终达成一致,出于何种考虑设计联邦政府的架构等问题,是理解《1787年宪法》、感悟美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 标签: 1787年宪法 制宪会议 旨趣 联邦政府
  • 简介:西耶斯并非决断主义制宽权观的源头。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制宪权仅限于决定政制,而人权作为价值规范是其前提和目标。制宪权的至上性只是相对于宪制权而言,它服从干国民主权原则之下的代表制·且蕴舍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分配正义。大革命之后,西耶斯意识到制宪权的危险并将其掩藏,构想了宪法审查会以实现违宪审查、宪法改良和人权的终极保障。我国“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主张者在论战中各执制宪权与人权,怛都忽视了西耶斯这个重要的理论源头。特别是前者在阐释西氏的制宪权理论时切断了与人权的关联。将制宠权的客体从政制扩大到政治体本身,将规范主义替换为决断主义,忽视宪法在民主正当性之外的规范正当性;“政治宪法学”应当以积极姿态有效地融入人权话语,从而走出理论泥淖。

  • 标签: 制宪权 人权 宪制权 西耶斯 宪法的规范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