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对母婴危害,制订防止产后出血的具体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安全。方法各接产单位发生的产后出血,由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每月向区妇保所上报产后出血个案,区妇保所组织区里相关专家组成员进行讨论,全年进行汇总分析。结论2013年武进区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3%,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其次是胎盘因素。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不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后2小时的严密观察,可以提高孕产期管理质量及规范高危孕产妇管理,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妊娠期贫血等并发症可大大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 标签: 产后出血 孕产妇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机制障碍时急诊手术是否增加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时的出血量,并与同期择期手术的33例同样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肝硬化患者的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急诊手术组出血量为(62.2±21.6)ml,择期手术组为(46.3±17.4)ml,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7,P>0.05)。两组手术切口术中、术后均无明显渗血。结论如果措施得当,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急诊手术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机制障碍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用血情,从而有针对性的防治产后出血,并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积极做好备血工作。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64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性,并分析其用血情。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产后出血患者输血率为48.8%,累积用血超过5u比例为32.90%,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中,年龄、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并发症和生产方式是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提前做好备血工作,输血科积极保障临床用血,共同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产后出血 危险因素 大量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PPH术式、常规PPH术式与术中出血发生率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我科室将300例PPH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50例采用常规PPH术式设为对照组,150例采用改良PPH术式(锯齿状荷包缝合,适当调整吻合口高度)设为试验组,对比术中出血例数,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PH术式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常规PPH术式 术中出血 改良PPH术式 混合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房助产护理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产房助产护理。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期间采取产房助产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产房助产护理 产妇 产后出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各胚胎死亡(胎停)周数药物流产时出血变化特点、凝血功能特点;评价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官术在处理稽留流产中的作用。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住院36例稽留流产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在胎停不同孕周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服流产药物后出血及清宫手术中出血;总结流产效果。结果36例胎停1~5周病例,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者。服药32例,服药后出血明显增多10例,胎停4~5周最多,占70%,(P<0.05)差异明显。清宫时宫颈已扩张松弛,宫内容物易吸刮,手术困难度明显降低,需时短,未发生需二次清宫者。结论36例稽留流产胎停1~5周(胎停3~5周21例)未有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者,DIC发生概率低。胎停超过4周,服流产药物出血的几率明显增高,及时行清宫手术很重要。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联合清官术是稽留流产理论上与实践中均适合的流产方式。

  • 标签: 稽留流产 胚胎死亡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需要采取阴道分娩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后的出血作出分析于总结。方法选取在我院需要采取阴道分娩的150例满月单胎产妇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X组(观察组)和Y组(对照组)各75例。给予Y组在阴道分娩时进行常规性护理,则X组在基于Y组的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之上,提供预防性护理的相关干预行为。并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与出血量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X组产妇在接受预防性护理的干预后其产后出血率和出血量明显低于Y组产妇,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在产妇进行阴道分娩时,对其采取一定的预见性的干预护理,能有效降低产妇的出血率和出血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阴道分娩 护理干预 产后出血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初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84.59±9.17)ml、总产程(11.58±0.85)h、住院时间(2.01±0.16)d、并发症发生率3.03%、满意度96.97%。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213.76±10.22)ml、总产程(14.50±0.97)h、住院时间(5.68±1.09)d、并发症发生率15.15%、满意度81.82%。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率,提高产妇满意度。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初产妇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长征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妊高征产后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细节化护理,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各时间段产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高征产后出血患者采用细节化护理,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睡眠质量。

  • 标签: 妊高征 产后出血 细节化护理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蚌埠市临床用血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8~2010年临床用血总量、每月、每季度用血量及各血型用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用血总量每年以10%~16%的速度递增;每年的3、4、5和10月份用血量较大,1、2和8、9月份用血量相对较少,3年中第2季度用血量比其他季度增加3%~15%;各血型用血量为O型〉A型〉B型〉AB型;凝血因子的用量逐年增加。结论分析临床用血量的变化趋势,为做好血源管理提供了依据,为缓解临床用血紧缺提出了思路。

  • 标签: 用血量 血型 趋势 依据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萝岗区农村孕产妇的贫血患病率及贫血程度构成比,以便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贫血发生率。方法对我院近2008年~2010年住院分娩的969例产妇的血红蛋白检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产后患病率分别为13.85%、23.09%和22.50%、27.76%。其中中度贫血患病率为2.58%。孕中、晚期及产后是孕产妇贫血的高峰期,主要以轻度贫血为主。结论仍需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重视孕期营养与饮食指导,以降低孕产妇的贫血发生率。

  • 标签: 孕产妇 妊娠期贫血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降低产后出血率,在产房中实施风险管理,以此分析实施风险管理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300例产妇,时间于: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随机电脑分为 2个例数相等的小组:对照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产房风险管理。对组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焦虑与抑郁评分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就研究组而言,其产后出血发生率( 1.33%)、焦虑( 32.22±2.11)分与抑郁评分( 33.31±2.43)分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其产后出血发生率、焦虑与抑郁评分分别: 6.00%、( 46.66±1.32)分、( 47.76±2.22)分, P< 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在产房中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降低产后出血率。

  • 标签: 产房风险管理 产妇心理状况 影响 产后出血情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合并症孕妇通过综合护理对出血的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症孕妇中选取80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0例,其中,前者综合护理,后者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护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产程时长、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引导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妊娠合并症孕妇护理时综合护理措施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妊娠合并症 综合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药物流产不全后行清宫术对患者阴道出血状况的比较。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药物流产的早期妊娠妇女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出血、流产效果及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妇女的流产失败率均为0,研究组的不完全流产比例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流产率为93.7%,优于对照组的78.1%,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妇女的出血量、出血时间及用药后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流产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早期妊娠患者流产患者采用药物流产后如出现不完全流产应及时采用清宫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流产后并发症,减少出血量。

  • 标签: 早期妊娠 药物流产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不同按压时间对出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搜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局部按压时间与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类实验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9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信息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9篇,纳入文献均为中文,其中4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为类实验性研究。以皮下出血直径<5 mm定义为无出血,皮下出血≥5 mm定义为出血,以出血发生率作为最终结局指标。按照按压时间不同分为不按压组、按压3 min组、按压5 min组、按压10 min组,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按压组与按压3 min组(OR=0.44,95%CI:0.25~0.78,P=0.005)、按压3 min组与按压5 min组(OR=2.12,95%CI:1.18~3.83,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按压组与按压5 min组(OR=0.94,95%CI:0.32~2.81,P=0.920)、不按压组与按压10 min组(OR=1.11,95%CI:0.33~3.70,P=0.870)、按压5 min组与按压10 min组(OR=2.56,95%CI:0.72~9.11,P=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按压优于按压3 min,按压5 min优于按压3 min。考虑到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质量等级均为B级,研究结论仍需通过大样本、更严谨的实验设计加以验证。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县级医院骨科患者的输血情。方法通过对我院骨科患者两年(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输血情的调查,了解县级医院骨科住院并输血患者的输血情,设计调查表并查找资料时对其统计分析。结果总住院病人2083人,骨科总的输血患者303人,住院者总输血率14.55%,其中男168人女135人,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102岁,其中输少白悬浮红细胞1197u,血浆92600ml。最大用血量红细胞20u,用血浆1800ml。平均用血量少白悬浮红细胞3.95u,血浆356.15ml,同时申请血浆和少白悬浮红细胞者较多占73.27%。结论骨科手术并输血的患者主要是创伤性骨折,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同时申请者较多。

  • 标签: 骨科患者 输血情况 调查